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洋泾中学“两学一做”之犹太纪念馆参观报道
发布人:范爱华

 

image002.jpg

923日,洋泾中学党总支组织全体党员和学生党校学员、部分民盟、民进、民革、致公等民主党派成员参观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二战期间上海人民为犹太难民无偿提供人道主义救助的珍贵历史,保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珍贵记忆里。1933年至1941年,上海总共接纳了近三万名为逃离纳粹屠杀和迫害而从欧洲来沪的犹太难民,其中约二万名生活在如今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所在的虹口提篮桥舟山路地区。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原摩西会堂)位于虹口区长阳路62号,纪念馆由摩西会堂旧址和两个展示厅组成,摩西会堂原是一座供犹太人专用的会堂,二战期间成为犹太难民的宗教活动中心,犹太青年组织也一度将其总部设在摩西会堂内。讲解员给师生娓娓道来犹太人走进上海、融入上海的艰苦历程,很多残酷的历史让大家深刻牢记——那纳粹排犹运动的《纽伦堡法》,那32个与会国一致拒绝收容犹太难民的法国埃维昂国际会议,那迫害犹太人的“水晶之夜”,那中国驻奥地利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博士发放的“生命签证”……

很多老师用手机扫描打开一个个微信讲解码,从中接受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的教育洗礼。活动结束后,还有一些老师迟迟不愿离去,大家还特意来到刚刚修复的纪念馆新馆区——犹太难民创办的白马咖啡馆,品味那一杯白马咖啡的苦涩与醇厚。

很多师生感慨自己一直不知道就在距离学校身边不远的地方,有这么一个纪念馆,记录着这么一段辉煌的历史。犹太文化曾经给洋泾中学以一定影响,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洋泾中学音乐教师,著名音乐家陈歌辛先生,就曾随来沪的德籍犹太音乐家弗兰克尔学习音乐基础理论及声乐、钢琴、作曲、指挥,奠定音乐基础,发挥音乐才华,后来他谱写出《夜上海》《天涯歌女》《渔家女》等一批反映人民命运的驰名乐章,其《玫瑰玫瑰我爱你》成为我国第一首译成英语流传海外的名作,开启了洋泾中学艺术教育特色的悠久源头。今天师生参观纪念馆,在重温往事的同时,也寻根到学校的文化底蕴,为继往开来弘扬学校精神,发展学校艺术教育特色而增添自信。

image006.jpg

image004.jpg

 

[发表日期:2016-1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