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背景:
洋泾中学作为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绿色学校,同时也是一所有着良好的环保科普活动传统的学校,早在2000年和2001年,评为浦东新区绿色学校。也是上海市首批绿色学校。2000年曾获得第十届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的优秀组织奖。

洋泾中学“绿源”环保社成立于1997年,一直致力于在教师和同学宣传绿色环保知识,于2005年12月开始提出“低碳减排-绿色环保”的活动。6年来,在市区两级青少年活动中心的领导下,在“绿洲生态交流保护中心”、上海市“根与芽”公益组织等机构的支持下,在华师大“崇西”湿地科学实验站等科研机构的指导下,组织了一系列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能为低碳减排、保护环境做一些简单而力所能及的事,从点滴行为开始,实践绿色生活。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和杯子;冬天少开或不开空调,多穿一件衣服;自然晾干衣服,少用或不用滚筒烘干机;不浪费水、电;双面打印,节约纸张等等。而关键是我们对环保问题的认识和态度,所以我们要避免老生常谈,要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从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中,从“习以为常”中发现问题,以小见大,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对资源、环境和低碳减排、保护环境等问题的看法。
“低碳减排-绿色环保”系列活动将针对全校近几年共计10000多位学生以及学生的家长,200多位教职员工,周边社区和学校,开展低碳绿色环保生活实践活动。重在实践体验,全员参与。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实践低碳绿色生活。
活动目的:
1、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实践低碳绿色生活。
2、通过“低碳-绿色环保”系列活动,旨在加强环保意识,通过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增强对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回收、分类处理、宣传等活动来倡导绿色环保的行动。
3、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能为低碳减排、保护环境做一些简单,而力所能及的事。
活动对象
历年累计10000多位学生以及学生家长,200多位教职员工,周边社区学校。
活动时间:2015-2016
活动过程
一、低碳减排知识进课堂,把低碳绿色实践活动纳入学校“德育课程化”体系
几年来通过各种形式开展“低碳减排—绿色环保”教育宣传活动,把低碳绿色实践活动纳入学校“德育课程化”体系,做到“常规化、系列化、课程化”,并做到“走出去、请进来”。每年11月设立“绿色周”,在学校“科技节”期间开展班间环保知识竞赛,定期通过学校闭路电视系统播放环保科普影片。

低碳绿色实践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组织同学一起参观在沪的各环保科研场所。如湿地国际亚洲人才交流中心、华师大“河口生态科学研究所”崇西湿地科学实验站,崇明东滩保护基地,上海科技馆等。还在暑假期间和利用高一学生学农的时间,考察了崇明北湖,前进农场天然河道。在活动课中进行浦东张家浜水体生态研究,科技馆天然湿地保护等学生课题。
定期邀请一些专家教授亲自给学生进行环保讲座,例如12月3日的校会课上,我校请来了中国第21任南极长城站站长—汤永祥先生为同学们作南极科考报告等,并且召开座谈会与我校学生直接交流,回答中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课题研究。已经形成洋泾中学环保教育的特色机制。
环保课程和学校拓展、选修课程有机结合。从2007年开始,每年在高一年级的上学期14个班级开设环保课,配备专职化学、生物教师,每班每学期4课时。同时,在高二年级开设“TI图形计算器在化学实验和水质监测中的应用”的活动课,供环保社的同学和对环保感兴趣的同学进行选择学习和实践。从2009年开始,高一年级下学期作为上海市环境教育协调委员会、中学生“环境教育拓展型课程”教材试点学校,在2009级和2010级新高一全年级(623人)使用环境教育教材《绿色探索者》(上海教育出版社),是浦东新区唯一试点高中学校。配备专职教师,高一每班每学期3.5课时。每班学生分小组都有4、5个课题,全年级共计50个学生小课题,做到课题研究和课程同步进行。

二、加强社团建设,完善管理运作机制,为全校师生服务。
为了使社团在实践活动中能起到骨干作用,保证各项实践活动高效开展。近两年来采取多种方式,进一步完善社团管理运作机制。例如:拟订社团章程和发展规划,每两年选举社长,完善管理制度和社团组织结构:下设宣传部、财务部、网络部、秘书部、编辑部、策划部等,各司其职。为保证学生活动安全,每次组织校外活动前,都要向家长发放“活动告家长通知书”。
环保类社团同学通过在校园内张贴宣传海报,校园网上发布消息,晨会等方式,在校内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得所有学生都对此十分关注。例如设置“班级垃圾分类处理”、“环保回收纸箱”,开展“塑胶瓶换纸巾”活动;环保社组织环保创意绘画活动和环保布袋创意设计活动比赛、垃圾分类、绿箱子电池回收、废纸回收流转、墨盒回收、有机农场种植、环保创意绘画大赛、环保辩论等活动、崇明西滩湿地、东湖原生态湿地、东滩湿地观鸟及水质监测等活动。

