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指导案例——洋泾中学家长论文《尊重他人 适度关心》
发布人:魏睿

实录:

送儿子上学途中,儿子跟我商量:老妈,能否帮我电话预定两张东方艺术中心的音乐会门票?”“怎么,又要和王一起去听音乐会了?王是儿子初中的同学,上个月两人就一起去听过一场交响乐。不是,周病了,我想请她去听音乐会,散散心!

周也是儿子的初中同学,只是她是女生。上周听儿子说起周因身体原因休学在家了,具体什么病就不知道。自从知道这事后,儿子就经常和她短信联系,有时作业时也会看到他在发短信。说实话,儿子关心同学是好事,做妈妈的应该感到自豪,可又感觉他的关心过度了,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更何况他的学习不尽如人意。但如果我现在制止,儿子肯定会有情绪。

整个上午,我都纠结在这件事上。午餐后,郁闷的我拿起书架上的一本杂志,随手翻阅起来。没想到,让我有了意外的收获。

放学后,我特意到学校接了儿子。不出意料,儿子看到我就急切地问:老妈,票子定了吗?

哦,没呢!中午我看到了一篇文章,让我犹豫了。

什么文章啊?儿子好奇地问。

这是一个大学生写的。他和他的教授走在校园里,忽然前面另一位学生脚下一滑摔倒在地,作者马上想冲上去扶起倒地的学生,但被教授制止了。作者当时很疑惑,自己敬仰的教授怎么会这么冷血?说到这里,我故意卖起关子来:儿子,你觉得教授为什么会制止作者帮助别人呢?

做教授的不至于连帮助别人的道理都不知道吧!儿子喃喃自语着,冥思苦想了一阵,终于败下阵来:我猜不出,你还是揭晓答案吧!

好,那我问你,如果你摔倒了,你是希望别人来扶你呢还是希望不要被别人看到?我故弄玄虚。

当然不想让别人看到了,多难为情啊!儿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知道了,那个教授肯定也是这样想的。

对,你很聪明。教授对作者说,帮助别人是美德,但在帮助别人时还要尊重对方。摔倒在地的学生此时肯定不想让别人看到他的狼狈相,所以才阻止了。说到这里,我停顿了一下,偷偷瞄了儿子一眼。

继续你的下文吧!不愧是母子,这么多年,他都已经知道我的教育模式了。

自从你知道周生病后,你几乎天天给她发短信!

我没有做什么,我只是关心她,问问她的病情。儿子着急地辩解。

这一点我绝对相信你,自小你就是个很关心别人的好孩子。只是,最近妈妈在担心,你天天关心她是否会适得其反?儿子愣了一愣,不知我要说什么,我又继续:妈妈以前在微博上看到过一个癌症病患者的博客,她说她害怕周围人对她的关心。在大家关心她的病情时,她都会感到心灵上的伤痛被一次又一次的碰触,好痛啊!

妈妈,我明白了。你是否想要告诉我,我天天关心周也会触动她的伤感?难怪有一次她还对我发火了,叫我不要一天到晚问她的病情。儿子沉思了片刻,伤感地说。

是啊,关心别人首先得考虑对方是否需要,在尊重别人的基础上适度关心。

妈妈,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反思:

如今生长于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们,早已习惯于作为家庭的中心,享受来自周围人的关爱。他们更多的倾向于体验自己内心的感受,高兴抑或伤心,然而周围人的情绪情感他们则极少关注。儿子在关心同伴时的细腻、体贴让我倍感欣慰,我似乎看到自己多年来艰辛付出在儿子身上结出的成果。

然而,欣慰的同时也不免担心,如何帮孩子意识到在关心别人的同时也应该顾及受者的感受呢?如何帮助孩子处理好自身事务与关心他人之间的关心呢?如今已经是高中生的儿子,有了自己独立的价值观,有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此时若妄加干涉,很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自尊心,将孩子内心的热情之火浇灭。

如何在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同时,帮助孩子更全面地思考如何帮助他人呢?平日翻看一些教育类的文章带给我许多思考。孩子现在有着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自己从阅读、聆听一些故事、文章领悟其中的道理,当这些道理孩子认为是自己领悟到的时,他们会更愿意去接受,因为这是他们自己习得的观念、信仰而非成人强加的

 

家长:陈英

E-mailpilipala6666@126.com

[发表日期:2016-1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