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2008--2011年是洋泾中学新一轮发展的起步阶段。学校继承了“责任教育”的办学成果,确立了“办负责的学校、做负责的教师、育负责任的学生”办学理念,启动和实施了“五大工程”,取得了初步成效。
2011--2015年是洋泾中学新一轮发展的关键阶段。学校力求通过创新责任教育、推进教学改革和打造名师队伍三大重点工作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一、背景分析
(一)学校基本情况
洋泾中学创建于1930年,1958年评为上海市重点中学,改革开放后重新确定为区重点中学,2005年命名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学校形成了淳朴的校风、严谨的教风和勤奋的学风。特别是经过最近10余年的努力,“办负责任的学校,做负责任的教师,育负责任的学生”办学宗旨成为洋中人共同的价值追求。
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在浦东名列前茅,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毕业生。全校教职员工认真负责、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深受社会各方好评。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管理方式辐射周边学校,在一部分学校中形成了核心影响力。
2005年,洋泾中学被正式授予“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称号,进入上海市知名高中学校的行列。在这个新的起点上,洋泾中学面临新的历史使命。2011--2015年是洋泾中学新一轮发展的关键阶段。走好这一步,对洋泾中学的长远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
1、主要成绩
思想发展 经过几代洋中人的努力形成了以校训“负责”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办负责任的学校,做负责任的教师,育负责任的学生”的办学宗旨深入人心,成为洋中人共同的价值追求,初步实现由“学生责任教育”向“学校责任教育”理论系统与实施系统的提升。
队伍建设 学校管理团队经验丰富、团结实干。教师队伍认真负责、细致严谨,获得家长及社会的认可与好评。学校办学思想和管理方式辐射周边学校,在浦东新区的部分学校中形成了核心影响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有特色、有成效,初步构建“评价引领下基于任务的组织学习”的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修模式,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的学术化改造的过程中,专业水平得到提升。
课程与教学改革 系统构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为主题的课程体系。通过“精品工程”专项方式推进课程建设,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精品课程,初步形成“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工作格局和工作流程。正式启动了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构建“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循环”新课堂,“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学为主”是教学改革的核心。
德育工作 重新构建了学生责任教育体系,设计了“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四大主题,分三个年级逐层深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以学生的生涯规划为突破口,将“生涯教育”纳入责任教育体系。
社会影响 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在浦东名列前茅,先后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校、上海市体育传统学校、上海市艺术特色学校等20多项市级以上荣誉称号。“责任教育”是学校的特色和品牌,成为学校的核心发展力。
环境建设 完成大规模的校园整体改造,推进了各项设施的更新和升级,强化了各项设施的教育教学和教研功能。学校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得到了全体教工、学生和各界的好评。
2、存在的不足
教师队伍 学校被评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后,学校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有创新性、有影响力、能对学校工作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教师。目前,学校教师团队的影响力与知名度有待提升,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创新,高端教师(特级教师、某方面在全市有影响力的教师)有待突破,迫切需要在强调团队力量的基础上,培养能起到引领作用的高层次教师。
教学质量 在新的形势下,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更高,与同类学校相比,我校的教学质量还需要更稳定,更有保证。针对性的校本教研,引导教师进一步深化教法和学法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是关键。