环保社团也积极的走出校园,与“绿洲生态交流保护中心”、上海市“根与芽”公益组织等机构合作。参与各项环保活动,在其中起到骨干带头作用。例如在废旧电池回收流转中,“绿源”环保社团作为浦东的主导学校协调处理。环保社团也将宣传的海报、各项环保活动等向洋泾中学周围的社区推广。
三、主要实践活动汇总
1、张家浜水质监测。参与对象:环保社团成员25人;


2、环保墨盒回收;
3、“节水水箱的设计和市场推广”方案;
4、废纸回收流转;
5、环保创意绘画大赛;
6、环保辩论赛;
7、张家浜水质监测,暑假进行“浦东张家浜水体生态研究”,“上海科技馆天然湿地保护”等学生实践课题研究;


8、参加“根与芽”公益组织的有机农场活动;


9、开展“垃圾换纸巾”活动。换出纸巾30余箱,参与人数600多人.


10、参与上海市世博局、环保局和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上海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组织的“世博绿色出行100+学校活动项目”,全体学生参加“世博绿色出行知识竞赛” 。参与人数:全体学生2000余人,全市各类学校中人数最多;


11、高一学农期间,环保社团部分学生考察了崇明北湖,前进农场天然河道。举行了“低碳减排绿色出行”徒步活动。(600人);

12、 “举手之劳为环保”活动;
13、绿箱子废旧电池回收活动;
14、环保社组织全校师生进行环保创意绘画活动和环保布袋创意设计活动比赛;
15、环保垃圾分类处理活动,洋泾中学每个班级中设置三色垃圾回收袋,便于学生对每个教室中的垃圾进行资源回收处理分类;


16、环保社参加上海市根与芽组织的绿色植物种植培训并实施;
17、全校师生参观上海市世博会,感受绿色低碳;
18、学生在学农期间,参观崇明的华东师范大学“河口生态研究所”的崇西湿地科学实验站,并对西滩、东滩和东湖进水水质监测活动;


19、环保社团组织,全校高一和高二各班级进行环保辩论系列活动。(1200人),洋泾中学的辩论社和模拟联合国社进行辩论表演赛;
20、绿色植物、蔬菜盆栽活动。


活动成果收获
1、绿色环保已经成为所有“洋中人”的共识和行为惯例,把“低碳减排-绿色环保”理念融入了校园文化,扎根于每个学生心中。每次活动都是全校师生共同参与,惠及面广。在6年多的时间中,各项活动共涉及全体学生累计10000余人以及学生家长,教职员工200多位。在校园中设置10多个废旧电池回收箱,30个三色分类垃圾回收袋,在每个班级设置“环保回收纸箱”,共计45个。
2、建立完善了环保社团管理运作机制,保证各项实践活动高效开展。对于其他学校的社团建设,开展环保活动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3、王洋老师的《TI图形计算器在化学实验和张家浜水质监测中的应用》获得浦东新区的科研课题立项批准并结题;
3、2009年下学期作为上海市环境教育协调委员会、中学生“环境教育拓展型课程”教材试点学校,在2009级和2010级新高一全年级(623人)使用环境教育教材《绿色探索者》(上海教育出版社),是浦东新区唯一试点高中学校。配备专职教师,每班每学期3.5课时。每班学生分小组有4、5个课题,做到课题研究和课程同步进行,突出实践体验,全年级共计有20个学生小课题。留下了系统的教案、学案10多篇,PPT等教学软件10多个,学生环保课题项目几十个。
4、把低碳绿色实践活动纳入学校“德育课程化”体系,低碳绿色实践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基本做到了“常规化、系列化、课程化”,对学校德育工作起到补充内容,完善运做机制,丰富教育形式等作用,实践下来,有其独特优势,在参与面上具有不可替代性。
5、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低碳减排、环境保护”宣传,倡导绿色生活理念,提高了学生、家长和周边市民的环保意识,促进自觉的低碳绿色生活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反响。2009年,曾转载于上海市民信箱网(http://www.smmail.cn)。
6、洋泾中学获得浦东新区2009年“绿色学校”称号;
在“根与芽公益组织”的绿色学校评比中分别获得2007年、2008年、2009年的“绿色学校”称号;
7、洋泾中学“绿源”环保社团获得浦东新区2010年“中学生优秀社团”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