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洋泾中学2015学年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发布人:陈丽佳

2015学年洋泾中学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2015.9—2016.6)

一、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年学校共有139名教师,形成了道德高尚、理念先进、素质精良、善于创新、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共同体”。这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是学校继续发展的基本保证。教师中,特级教师2名,区学科领军人物3名,区学科带头人3名,区骨干教师27名,市优青项目2名,市双名培养工程对象、市德育实训基地学员、区名师基地学员23名,占教师总数的43.1%。按职称分:中学高级教师51名,占36.7%,中学一级教师74名,占53.2%,中学二级教师14名,占10%;按年龄分:35岁以下30名,占21.5%36-5081名,占58.2%50岁以上28名,占20.1%按性别分:男性教师41名,占29.4%;女性教师98名,占70.5%;学历结构:本科及其以上学历教师:139名,100%学历达标,其中获硕士学位教师11名,硕士课程班结业教师50名。

 二、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情况分析

2005年,洋泾中学被评委上海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暨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促使我校教师专业发展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学校以科研为先导,以浦东新区2015年内涵项目《普通高中基于数字化视频课例的学科育人研究》为抓手,以“学科育人”为主题,加强教学研究,大兴学习之风,研究之风,团结合作之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近两年,学校的主要课题有:2011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暨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课题《基于视频课例的课堂教学诊断实践研究》,教育部信息化试点项目《基于数字化视频课例的教研模式研究》,2014年浦东新区内涵项目《基于数字化视频课例的课堂教学研究》,2015年浦东新区内涵项目《基于数字化视频课例的学科育人研究》。其中,2014浦东新区教育内涵项目顺利结题,被评为优秀项目。20153月,由洋泾中学领头,成立了“洋泾教育集团”,开始了“区域化、集团化办学”课题研究。除此之外,教师个人主持的多项课题也在持续开展:1项市级学科德育重点项目(王珏主持的《高中地理学科德育的研究与实践》),2项浦东新区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吴宝贵主持的《高中生生涯规划精细化指导的策略研究》、彭学军主持的《体验式教学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的实践研究》),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增强

)学校重视教师个体发展,通过个体的发展带动教师团队的发展,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各层级形成了良好的团队合作关系,学习型组织特征明显。本学年,学校进一步深化“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学为主”为核心、以导学案的编写与实施为抓手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聚焦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重新编写适合我校各个层次学生实际的“导学案”,以《洋泾中学教学标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学生学业发展评价目标》为导向,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全面渗透学校的办学价值观,研究教法,激发兴趣,指导学法,构建“学案导学”的分层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师个人-备课组-教研组导学案的重新编制到课堂教学结构的调整,教师个体的发展与教师团队的发展得到有机整合,成为促进备课组建设和教研组发展的有效途径,也为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和平台。

)积极推行《洋泾中学“响亮工程”实施方案》、《洋泾中学“精品工程”实施方案》,营造有效的分配、激励、评优机制,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教师形成自我进取和发展的原动力。努力构建“教学工作、教育科研、师资培训”三位一体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让每位老师都能具有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具有较强的反思能力和合作开展研究的意识与能力,较好地掌握学生潜能开发的基本策略,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知名度、美誉度的全面提升。针对校、区、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制订《洋泾中学骨干教师考核准则》,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最近三年来,名校访学工作、教师攻读硕士、申报名师基地(工作室)等工作有较大的发展。

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研修活动,重点研究学校如何克服校本研修的不系统、不规范、效益不可预期性和操作不可复制性,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项目等作为学校研究的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如,建立若干门专门用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规范性课程体系;有步骤、分层次推进校本研修,使教师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教师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将校本研修工作和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做法和经验编写为两本书,分别是《洋泾中学校本研修系统》(约25万字)和《洋泾中学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约25万字)。

