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培养地理核心能力 落实地理德育目标——教学案例《三江平原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发布人:范爱华

 

[案例说明]

高三地理教学往往是教学改革难以触动的领域。教师习惯于以自己为核心,将自己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归纳总结细致地灌输给学生,而学生也十分“乐于”接受这样的灌输。然而这样的教学更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所谓学科技能也往往变形为一种应激反应,其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围绕着如何完成高考试题。至于此阶段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在今后是否有应用的价值,则不再被师生所关注。这种现象及所产生的后果与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背道而驰,也无法适应能力导向的高考,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这一案例摆脱传统高三地理教学思路,以学生为核心,通过引导学生看图提问,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地理核心技能,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认识

湿地作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具有巨大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湿地开发与保护这一主题是学习人地关系的重要载体,其内容本身具有很重要的育人价值。《三江平原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是上海市高三地理教材专题18《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典型案例。教材以我国三江平原湿地为例,提供丰富的图文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湿地的环境效益、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从教材内容来看,对于高三加一学生来讲,难度较小,容易理解。传统教学方法可能就是学生阅读课文,梳理出相关内容。这样做,学生对“湿地开发与保护”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字面,在情感上无法形成共鸣,而且对于学生地理核心能力的提高并没有太大的帮助。通过研究上海市高考考纲及分析回顾近五年高考真题发现:教材内容仅仅是载体,高考中更侧重考查“生态环境治理“这类问题的学习思路,而非考查地理事物分布、地理事实。

因此,这堂课将湿地开发与保护的相关知识点作为教学重点,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深刻感悟湿地的环境效益,从而提高保护湿地的意识,并能通过这一案例正确认识人地关系。难点是学生学会自己发现地理问题、解释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思路,提高地理核心能力。

二、设计

    本节课设计的重点有两点:一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即如何让学生真正有所触动,感悟“湿地是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人类必须合理开发,要更多关注其环境效益,使之可持续发展。为此,本节课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如各类湿地景观照片、“我国三期湿地面积”图表、“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变化图”、拓展阅读资料以及教材相关图文资料,为学生“认识湿地—了解湿地—保护湿地”情感过程积极创设情境。尤其精选央视纪录片《走进湿地》片段,使学生对“三江平原湿地的环境效益”的认识从书本上的“是什么”升级到“为什么”,了解其独特物种苔草塔头对三江平原湿地环境效益的重要影响。

二是地理核心能力的培养,即通过这一典型案例的学习如何发展学生对地理信息加工能力、运用地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学会自己发现地理问题、解释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引导学生读图提问”和“思维导图”来实现。其中,“一图一问”环节要求学生观察“我国三期湿地面积”图表,精心设计一个问题,重点培养学生地理信息的加工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图多问”环节要求根据“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变化图”设计多个问题,目的是希望学生在“一图一问”的基础上掌握更多的提问思路,即学会发现问题。

本节课还设计了四张思维导图,分别由教师、小组合作、学生个人来完成,其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发展解决相应地理问题的能力。如:《三江平原沼泽形成的自然原因》就是培养学生学会由果追因的推理,解决有关地理因果联系的问题。又如:《三江平原湿地面积下降对环境的影响》是引导学生思考: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是怎样导致其他要素发生变化的?解决有关解释空间效应的问题,学会综合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三、实施

片段一:一图一问

老师:“下面大家来看《我国三期湿地面积》图,通过读图获取相关信息来发现问题,我把这个环节叫做一图一问。请大家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提出一个有质量的问题。”

image001.jpg

我国三期湿地面积

1分钟后,教师请一位学生回答。

同学1:“湿地面积越来越少,为什么?”

老师:“你所指的是所有的湿地吗?”

同学1:“自然湿地为什么面积减少了?”

老师觉得学生表述不是很理想,又请了另一位学生回答。

同学2:“人工湿地增加,纯天然的湿地减少了,为什么?”

老师觉得这位学生的提问焦点还不是很精准,于是开始引导学生读图。

老师:“好,那么大家和我一起来看这幅图。首先,我们要知道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有哪些?”

老师通过用手指图名,图例来引导学生,学生一起回答了图名、图例。

老师:“这幅图的图名是《我国三期湿地面积》,图例符号是三个不同时期。看到三个不同时期的图例,老师自然就想到了关键词:变化。我们再整体来看这幅图,找出最能抓住你眼球的变化是什么?”

