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洋泾中学落实”学科育人“课堂教学改革区级内涵项目
发布人:陈丽佳

基于数字化视频课例的学科育人研究

2015年浦东区级内涵项目研究方案

一、项目价值

(一)设立项目的主要依据

上海二期课改的课程目标,由单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一维”转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科育人的落实。然而,教师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相当一部分老师依然把“育智”、“育分”看作是课堂教学的内核,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当做可有可无的附产品,要么一带而过,要么直接忽视。除此之外,部分教师虽然能意识到“学科育人”特别是“学科德育”的重要性,然而由于对学情、学科育人的价值内涵、学科育人的目标、学科育人的方法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与把握,造成课堂育人目标不清,育人方法简单、粗糙,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往往落空。如何回归教育的本原,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科育人的实效性,是基础教育的当务之急。

当前青少年的价值观现状也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出发点。有调查研究表明:当下中学生基本认同主流价值观,但存在知行分离的倾向。比如在对待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问题上,当代学生明显地向个人利益、个人价值倾斜。年级越高,倾斜程度越明显。其次,学生在价值选择上存在迷茫,少数未能辨别是非。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多元价值的混乱、矛盾、冲突在深层次上影响着中小学生人格的构建。在学校教育中,他们接受一套传统的“道义”教化方式;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又不得不面对大量的、活生生的、世俗化的价值选择。这样的现实造成了学生在价值选择上的矛盾、对立、冲突,影响了健全人格的培养。对于学科教学而言,育人是学科的本质属性,学科是育人的主要途径,而课堂就是育人的主阵地。只有搞好了课堂教学,才能培育出优秀的、德才兼备的学生;只有学科深入进行育人研究,才能搞好课堂教学,提升课堂品质。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设立了“基于数字化视频课例的学科育人研究”,以期通过数字化视频课例手段,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对学科育人的目标、学科育人的方法等进行文献和实证研究,理论与实践结合,从而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形成一批有典范意义的视频课例,给予同行以借鉴和启迪。

(二)项目的实践价值

本项目旨在借助数字化视频课例研究当下课堂教学中学科德育存在的具体问题,通过视频课例的对比分析以及基于网络的自我、同伴、学生、专家教学诊断,归纳总结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一批具有典范意义的视频课例,为提升教师学科德育能力提供网络化、可视化、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数字化视频课例是基于一定的教学设计,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摄制、编辑技术,将真实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各种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元素通过超媒体编辑系统编辑在一起的多媒体作品集;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思考与困惑,以及专家、同行、学生的多元观点糅合在一起的多媒体作品集。借助视频课例分析课堂教学是信息时代大势所趋,对于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有着重要意义。洋泾中学经过5年多数字化视频课例诊断平台建设,有了先进的“基于客观证据”和“细节反思”的微观课堂研究系统。

数字化视频课例是研究学科育人的平台和手段。研究者通过学科育人案例的反复对比分析,加之与理论相结合的实践,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研究能力,还能提升育人能力。同时,引导教师重视个人修养和学术发展,切实转变就教育观念,以高尚的师德、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教风,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项目的理论价值

本项目研究旨在构建一种基于数字化视频课例的学科育人研究新模式。在学校自主开发的视频课例操作平台上,围绕具体的教学情景开展学科育人教学实践,通过教师、学生、专家等构成的团队相互合作的方式,切片、诊断、原理分析、优化课堂教学,提升课堂品质。这种研究模式,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有利于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堂教学研究中来并扬长避短;同时也使我们有更多的机会与专家对话,接受专家的指导,提高教学反思的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科育人的实效性。

(四)项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针对当下课堂中学科育人尤其是学科德育学情调查烦难、目标泛化、德育内容模糊、德育方法“简单化、标签化”、教学效果难以检测和评价等问题,借助数字化视频课例和校园网观课评课平台,分析问题症结,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2.转变教师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观念,增强教师的“学科德育”意识,使之内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从而提升课堂教学品质。

3.构建一种“面向事实、基于证据、关注细节”的学科育人课堂教学研究新方式。

(五)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研发学科育人课堂教学诊断技术系统。

该系统由全自动录播教室和集“初诊、复诊、会诊”于一体的教学诊断平台两部分构成。全自动录播教室试图实现红外线定点技术与人脸识别技术,实现学生活动识别、自动跟踪拍摄以及噪音消除,使视频实录真实还原课堂教学实况。校园网教学诊断平台搭载数字化视频实录、学科育人课堂教学诊断量规、初诊雷达图、复诊切片分析等,使“思维化”的课堂教学诊断走向网络化、程序化、机构化、系统化。