)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学校甚至一定区域内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系统支持和基本平台,它深刻地影响到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模式、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等各个方面。因此,最近五年来,学校花大力气研究信息技术基本平台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手段、内容及运行机制的影响和变化。学校的网上阅卷和成绩分析系统成为教学质量分析和管理的有效平台,作业监控系统和拓展型课程网上申报和报名系统成为教学管理的有效支撑。教学诊断系统的进一步升级、听课教室录播与听课双频系统的成功开发,都有力地推动了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积极探索教师成长规律与新时期教师教育理念,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理论成果,引领了教师教育理论创新。有关教师“二次成长论”等研究成果多次在市、区级乃至全国的教师专业发展研讨会上交流,并在上海教育电视台录像向全市播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洋泾中学以“学科育人”为主题,连续三年开展“学科育人”区级、市级公开课,“学科育人”说课比赛,在全区乃至全市产生了影响。学校的部分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师培训基地主持人承担了浦东新区以及兄弟学校委托的带教任务,有的还承担市教委委派的中西部地区学校培养和带教骨干教师的任务;学校每年吸引市内外兄弟学校上千人次参观和交流。在此过程中,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做法与课程得以不断向周边学校展示与推广。

、发展理念

 把学校建设成为一个开放的学习化组织,促进大多数教师形成“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研究即工作,工作即研究”的专业生活方式,使学校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理想场所,自我实现的幸福家园。

、发展目标

(一)总目标

1.经过努力,全面打造一支道德高尚、理念先进、素质精良、善于创新、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在浦东新区乃至上海市有较高的知名度,成就“洋中教师团队品牌”。“洋中教师团队品牌”的内涵包括:①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学校(“三热爱基本素质”);②认真负责,严谨踏实,敢为人先,追求卓越(“16字工作作风”);③知识扎实,经验丰富,热爱学习,善于反思(“16字专业标准”);④敏于行动,长于合作,精于细节,成于课堂(“4项核心竞争力”);⑤淳朴而自信、勤劳而智慧、真挚而热情 (“6种个性特征”)。

2.通过国际课程班的试点工作,促进我校积极研究中外课程的差异,了解和掌握国际课程的精华,取长补短,中西融合,深化洋泾中学课程改革,增强我校课程的现代性、丰富性、多样性,更好地满足和适应学生的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让学生更好地面向世界,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全球意识和竞争力。在国际课程的试点工作中,培养和锻炼一批能参与国际课程研究和实践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提升洋泾中学的办学水平。

)年度目标(2015.9—2016.8)

1.教师队伍建设目标:进一步优化师德,弘扬师风,强化师责,提升师能。

(1)以“负责”为校训,以严谨踏实、一丝不苟的师风与“做负责任的老师”的师德,赢得了家长的赞誉、社会的认同,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在此基础上,本学年度仍将花大力气,继续建设一支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策略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专业知识现代化、教学研究现代化的善学习、会研究、勤实践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2)以教育观念的转变为灵魂,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为平台,构建“教学工作、教育科研、师资培训”三位一体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让每位教师都能具有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具有较强的反思能力和合作开展研究的意识与能力,较好地掌握学生潜能开发的基本策略。

(3)以2015年浦东新区内涵项目《普通高中基于数字化视频课例的学科育人研究》为抓手,积极开展“学科育人”专题研究,分年级、分层次进行专题研讨,推进“学科育人”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归纳总结,提升课堂教育教学品质。

(4)探索建立较为系统、全面、客观的教育教学工作导向机制、评价机制、考核机制与激励机制,以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促使教师的专业成长,使“心中有目标,目中有学生”成为“负责人的老师”内涵。

2.校本研修目标:层层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

(1)构建“学案导学”课程教学模式。聚焦高考综合改革,各学科重新编写适合我校各层次学生实际的“导学案”,高一、高二年级全部完成“3+3”学科的分层教学导学案编写。

以“导学案”为抓手,以《洋泾中学教学标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学生学业发展评价目标》为导向,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全面渗透学校的办学价值观,研究教法,激发兴趣,指导学法,构建“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每一个学生自身的最优化发展。

(2)探索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学生学习的管理与评价机制。帮助教师树立“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学为主”的“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循环大课堂” 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价值观,探索全面关注教学过程、有利于诊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全面、客观、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学生学习的管理与评价机制。