设施环境 校区布局不尽合理,影响场所设施的高效利用。目前的食堂只能容纳一个年级学生就餐。没有可容纳一个年级学生使用的会堂。学校图书馆的不足也影响了学生活动的正常开展。
服务管理 学校重点工作的改革和发展需要进一步提升学校干部队伍的工作理念、创新意识与服务管理的能力。
(三)学校新一轮发展的总体方向
2011--2015年是洋泾中学新一轮发展的关键阶段。学校力求通过创新责任教育、推进教学改革和打造名师队伍三大重点工作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继承发展和改革创新是学校新一轮发展的两大核心思想。
继承发展 继承八十多年的优良传统,继承责任教育办学特色,继续上一轮发展规划尚未完成的项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确定和增添新的发展项目和更高的发展目标。
改革创新 坚持走改革创新的道路。努力寻找学校新的增长点,改变学校发展方式,提高学校发展速度。
二、办学理念
学校校训:负责。
办学宗旨:办负责任的学校 做负责任的教师 育负责任的学生
培养目标:做自信的洋中人 做豪迈的中国人
学校校风:勤劳 淳朴 尊师 守纪
学校教风:认真负责 严谨踏实 诲人不倦 有教无类
学校学风:勤奋刻苦 循序渐进 学而不厌 疑而善思
办学模式:以“为学生的未来做好准备”为基本出发点,以社会、家庭、学校联动为基础,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心育六育一体”为主要内容,以“学生自我设计和自主发展”为基本途径。
三、发展目标
(一)主目标
构建以“学校责任教育”为整体办学特色、以“学生人生发展”为基本目标追求,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的新型办学模式,建设具有洋泾中学特色的课程文化、环境文化、组织文化和管理文化,力争把学校办成“有先进的办学模式,有鲜明的办学特色,有浓郁的文化氛围,有独特的课程体系”的上海市有影响力的高中学校。
(二)分目标
⑴ 教学质量稳中有升,处于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35名左右。
⑵ 教师专业化发展有突破,逐步形成“洋中教师团队品牌”,培养领军人物。
⑶ 建构和发展“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循环教学新模式”,建设20门精品课程。
⑷ 学生责任教育有发展,全面实施生涯教育。
⑸ 学校文化系统初步形成,继承和升华“负责”为核心的办学理念。
⑹ 致力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服务管理精致化。
⑺ 进一步扩大科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艺术教育、体育运动等特色项目在全市乃至全国的影响力。
⑻ 推进集团化办学和联合体办学,增强学校的社会示范作用。
⑼ 积极在教育国际化方面开展有益探索。
四、重点工作
(一)学生发展与德育工作
1、目标
以四大主题活动为责任教育的突破口,以“学生生涯教育”为责任教育的生长点,创建“学生品牌活动”,完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开放自主的学校德育工作格局,使“责任教育”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教育品牌,培养自信、负责的洋中学生。
2、内容
(1)责任教育的研究
积极探索责任教育的实践体系和评价体系,形成以“责任教育”为核心的办学模式,探索运用责任教育引领学校全面发展。
(2)德育体系的创新
以“责任+理想、责任+感恩、责任+荣誉感、责任+使命意识”四大责任教育主题活动为主旨,以“生涯教育”为责任教育的生长点,以“对自己一生负责”为切入口,强化学生“为未来做好准备”的人生责任意识,构建具有洋泾中学特色的品牌活动项目。
3、措施
(1) 构建“学校责任教育”实践模式,探索“分层责任教育体系”和“主题责任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以责任教育为核心的学校办学模式。
① 梳理已有的学生活动,构建“责任教育四大体系”实施框架。
② 分年级制定年级目标,构建分层责任教育体系。
③ 构建“学校责任教育”实践模式,探索以责任教育为核心的学校办学模式,实现责任教育四大体系的课程化。
(2) 全面梳理、总结学校已有的责任教育经验,确立责任教育研究新的生长点——“学生生涯教育”。
① 全面开展生涯教育,以“对自己负责”为核心,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学会对自己的现在及未来负责。精心设计生涯教育主题及系列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
② 组建专业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通过学科渗透,形成点面结合特色化生涯教育课程和活动。
③ 各学科教学与生涯教育有机整合,推进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做好人生规划。
④ 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资源,建立三位一体的生涯指导系统,形成学校特色。
(3) 创建学生品牌活动项目,使学生社团活动系列化、正规化,重点建设好10个左右的学生社团,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责任意识。
① 加强制度管理,规范学生活动项目。制定学生党校的选拔制度和学干培训制度,将学生自主管理作为培训的重点,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② 洋泾中学志愿者服务品牌化。做好、做响学校传统志愿者服务项目,如“阳光之家”、“阳光地铁”、“老人服务”等。
③ 梳理活动,改进活动的方式方法。整理社团、志愿者活动过程开展过程中的得失,改进管理,总结适合洋中发展的科学管理模式。
④ 整理活动资料,形成品牌项目,实现学校学生党校规模化、学生管理自主化、社团管理课程化。
