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班教学
1、满足全体学生所有“6选3”的20种选择,按模块(地理)重新编班的“小走班制”。
2、2014级56%的学生在理、化、生、政、史中的部分学科走班上课。
参加理、化、生、政、史、地等级考的学生走班率7.85%;
参加理、化、生、政、史合格考的学生走班率8.99%。
等级考走班每周课时量4节。
4、教师、学生座谈会汇总部分走班问题:
①有个别老师拖堂,导致学生不能及时走班,影响下节课。个别学生在外教室上课后,不抓紧时间,导致下一节走班课迟到,影响教学。
②有个别学科学生位置不固定,也有个别乱串座位的现象。
③合用教室(2号楼105和2号楼403)三关,卫生不好,学生带食物,垃圾多。
④生物、劳技实验操作2人一组,甚至4人一组,教学效果打折。
⑤学生在课后向教师提问交流、上洗手间、准备上课物品等,8分钟(2分钟预备铃)课间比较局促。
⑥模块较多班级收缴作业效率低(合格考科目不布置回家书面作业);学生忘拿上课所需物品;班级钥匙管理等。
⑦班级间学生的学习层次差异较大。如加三门文科和生物+两门文科的学生基础很差。
⑧个别学生对等级考、合格考的关注度下降。
⑨部分学科、部分时段教师调课困难。
5、部分等级考学科的师资较缺。
二、学生学涯生涯辅导
1、2014级高一开设除生物外所有的科目,2015级高一开设所有等级考科目。
高一全体学生参加“生涯测评”,心理课有关“生涯认知”辅导,开设拓展课《职业规划》等。
2、2014级497名学生等级考比例:
等级考科目 |
物理 |
化学 |
生物 |
政治 |
历史 |
地理 |
比例 |
60.16% |
64.79% |
47.48% |
31.79% |
36.02% |
59.76% |
学生对自身学科学习兴趣、学习潜力认识不深,学生选科与今后职业选择的指导不够。
三、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1、组织教师、学生学习《上海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七个板块内容,从学校、部门、教师、学生各层次对照自己的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2、2014级497名高一学生在暑假中参加“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分散在潍坊街道39个服务点(37个居委会,1个地铁站,1个电影院)。街道相关接待部门认真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取得很好的社会反响。
3、我校学生主要分布在浦东各个区域,部分学生在假期到潍坊街道参加活动有诸多不便,另随着参加活动的年级增加,服务点也急需扩充,因此在浦东新区“东西南北中”各设立服务点尤为重要,志愿服务的类型也需要进一步丰富。
四、上级部门的保障
1、浦东新区学校配套设施——《基于分层走班高考改革项目》。
2、智能化技术引进——《基于分层走班改革的信息化应用平台研发与改造》。
3、浦东新区教研室组织学科教师学习新高考要求。
4、浦东新区第三教育署组织各高中交流分层走班经验。
五、学生、家长反馈
1、因各选科模式高校专业覆盖面有很大提升,故相对“3+1”时选科压力减轻。
2、学业压力加重:高一必须学习所有六门等级考科目;等级考科目学习时间加长:“3+1”时加一科目高三学习一年,现在等级考科目学习至少两年;高二学生面临五门课的等级考、合格考和语数外的学习。数学不分文理后,部分学生学习数学压力增加。
六、后阶段应对措施
1、进一步推进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分层教学。
2、进一步提升硬件环境:增加备用教室、大教室提升走班教学效果;改进各实验室的环境和功能。
3、进一步推进智能管理:规范、完善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系统、教务综合管理系统、学生综合素质管理系统、阅卷系统等,并有效对接上海市综合素质管理平台。
七、高考建议
1、等级考的要求及早公布。
2、新高考各学科教学要求组织市级层面的教师辅导培训。
3、保证选科考试的公平性(2015级起地理、生物可选择高二或高三参加等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