全体同学:“人工湿地逐年增加,沼泽湿地逐年减少。”

老师:“对了,相比人工湿地的逐年增加,沼泽湿地的逐年减少更容易引起我们的关注。所以看了这幅图我们马上就想到了这个问题是?”

全体学生:“为什么我国沼泽湿地的面积在逐年减少?”

    片段二:一图多问

老师:“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一组图。请大家继续根据图片来提问,这次请大家根据图片设计一系列问题,帮助梳理出“三江平原湿地开发与保护”的习思路。我把这个环节称为一图多问。

过了2分钟,老师察觉出大部分学生似乎提不出很多问题来。于是,老师给学生一个“梯子”。

老师:“大家可以借鉴我们曾学到过的5w的学习方法来设计问题。下面再给大家3分钟时间,四人一组,开始头脑风暴,各小组将想到的一系列问题写在学案反面,并推举好发言人。”

学生四人一组,开始热烈讨论起来。三分钟后,各小组基本完成提问。

老师:“下面我们请A小组的发言人来回答。”

同学3:“我们小组想到的问题有:三江平原在哪里?是由什么冲积而形成的?三江平原湿地是怎么形成的?三江平原湿地减少的原因是什么?会产生哪些影响?保护三江平原的对策是什么?”

老师:“很好,这个小组想到了这些问题,基本和老师想得差不多了。”

老师打出本节课的学习思路,基本就是这位学生所提到的问题。

四、效果

    这是《三江平原湿地开发与保护》一课中“一图一问”和“一图多问”两个

教学片段。从实现德育目标来看:通过这两个片段中的图表阅读,学生对我国湿地的基本国情有了切实的认识,并引起他们对三江平原沼泽湿地面积快速下降原因的思考,推动学生完成了从“认识湿地”向“了解湿地”的情感过渡。

从发展地理核心能力来看:对于高三学生而言,获取信息的能力至关重要,特别是从图表、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这两个教学环节,试图以开放的教学环境,从提问的角度来反映学生获取信息,特别是获取核心信息的能力。学生提出的问题反映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帮助老师了解学生,是内隐知识外显化很好地载体。虽然在“一图一问”环节两位同学的回答指向性不明确,没有根据图名,图例符号提出切中要害的问题,并且表述口语化,但经过老师的点拨,全体学生再次学习了“如何获取地理信息?怎样把握主次关系?”“一图多问”环节,学生们一开始只能发现一个问题,于是老师提供了“5W”这个脚手架,各个学习小组顿时有了思路。通过这两个环节的学习,学生确实有了“问题意识”,通过读图来发现问题,并学到了读图提问的一些方法,地理核心能力得到提升。

课后也请几位学生来谈谈他们的感受:

学生A:“在老师解析一图一问的过程中,我学到了读图表时相关信息应该的关注点,先观察图表名称,再看组成图表的图例含义,最后找图表中突出、明显变化的方面进行仔细观察和分析。”

学生B:“老师指出用5w的思考方式去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使思考更完善、全面。我觉得这个方法在今后地理学习中仍可以沿用,比如自我检测某一个知识点是否掌握清晰具体,就可以从5w出发,不断问自己问题,从而发现知识的疏漏,查漏补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复习方式,学以致用。”

学生C:“非常喜欢课堂上老师引入来自央视纪录短片的一段,内容题材与课堂内容完全吻合,并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以这样不同的方式完全正确的引述课本上枯燥的内容,并且视频带动同学眼观耳听,记忆更为深刻,特别对于地理这门学科,将实际生活联系入课本教材可以说最贴切最自然,也是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我对于地理兴趣的培养就源于看科教片和接触自然世界。”

五、反思

这堂课的整体教学设计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图一问”、“一图多问”环节引导学生学会读图,搜集地理信息并发现地理问题;精选央视纪录片《走进湿地》片段的播放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感性地走进湿地,真正了解保护湿地的意义;贯穿始终的学习工具思维导图则帮助学生学会全面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释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但是针对这两个片段仔细斟酌,还是发现有些细节需要打磨:1、从读图提问环节来看,“一图一问”和“一图多问”环节之间不是简单的方法迁移,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提问思路,老师需要在设计中做些调整或用语言来做一下解释,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类型的提问方法。2、从德育渗透环节来看,通过创设情境希望学生能“认识湿地—了解湿地—保护湿地”,但稍显平淡,可能学生只能达到“了解湿地”这一层,如果能够再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可能会激发学生产生“保护湿地”的情感。

 

[发表日期:2016-1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