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6日,是《新少年报》创刊70周年纪念。1946年2月16日,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在上海创办《新少年报》,传播科学理念,倡导进步思想,直面社会问题,抨击反动统治,引领少年儿童走向自由和解放。这份知名的红色报纸,与中共地下组织在上海发起的学生运动紧密相关,与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前身——上海地下少先队血脉相连。
在洋泾中学1952届校友、当年新少年报的积极传播者、首批上海地下少先队员、作家章大鸿同志的倡议和积极运筹下,经过精心组织和准备,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历史陈列馆暨刘长胜故居和上海市洋泾中学今天共同在愚园路81号刘长胜故居举行“为着理想勇敢前进——纪念《新少年报》创刊七十周年座谈会”。
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历史陈列馆暨刘长胜故居收存并展出着《新少年报》的史料文物,上海市洋泾中学是当年新少年报在浦东地区的重要发行站,校史馆存有全套100期《新少年报》电子版。70年前,《新少年报》如星星之火,点燃少年儿童的梦想和希望,在黄浦江两岸留下了闪光的足印。今天的来宾中,有解放战争时期《新少年报》地下党支部成员、《新少年报》编辑、发行负责人、早期地下少先队员代表、报童近卫军代表,当年浦东地区传播过新少年报的洋泾中学、泥墙圈小学(浦师附小)、张楼小学(竹园小学)、其昌栈等小学(梅园小学)师生,以及一批当年受新少年报影响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知名作家。
年逾八旬的第一批少先队首批队员重新聚集一堂的时候,很多老同志激动得热泪盈眶。90岁的离休干部、解放战争时期《新少年报》地下党支部成员、《新少年报》编辑、通联负责人祝小琬同志深情回顾了创刊新少年报的艰辛历程和难忘往事,他们经历了反动派的阻挠、通货膨胀导致的办报困难和反动政府的无情查封,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当掉自己的结婚戒指坚持办报;《新少年报》地下党支部成员、发行负责人马云连同志回忆了当年骑着自行车送报、坐舢板横渡黄浦江到俞家庙洋泾中学送报、穿小路摆脱特务追踪的经历;解放战争时期地下少先队员章大鸿、王作新分别发言,章大鸿娓娓道来当年在市立洋泾中学读书期间,在《新少年报》编辑的指引下,到黄浦江畔杨家渡芦花滩棚户区深入生活,体察百姓疾苦的体验,他当时还和同学们一起办起小图书馆,馆名为“影光书室”,既反映内战的刀光剑影,也象征黑暗与光明的搏斗,他们在放学和假期,利用周边学校的学生关系,到浦东地区塘桥、泥墙圈、张楼、其昌栈小学发行报纸,《新少年报》被反动当局查禁时,在最后那期报纸上,刊登了他的诗《假如我是匕首》:“假如我是匕首,誓以我自己锐利的钢刃,剁碎那贪官污吏和野心家的深褐色的心!”。《新少年报》飞扬在那一代进步青少年的心间,带来了祖国之春即将来临的喜讯,为少先队的建队做了组织准备。
著名儿童文学奖、诗人圣野今天正好过95岁生日,他在会上分享生日蛋糕,并深情朗诵了为新少年报创刊70周年而创作的诗章《七十年永远难忘的奋斗》:“你在傲然崛起的东方中国里,创造力无比美丽无比崇高的篇章”。
洋泾中学学生党校的童晓宇同学在会上发言:“我们从校史馆的陈列和学校的活动中、从影光书室保存的藏书里,熟悉了这段闪光的历史,它使我们成长和成熟,也赋予我们无穷的力量。我们将吸取老同志身上表现出来的不畏艰险、勇于奋斗、灵活机智、善于创新的精神,继承发扬少先队赋予我们的启蒙动力,为实现中国梦想而努力学习,刻苦实践,为着理想,勇敢前进。”
当年的地下少先队员、著名新闻记者、《中国少年报》老记者、作家谷斯涌同志从北京发来了贺信。今天参会的还有团市委的杨江丁同志、党史研究专家朱少伟先生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施扣柱女士等党史、少先队史研究者。静安区文物史料馆馆长杨继光先生作总结发言,他建议他们的纪念馆和洋泾中学学生党校的同学们能够一起携手,抢救整理那一段党史资料,一起组织专题展出活动。会议由洋泾中学学生党校负责人陆晨虹老师主持。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纪念日来临前,老同志们对今天参会的浦东几所历史名校的师生代表提出了殷切期望:愿当年传播《新少年报》的历史名校能再一次携手,珍惜历史,启迪少年、传承精神、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