(4) 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① 构建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框架,建立中学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② 构建基于综合评分法的评价模型,为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依据。
③ 根据评价模型,初步施行学生综合评分法,确立课题研究评价系统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4、年度任务
(1)2011年9月——2012年8月
——丰富责任教育四大主题的相关课程,每年开设2门课程,逐步实现责任教育四大主题课程化。
——社团活动课程化管理,高一年级100%参与,社团活动纳入学分管理。
——每年组织一次社团活动成果展,时间在每学年第二学期末。
——分年级开展生涯教育系列活动,利用学长、家长、社区人员、专业人士、知名人士等资源开展交流、讲座、培训等活动。
——利用心理课、活动课率先开设“中学生生涯教育”课程。
(2)2012年9月——2013年8月
——挖掘社区周边资源,拓宽志愿者服务项目,加强志愿者服务的管理与评价,开发96广场、地铁其它站点、大拇指广场等活动,将学生的志愿者参与情况纳入学分。
——成立生涯发展指导研究小组,确立课题研究方向。
——邀请专业人员对教师进行生涯教育相关培训,及时指导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以高一高二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查阅现有资料(如体检表、成绩单等)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制定综合评价学生素质的指标。
(3)2013年9月——2014年8月
——扩大社团的规模,提高社团活动的专业性,发挥学生在社团中的自主性。
——生涯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相整合,形成特色化校本课程。
——完善优秀学生、奖学金评定标准,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综合评价评分量表。
(4)2014年9月——2015年8月
——形成洋中品牌的活动项目案例、社团活动案例和志愿者活动案例,在全区范围开展社团活动论坛,形成洋中品牌的社团活动案例集。
——总结学校生涯教育经验,撰写生涯教育课题报告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
1、目标
(1)实现整体规划科学合理、校本开发创新有效、实施评价落实到位的独特的课程体系,为实现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2)积极探索和实践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具有洋泾中学特色的、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模式,确保减负增效的同时教学质量也稳步提高。
2、内容
(1)完成校本课程的整体构建和实施。
(2)优化学校课程方案,提高课程的领导、管理和执行能力,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3)提高教与学的实效性,通过课程的整体构建与实施,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效率和效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探索和实践“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循环教学结构”,努力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提高教师工作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加强特色学科的建设。
(6)坚持走“校本课程特色化,特色课程精品化”之路,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3、措施
(1) 按照整体推进和重点突出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推进校本课程的设计、开发和实施,在原有校本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有机整合并纳入学校整体课程框架,进行设计、开发和实施。
① 用1年的时间初步完成高中阶段10个学科的基础型课程导学案的编制,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用3年的时间进一步使用、完善和修改,形成具有洋泾中学特色的校本课程。
② 完成整个高中阶段14个学科三类课程的课程标准、校本作业、学科课程实施要求、三类课程校本化以及教学评价的开发和应用。
(2) 进一步优化学校的课程方案,加强组织管理,确保学校《课程计划》的有效实施。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课程方案实施,把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作为重要的事情来抓,同时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
① 建立和健全课程管理的组织系统,形成由决策规划、组织实施、评价反馈、管理保障等环节组成的学校课程管理网络,积极为三类课程的实施提供时空保障。
② 组织教师学习学科课程标准、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研究型课程指南,使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各类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组织教师按照各类课程标准和学校课程计划的要求实施教学。