(3)以“学科育人”为主题的课堂教学专题研究。以“学科德育”为抓手,加强教学研究,大兴学习之风,研究之风,团结合作之风,建设学习型、研究型、合作型教研组,以教研组研究课题或专题及课堂教学实践为平台,以备课组说课为载体,深入开展对教材与教法学法的分析与研究,建立《洋泾中学学科学法指南》,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完善《洋泾中学课前、课中、课后学生学科训练系统》。以完善《洋泾中学课前、课中、课后学生学科训练系统》为抓手,在研究“教”的同时,关注对学生“学”的研究,根据各学科不同特点,加强学生的学科训练,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逐步掌握学科学习的方法与规律,向“会学”转化。

(5)以“集团办学”为契机,促进集团内资源交流与共享,开展各级各类教师研修活动,成立“青年教师工作坊”。

 

、工作重点

(一)聚焦高考综合改革,重新编写适合我校各层次学生实际的“导学案”。

 1.高一、高二年级全部完成“3+3”学科的分层教学导学案编写。

 2.新编导学案融入课堂教学实际,注重及时反思,加强备课组交流,逐步修改、完善导学案。

 3.学期末开展“导学案交流、评比活动”。

(二)进一步推进、总结“学科育人”校本研究。

重点:总结学科的育人、育智功能和有效的实施路径

1.开展第二轮“2015年学科育人说课比赛”,聘请市级专家,指导我校学科育人研究。

2.以“加强教学诊断,深化学科育人”为主题开展建校85周年校庆公开课活动,总结学科育人的功能和实施路径。

3.校园网开设“洋泾教育论坛”,鼓励教师积极研讨“学科育人”的实施途径,形成一批研究论文。

(三)建设学习型、研究性、合作型教研组、备课组。

1.各学科建立体现学科特点的“学科育人”研究课或专题,有详细的专题学习与研究方案,形成总结性成果。

2.梳理、完善《洋泾中学课前、课中、课后学生学科训练系统》与学科单元学法指南。

3.以“学科育人”为主题组织组内听课与评课,推选优质课进行公开展示,提高听课评课的出席率和听评课质量。

3.确定以“学科德育”为主题的学习内容,开展读书活动,教研组或备课组会议上进行展示交流。

(四)以“集团办学”为契机,促进集团内资源交流与共享,开展各级各类教师研修活动,成立“青年教师工作坊”。

1.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主题开展集团内教师研修活动。

2.以“突破职业倦怠”为主题开展集团内骨干教师研修活动。

3.成立“青年教师工作坊”,积极推进青年教师教法、学法研究,组织不定期读书活动。

、工作安排

(一)2015年9月-11月,完成“十二五”教师培训收尾工作,督促教师全部完成“十二五”学分,顺利结业;完成个别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考试工作。

(二)2015年9-10月,出版市级重点课题研究成果《事实和证据视野中的课堂教学诊断》(上海教育出版社)以及《从数字化视频课例走向专业化教学反思》课例集(上、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召开成果分享会,进一步推广和辐射我校科研成果。

(三)2015年11月,召开导学案研讨会,收齐高一、高二各年级新编导学案与高三年级导学案,有关教研组组长交流发言,总结经验,提出导学案新编中遇到的问题,明确下一阶段课堂实践与反思要求。

(四)2015年12月-2016年1月,准备2015年区级内涵项目结题事宜,整理“学科育人”说课比赛与“深化学科育人”校级公开展示课档案资料,公开课执教教师完成课例撰写,项目组完成结题报告。

(五)2016年1月,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主题开展集团内教师研修活动;以“突破职业倦怠”为主题开展集团内骨干教师研修活动。

(六)2016年3月,成立集团内“青年教师工作坊”,积极推进青年教师教法、学法研究,组织不定期读书活动。

(七)2016年4-5月,校园网开设“洋泾教育论坛”,鼓励教师人人上网留言,做一名“积极的洋泾人”。

(八)2016年6月,完成校级、区级骨干教师考核,完成“金丝带”、“金苹果”、“金钥匙”等成果申报与评奖。

(九)利用2016年寒假和暑假,对新编导学案进行进一步修订,以适应高考综合改革的要求。

、具体措施

    (一)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校级骨干教师专业发展举措

1.以《洋泾中学骨干教师评选方案》与《洋泾中学骨干教师评分细则》为抓手,促进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校级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教学科研、主题研讨、公开课展示、论文发表与带教教师等方面长足发展。