2.创造一种“基于学情、面向事实、关注细节”的学科育人课堂临床研究方式。

在学科育人“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两种研究方式之外,创造一种可以称之为“课堂临床研究”的新型学科育人课堂研究方式。这种方式以学情调查分析为起点,以数字化视频课例为载体,以课堂发生的事实和细节为依据进行课堂教学诊断,使学科育人课堂教学研究走向实证化、客观化、细致化。

二、项目方案(项目目标明确、具体,具有可测性)

(一)项目目标

    1. 建构学科育人课堂教学诊断技术系统。

    2. 制定基于数字化视频课例的学科育人课堂教学诊断量规。

    3. 形成基于数字化视频课例的学科育人目标范例。

    4. 归纳、总结科学、合理、有效的学科育人方法。

5. 形成以“学科育人”为主题的数字化视频课例库。

(二)项目主要内容

(项目主要内容围绕目标分条列出;内容排列有逻辑性)

1.建构学科育人课堂教学诊断技术系统。

(1)建立数字化课堂教学全自动录播系统。实现学生活动识别及自动跟踪拍摄技术,噪音消除技术,优化网络评课软件。

(2)网络化观课评课系统的平台开发与应用。

(3)数字化课堂教学全自动录播系统的构建、运行、维护、保障机制。

2.制定基于数字化视频课例的学科育人课堂教学诊断量规。

提出学科育人课堂教学观察维度,制定课堂教学观察指标体系,建构基于数字化视频课例的学科育人课堂教学诊断量规。

3.形成基于数字化视频课例的学科育人目标范例

(1)学科育人目标确立的依据:通过文献研究,确定不同学科学科育人的内涵和内容;通过调查问卷或访谈,了解当下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现状;从具体的课程、课型入手,深入研读文本,发现、挖掘教学内容中固有的育人资源,确立科学合理的学科育人目标。

(2)学科育人目标的表述:针对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表述的抽象、模糊、空洞,研究具体、明确、可检测的德育目标表述方式。

4.归纳、总结科学、合理、有效的学科育人方法

(1)各学科开展学科育人课堂教学实践,录制数字化视频课。

(2)视频实录上传校园网,依据《学科育人课堂教学诊断量规》完成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伴评价、专家评价。

(3)分析四类诊断量表,选取某一维度进行切片复诊分析。

(4)对比分析同一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策略的效果或者同一教学方法不同教学内容的差异。

(5)归纳、总结科学、合理、有效的学科育人教学方法。

5.形成以“学科育人”为主题的数字化视频课例库。

(1)确定视频课例库的功能、分类、构成和应用;

(2)形成“鉴赏性”、“问题性”、“探究性”三类学科育人视频课例库。

(三)项目实施过程 

(能清楚反映项目实施过程。写出相应的时间节点;细化实施内容;制订实施过程中的主要策略与措施。)

1.准备阶段(2015.01-2015.02)

① 硬件准备:7号楼5楼和6楼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技术更新,实现数字化课堂教学全自动录播,实现学生活动识别、自动跟踪拍摄技术以及噪音消除技术。

② 成立项目研究小组,制定研究方案,招募项目研究员。

2.实施阶段(2015.03-2015.10)

第一阶段:2015.02-2015.03

① 召开项目研讨会,明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成员分工、研究任务、研究时间节点、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等。

② 资料准备阶段(购买相关书籍、复印相关资料,分发到各个研究员)。

③ 研究员阅读相关资料,确定个体研究目标,拟开设的公开课以及开课时间。

第二阶段:2015.03-2015.06 

① 制定《洋泾中学学科育人课堂教学诊断量规》。制定视频课例切片、诊断、原理分析和优化的指标体系。

② 制定《洋泾中学学科育人课堂教学研究的操作流程与标准》。操作流程分为“初诊——复诊——会诊”三阶段。初诊:整体评价;复诊:专题分析;会诊:焦点透视。

③ 各学科完成2节数字化视频课例的录制、上传以及初诊、切片、复诊。

④ 各学科研究团队依学科或主题开展视频课例诊断分析,找出学科育人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探索“学科育人目标写作范例”。

第三阶段:2015.07-2015.08

①根据初诊-雷达图报告与复诊-专题分析,确定学科育人课堂教学改进计划。

②研究员提交第二份视频课例,展开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科学有效的学科育人方法。