③ 引领和指导教师在三类课程的实施中逐步做到相互渗透、有机整合,充分发挥三类课程的整体价值。
④ 加强对导学案的编制及研究,通过导学案的实施有效地控制学生的学业负担。
(3) 进一步深化落实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积极倡导“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学为主”的理念。
① 确定《“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循环教学结构”的构建与推广》为学校的重要研究课题,实现以“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学为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减负增效。
② 确定《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学生学习行为设计与评价研究》、《预习成果展示环节的教学功能与操作要领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功能、组织方式与操作要领研究》、《复习课、专题课、写作课、综合实践课的导学案编写与使用研究》等专题项目的研究,通过项目研究,促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
③ 以“导学案”为抓手,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加强特色学科建设。确定第一步优先发展的重点学科,在教师培养、课程建设、学术活动等方面给予扶持,促进特色学科的生成与发展。通过特色学科的建设培养名师,提高学科教师的整体水平。
(5) (5) 经过四年的努力,在原有的10门精品课程基础上,进一步建设精品课程,实现20门精品课程的目标。
(6) 继续开展“磨人磨课”活动,创新“磨人磨课”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深化和提升“磨人磨课”活动的内涵,使之成为洋泾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4、年度任务
⑴ 2011年9月——2012年8月
——初步完成10个试验学科的新授课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
——和“磨人磨课”有机整合,完成10个学科实验教师的公开课。
——试验完成部分学科的部分“复习课”、“专题课”、“写作课”、“实验课”等可行的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
——修改和完善《2011年度洋泾中学课程计划》。
——初步完成《洋泾中学教学质量管理系统》。
——完成新生入学网上注册和拓展型课程网上申报系统的优化。
——初步形成“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
——初步形成各学科“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循环教学结构”的实施流程。
——完成“基于学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学情调查”研究工作。
——每学期开设不少于两次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沙龙”活动。
——学校教学质量确保稳中有升。
⑵ 2012年9月——2013年8月
——修改、完善和实施10个试验学科新授课导学案,完成“复习课”、“专题课”、“写作课”、“实验课”等课型的编制和使用。
——完成10个学科实验教师的课例包(课堂实录的切片、导学案、说课教案、自我反思和同行或专家的点评等)。
——开展全市层面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研讨课。
——进一步优化《洋泾中学课程计划》。
——进一步完善《洋泾中学教学质量管理系统》。
——进一步探索和实践各学科“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循环教学结构”的实施流程。
——涌现出一批洋泾中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骨干、特色教师,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每个学科能呈现出有独到见解、创新实践的若干论文在报刊杂志上发表。
——推选并实现使用“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循环课堂结构”的教师在全国大奖赛中获奖。
——每学期开设不少于两次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沙龙”活动。
——学校教学质量确保稳中有升。
⑶ 2013年9月——2014年8月
——修订并出版部分学科的《洋泾中学导学案系列丛书》,修改、完善和实施“复习课”、“专题课”、“写作课”、“实验课”等课型的导学案。
——评选优质课堂教学改革试验“课例包”。
——每学期开设不少于两次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沙龙”活动。
——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各学科“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循环教学结构”的实施流程并加以推广。
——开展全市乃至全国层面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试验”的公开研讨课,开设关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高峰论坛。
