标题 良心未泯
作者 姜秀梅
文摘:
这是美国作家戴尔夫 佩尔泽自传体三部曲之一,他是20世纪美国加州历史上最严重的三起虐待儿童案中唯一存活下来的人。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灰暗的真实故事,但同时又是一部关于生命的力量、关于希望、关于爱的故事。
—— 戴尔夫 佩尔泽 《迷失的男孩》
点评: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主人公深深同情这余,环顾我的周围,我又为我身边的洋泾学子感到庆幸,为他们感到幸福,因为在他们周围活跃着一群热爱他们,理解他们、默默为他们付出的老师,他们以教师的责任约束自己,以他们做人的良心来守护他们未被世俗污染的心灵,把他们的青春和汗水倾洒在青青的校园!
匆匆之间,我在教师的工作岗位上走过二十年,有时,我会扪心自问,有时我曾思考——教师这个职业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仅仅是个人的生存空间?是一种职业?还是冥冥之中有着某种意义,为什么在我的身边有那么多的教师为了她的学生含辛茹苦,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教师为了她的学生,灯光一直到夜深人静,为什么在我的身边有那么多的教师为了她的学生奔波在城市的边际之间?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了,是教师这个职业本身赋予我们这样的一个理念:教师——良心未泯。
在洋泾中学,责任是我们的校训,因而我们以对学生负责为已任,由此在我们的校园中,你会经常看到我们的老师利用中午的时间与学生促膝谈心,你会经常看到我们的老师利用晚上时间给学生义务补课…….这责任的背后恰恰是我们人性中最善良的部分——良心,正是我们教师心里那颗未泯的良心在跳跃着,正是他们时刻与良心对话,才让他们做此一切如此坦然,如此心甘情愿,正象古人所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们无怨无悔。
也许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的目光更多的放在了对物质的追求上,人们的价值天平往往更倾向于那些为社会创造有形的物质财富,所以我们能够听到更多各式的类似福布斯财富排行榜之类,所以当我们问孩子:你崇拜谁。许多孩子会告诉我们,他们崇拜世界首富——彼尔盖茨,所以才会在社会上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关于“彼尔盖茨和保尔谁是英雄”的大讨论,在这里,我不是指责,更不是抱怨,其实这也是我们社会不可或缺的,可我更想说,教师他们对社会,对国家、对学生所做出的无形的精神贡献则更需要人们去弘扬,去赞颂,因为在他们的教育生涯中,他们更多的是在潜意识中的良心驱动呼唤下,默默无闻地坚守着心灵的契约,为自己的选择奉献着青春和汗水,前几天,在报纸上看到一篇特别报道,是关于中国云南的苦聪人,人均受教育年限3.2年,他们隐居莽莽深山,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一度被称为“野人”,就是在中国这一最贫穷、最封闭的地方,我们的老师依然坚守着,他们要面对的是这样一群学生—— “老师,告诉我们,因特网是用来打渔的?还是捕鸟的?同时他们要身兼多重身份——除了教书,有时甚至还要兼任辅导员、生活老师、校务、厨师、校长、教务主任……而且为了学生能继续读书,他们还要去面对学生家长的“读书无用”的思维怪圈,这些教师仍然在坚守着中国教育的这方圣土, 他们把学生视为生命的延续,他们希望他们的付出会为未来绘出绚丽的一笔。我读到这儿,总会心中产生一种酸酸的味道,同为教师,我生活在繁华的都市中,可对于他们,也许他们一生只有一次机会走出大山,进城市,坐飞机,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其实,我心想,钱财努力赚就有,最重要是要对的起自己,所以我心想,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生存的权利,但生存需要有规则,违反规则,生命就会干枯这个规则是什么?我认为是人的良心不能泯灭!我想到法国哲学家居友说:“个人的生命应该为他人放散,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为他人牺牲,我们的天性要我们这样做,就像植物不得不开花似的,纵然开花以后便会继之死亡,它仍旧不得不开花,。”哲学家的词语美丽壮烈,我们每一个人多一点仁爱,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同情,多一点帮助,多一点欢乐,这该会有多美好,这比只顾自己的生存要有意义得多。这也许是我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