2.学校长期设立“洋泾中学教师论坛”,为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提供反思自己成长、展示教学思想的平台,每学年不少于4次活动,不少于8位老师进行论坛讲座;学校为骨干教师提供带教机会,在带教中互动合作成长,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提炼自己的教学风格;学校为骨干教师提供资助出版教学教学成果的机会,使骨干教师向区级、市级名师转化。

3.实施《洋泾中学关于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有关规定》,继续鼓励优秀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4.继续实施《洋泾中学开展“书香校园”活动的有关规定》,开展“书香校园”活动。每位教师每年细读本学科专业书籍一部,每位教师每年必须订阅教学专业刊物一份并通读重要文章。

5.继续为有培养前途的优秀教师外聘导师,明确研究课题,定期接受导师指导,完成培养目标。

6.选拔优秀骨干教师开展名校访学活动。从学校发展遇到的重大问题中确定主题,从教师自身发展瓶颈出发,往国内外同类著名学校驻校见习半年,完成专题研究报告,并全面负责在学校实施该项教育教学改革。继续实行“学术假期”制度。

(二)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举措

1.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磨人磨课”活动,开设校级、区级公开展示活动,在公开课展示中磨砺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素养。

2.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学校组织的“学科育人说课比赛”,明确说课的基本内容、基本步骤、基本要求,将“说课”变成锤炼自己教学思想的重要手段。

3.发扬传统,继续洋泾中学青年教师带教工作。新教师进入洋泾前三年,将配备1对1班主任带教与学科带教导师,一学年互相听课不少于20节,共同备课不少于8次,带教导师开设示范展示课,新教师开设公开汇报课。新进高二、高三的教师亦配备1对1带教导师,要求等同于新入职教师,使教师在成长的每一步都有同伴帮助,促进学习之风、合作之风。

4.通过市级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活动、培训平台,促进青年教师在各级各类培训中迅速成长,了解教师的专业生活,

5.以“集团办学”为契机,促进集团内资源交流与共享,开展各级各类教师研修活动,成立“青年教师工作坊”。积极推进青年教师教法、学法研究,组织不定期读书活动。

    (三)关于示范辐射

1.做好教师群体和个人专业发展的专题研究成果总结工作,从经验与理论的层面上研究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并发表相应成果;向其他学校进行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成果报告和展示,包括公开教学、专题研讨、经验交流、学术报告、成果发布等形式。

2.支持市、区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面向全区教师开设继续教育的培训课程,并接受校内外教师培训的任务。

3.接受区、兄弟学校的委托带教任务,在现有基础上,每年扩大为其他学校带教数量,学科覆盖面也要不断扩大;继续向云南、海南和本兄弟学校输送管理干部和优秀教师,并接受对方学校委托培养教师的任务。

4.向洋泾教育集团学校、洋泾国际部和办学联合体江镇中学、民办洋泾外国语学校输出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学科教师。

、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类主题活动深入开展思想大讨论,继续激发教师“我与洋中共成长”的内在动力。

(二)制度保障。

1.完善原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各项制度。

2.继续实行以“理想·事业·成就”为主旨的“三金”系列奖励制度,即“金苹果”教学成果奖、“金丝带”科研成果奖和“金钥匙”学生工作成果奖。

3.继续从教学效果、学生认可度、专业发展指标和工作态度四个维度全面评价教师,实行优胜劣汰。

4.继续实行“培训师”制度。设立“培训师”岗位,从本校和校外选拔有经验有特长的优秀教师专门从事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教学和指导工作。担任培训师的本校教师,发放“培训师津贴”。

(三)经费保障。洋泾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专项基金每年不少于40万,专门用于教师专业发展各项工作的开支。

(四)物质保障。进一步完善各项设施的配套。不断更新改造专用听课教室、专用评课室、微格教学设备、学术报告厅和学术沙龙等设施。

(五)组织保障。 洋泾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教师专业发展各项计划的落实。主体力量是13位洋泾中学教学委员会委员。具体工作由研发处牵头组织。

(六)专业支持。继续聘请高等学校专家、知名校长、特级教师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顾问团,定期对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开展咨询和指导工作。

 

 

 

 

[发表日期:2016-1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