——《“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循环教学结构”的构建与推广》研究项目申报市级以上课题,加以深化研究和实践。
——学校教学质量确保稳中有升。
⑷ 2014年9月——2015年8月
——修订并出版《洋泾中学导学案系列丛书》;
——形成洋泾中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试验课例库建设;
——形成“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循环教学结构”的系列论文丛书或专著;
——《洋泾中学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制度化;
——学校教学质量确保稳中有升;
——洋泾中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在全市乃至全国具有示范作用。
(三)教师专业发展与师资队伍建设
1、目标
经过四年的努力,全面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理念先进、素质精良、善于创新、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在浦东新区乃至上海市有较高的知名度,成就“洋中教师团队品牌”,高端教师有突破。
2、内容
(1) 探索加强师德建设的有效策略和方法,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
(2) 重塑教师职业发展心态,合理规划职业发展目标。
(3) 创建和实施“评价引领下基于任务的组织学习”的校本研修模式。
(4) 启动“有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推广”的工作,形成学校特色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
(5) 构建“磨人磨课”运行模式,帮助教师总结提炼教学特色。
(6) 构建“数字化视频课例库”,帮助教师诊断、分析并改进课堂教学。
(7) 加强教研组工作,提高教研组长的学术地位,将教研组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8) 加强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建设。
(9) 鼓励优秀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10) 开展“书香校园”活动。
(11) 为优秀教师外聘导师,定期接受导师指导,完成培养目标。
(12) 开展校际间教师交流和名校访学活动。
3、措施
(1)思想方面
① 重视教师思想作风建设。开展相关的理论学习以及各类主题活动的思想大讨论,激发教师“我与洋中共成长”的内在动力。
② 建设学校积极向上的教师文化,立足于激发和培养教师职业成就意识和职业幸福感。
③ 帮助教师树立专业理想,加强专业自觉、榜样认同、生涯规划、专业憧憬。
(2)制度方面
① 建立以“公平、活力、发展”为宗旨的用人制度。
② 强化“教师发展中心”和“教学委员会”的职能,发挥其组织和引领作用。
③ 完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各项制度,尤其是“三金”系列奖励制度。
④ 设立“培训师”岗位,实行“培训师”制度。
(3)专业方面
① 聘请知名校长、特级教师等专家定期指导教师专业发展。
② 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循环” 新课堂的实践,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打造“洋中教师团队品牌”。
③ 重视教师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的培养,培养教师专业自我发展能力。
④ 构建以教师培训、课程改革、教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师“学习共同体”。
⑤ 改造学校信息中心,逐步完善教学诊断系统(录播系统和观课评课系统),促进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
4、年度任务
(1)2011年9月——2012年8月
——推进并完善“响亮工程”,整体设计“高端教师”培养计划。
——构建“培养教师专业理想”活动系统和课程系统。开设1-2门课程,有课程计划,有教师、有讲义。
——构建“培养教师专业教育教学能力”活动系统和课程系统。开设3-5门课程,有课程计划,有教师、有讲义。
——构建“培养教师自我专业发展能力” 活动系统和课程系统。开设2-3门课程,有课程计划,有教师、有讲义。
——选送3-4名教师开展校际交流和名校访学活动。
——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学位(每年3-5人)。
——创建“评价引领下基于任务的组织学习”的校本研修模式。
——完善基于校园网的“组织化”学习机制和群体驱动机制。
——评选2-3门精品课程。
——完善课堂教学诊断系统,制定“教学诊断”技术标准和操作流程。
——完成2011年度浦东新区教育内涵项目《“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循环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推广》的研究工作。
——完成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四个专项课题研究工作。
——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设计我校青年教师培养的实施方案。
——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邀请知名专家、教授和我校的骨干教师、特色教师结对,提升我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向江镇中学等兄弟学校输送骨干教师4名,并负责培训兄弟学校教师6名。
(2)2012年9月——2013年8月