第四阶段:2015.09-2015.12

① 研究员进行课例反思,撰写课例研究报告。

② 依据成熟的视频课例,建立分主题视频课例库。一个课例库由一个主题、多个课例的切片、共同的分析结论、相近的改进计划共同构成。

3.总结阶段(2015.11-2015.12)

① 开设视频课例库编撰教师培训材料,用于新教师培训、辐射推广等。

② 召开项目研讨会会议,对照项目目标,全面整理研究过程的阶段性成果。

③ 完成《基于数字化视频课例的学科育人研究》的总结报告。

三、完成项目的条件分析

(一)现有的工作基础

学校于2006年开始借助数字化视频课例改进课堂教学研究,化学组和计算机组于2006年以《应用数字化视频课例进行化学课堂教学改进研究》为题申报了中央电教馆年度课题获准立项。三年研究期满,共积累100多节视频课例,撰写了100余篇视频案例和教学论文,多篇在省市区级研讨会上交流。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的有10多篇,其中两篇被人大资料中心转载。学校分别于2008年和2012年共投入50余万元创建了两间分别为120平米的教学分析室,方便教师录制课堂实况; 2010年学校申报区级课题《数字化课堂教学分析技术的系统开发与运用》获准立项;2011年学校申报上海市教学科学重点课题暨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课题《基于数字化视频课例的课堂教学诊断实践研究》获准立项。2013年学校申报《普通高中基于数字化视频课例的课堂教学研究》获准立项。此外,2013年学校开展了一年的“学科育人课堂教学研究”,各教研组、备课组开展了理论学习、课堂实践、课后反思、说课比赛、专家指导等多项活动,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二)项目团队的构成

项目申报人张少波,上海市洋泾中学校长。上海市第十二、十三、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获得上海市园丁奖、上海市特级教师称号。参与了《合格+特长 规范+选择》——建平中学教育基本理念的实践、发展与推广(区二等奖)、《建平中学学分制管理方案阶段性总结》、《以模块课程推进学校文化建设行动研究》(市级课题)、《学科教学设计》(国家子课题)等课题的研究,撰写了《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中学数理化定理手册》、《高中数学综合训练指南》、《数学同步分层导学》(高中复习总测试卷)、《建平中学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数学教学实践与思考》、《整合资源 形成合力 把社区学校建成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高考数学专项精练》、《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因势利导  变错题为好题》等多篇论文公开发表。     

项目主要参加者均为上海市洋泾中学管理干部和教学骨干,平均年龄45岁,专业背景涉及基础教育的诸多学科。他们均具有较扎实的教育理论功底和教育科研知识,能够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他们均参加过市、区级课题研究工作,经验丰富,人均每年有5篇以上教育教学论文发表。

(三)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必要的场所、设备提供等)

洋泾中学有80多年的办学历史,是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领导班子团结,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丰富的学校管理经验。学校于2008年和2012年共投入50余万元创建了两间分别为120平米的教学分析室。它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为全自动录播教室,一为听评课教室。学校校有面积近1000平米的图书馆,藏书10余万册。近几年来,学校用于信息环境建设的投资就达1000万元以上。每年用于科研的经费达30多万元。学校建有校园网,设有“教育叙事”、“课例研究”、“师资队伍”、“教育科研”、“校本研修”、“课程与教学”等栏目,还构建了视频课例管理平台、教学质量管理平台、精品课程申报平台、作业管理平台、教育科研信息交流、精品信息共享、短信交流平台。

 

    四、预期项目成果

 

项 目 主      果 

序号

实施阶段

(起止时间)

     

(成果名称应该明确、具体)

成果形式

负责人

1

2015.01

2015.03

洋泾中学数字化课堂教学分析技术标准

文本成果

李志平

2

2015.01

201503

基于数字化视频课例的学科育人课堂教学诊断量规

文本成果

董  鹏

3

2015.05

201506

基于数字化视频课例的学科育人目标范例

 文本成果

 董 鹏

4

2015.06

201510

基于数字化视频课例的学科育人方法总结

 文本成果

 董 鹏

项 目 最 终 成 果(其中必须含项目总结报告

序号

完成时间

最终成果名称

(成果名称应该明确、具体)

成果形式

负责人

1

2015.11

基于数字化视频课例的学科育人研究

研究主报告

张少波

2

2015.12

基于数字化视频课例的学科育人案例集

文本成果

王  珏

3

2015.12

学科育人数字化视频课例库

电子课例库 

李志平

 

 

 

 

[发表日期:2016-1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