——设置校内外结合的培训师制度,形成4-6人的培训队伍。
——完善“培养教师专业理想”活动系统和课程系统。
——完善“培养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活动系统和课程系统。
——完善“培养教师自我专业发展能力” 活动系统和课程系统。
——完成2010年度浦东新区科研课题《基于数字化视频课例的课堂教学诊断实践研究》的研究工作。
——修订并完善已完成的精品课程(含“导学案系列丛书”)。
——重点学科课程建设“课题化”,语、数、外、物、外等学科设立整体性课改课题。
——评选2-3门精品课程。
――确定学校各学科重点培养的青年教师,为其设计成长方案。
(3)2013年9月——2014年8月
——帮助优秀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帮助特色教师总结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
——打造2至3个全市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教研组。
——学校推荐1-2位教师申报特级教师并力争有1人获得审核通过。
——评选3-4门精品课程。
——完成2011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重点课题《基于数字化视频课例的课堂教学诊断实践研究》的研究工作。
——初步形成“洋泾中学视频课例库”。
(4)2014年9月——2015年8月
——推广特色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青年教师成长历程,做好特色教师的传、帮、带工作。
——研究洋泾中学校本研修文化的主要内涵,形成“和而不同”的研修氛围。
——评选3-4门精品课程。
——修订并出版涵盖主要学科的“洋泾中学导学案系列丛书”。
——有效利用并不断充实“洋泾中学视频课例库”。
——总结、示范、辐射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经验。
——制订新一轮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五、实施保障
(一)办学设施改善与校园环境建设
1、目标
继续按照市文明单位、市安全文明校园等各项指标要求进行校园环境建设。继续优化校园绿化设计。经过四年努力,力争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安全舒适、文化浓郁的校园环境,为全校师生高质量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比较充分的支持和保障。
2、内容
(1)优化调整学校总体布局
努力扩大校园规模,满足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立足长远,系统设计和优化学校整体布局。
(2)改进完善学校办学设施
合理安排校园维修项目,有序开展重点专项工程,力争启动新一轮校园整体改造,不断改进和完善学校的办学设施。
3、措施
(1) 优化调整学校总体布局
① 力争进一步增加学校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
② 逐步淘汰和拆除现存的一些危旧建筑。
③ 逐步形成学校教学区、教师办公区、师生综合活动区、学生住宿区等的合理布局。
④ 力争启动新一轮校园整体改造工程。
(2) 改进完善学校办学设施
① 建设多功能的学校会堂。
② 建设现代化的学校图书馆。
③ 建设满足全校师生需要的餐厅。
④ 建设现代化的学校广播电视台。
⑤ 申请专项对学校实验室、网管中心逐步进行升级改造。
⑥ 逐步对学生教室、学生住宿区进行综合改造。
⑦ 全面建成学校创新实验室。
(二)服务管理效能优化与干部队伍建设
1、目标
增强服务意识,树立主动服务师生的工作宗旨。增强效能意识,树立民主管理、高效管理、科学管理的工作理念。经过四年努力,力争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精简高效、负责任的管理团队,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2、内容
(1)进一步优化机构设置
按照上级总体部署和学校改革与发展需要,对内设机构的数量进行必要调整,对内设机构的工作职能进行重新划分。
(2)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
以逐步推进竞聘上岗和民主考评为重点,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学校干部的培养、选拔、任用、考核等主要环节的制度建设。
3、措施
(1) 进一步优化机构设置
① 制定学校岗位设置方案,确定学校内设机构改革目标。
② 学校内设机构逐步过渡到校务办公室、教学工作处、学生工作处、教师发展中心四大部门运行的格局。(内设机构名称为初定)
③ 不断细化和完善内设机构职能划分,形成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互相支持的服务管理格局。
(2) 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
① 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学校干部的培养、选拔、任用、考核等的规章制度建设。
② 逐步试点和推广干部竞聘上岗的改革。
③ 定期对干部进行校内民主考核与测评。
六、自我评价
以“自评促管理,自评促落实、自评促发展”为指导思想,构建学校发展规划实施自我评价机制,设计《洋泾中学自评机构与分工责任表》和《洋泾中学一级指标自评表》(见附件)。
定期对学校发展规划实施状况进行分析和自评,明确学校各项工作(活动)的进展情况,包括目标达成度、问题对策等分析,提炼亮点、理清思路、审视不足。以实事求是、公正客观的态度,着眼于明天,侧重于发展,落实于改进,促进学校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
上海市洋泾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