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学科德育——洋泾中学学科德育具体要求
发布人:魏睿

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过程之中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文化知识是学生思想道德成长的基础,以知识为载体进行德育教育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而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具有其它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依据教学大纲和我校学情,制定学校各学科教学德育要求:

一、德育渗透是各学科的共同任务

所谓德育就是把教育者按照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个人品德,使他们逐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人们精神面貌、道德情操的关键环节。因此各科教学都要体现德育的首要地位,把传授科学知识与育人相结合,利用学科特点进行德育渗透工作。

二、学科德育的主要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各学科的教育中。例如在社会人文学科中,了解祖国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在数理科技中了解科学家们的重大发明创造,在运动与健康学科中了解运动员和艺术家们为国争光的形象等等,都充满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

2、树立崇高理想的教育

学生们学习的各学科知识都是前人不懈追求的结果,其中无不体现着他们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事业的忠诚,将他们高尚的理想、道德和情操渗透到对学生的教育中,将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

各个学科中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观点,都渗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在传授学科知识的时候,渗透这些认识将有助于学生世界观的正确形成。

4、良好习惯的教育

学习各科知识都应当具有严格、准确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读书、做作业、表述等操练方式,能够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行为习惯。

5、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各学科的发展都体现了劳动人民劳动的结晶。劳动人民创造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所以,在进行各学科知识教育的时候,都要涉及同劳动人民关系的教育。满腔热情地讴歌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将有助于形成学生热爱人民的观念。

6、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和法纪观念的教育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内容的学习主要体现政治和社会学科中,学生通过对民主、法制内容的学习,能够树立起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意识,而且将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与成长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直接联系起来,有助于他们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好公民。

7、良好意志力的教育

学习知识都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因此,掌握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意志力培养的过程,在体育和劳动教育中都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如长跑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劳动能培养学生顽强的精神。

8、审美情趣的教育

在各学科中,都有极为丰富的美育因素。许多教材都选择了我国优秀作家以生动、精练的语言,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及运用各种不同的体裁,描绘大自然、社会的现实生活和人物思想的美的篇章。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和现实生活的美,从而受到审美情趣的陶冶。

9、环境价值观的教育

学校的教育要面向社会问题。如我们生活的世界的空气污染、水污染、水灾等问题。这些问题将引发学生去思考如何去对待自然,由此引发出环境的问题。环境教育是一种跨学科的教育,它将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思考和批判我们周围的问题,并善待自然,善待地球。

三、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方法

1、要紧扣学科教材。

从教材实际出发,寓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切忌生拉硬扯,相互脱节。

2、要结合学科特点。

把握本学科性质,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增强德育的生动性。不能把学科渗透德育与思品课、班会课混为一谈。

3、要寻求结合佳点。

不仅要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结合,而且要选准德育要求与学生精神要求的最佳结合点,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善于体察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

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时机

一是在课堂讲授、教学活动中渗透。各科教学前,教师必须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既要弄清把握教材的知识内涵,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二是在课堂训练、作业试题中渗透,要注意增强思想性,发挥其教育功能;三是在课堂教学的延伸活动中渗透。要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四是在课堂教学的管理过程中渗透。

科任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要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并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影响教育学生,发挥表率作用。

四、学科德育具体的要求:

语文学科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积极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语文学科具体要求:

1、适时利用教材中的德育思想进行德育渗透

上海版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是按照主题进行编排的,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在教学中实现德育渗透,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

2、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教师可利用课堂和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比如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等,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3、利用课外阅读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通过课外阅读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探索,并组织阅读小组进行探索结果交流。教师为学生提供阅读主题,适时地将德育思想渗透在主题探究之中。

数学学科

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因此数学学科落实学科德育的具体要求是:

1、通过实践与综合运用进行科学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育;

2、通过从实际问题和生活情境中引出数学知识,进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认识论、实践论教育

3、通过我国数学发展史和大量数据资料,结合教学内容,宣传古今中外数学家小故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4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学优生的培养,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学法指导,通过数学学习活动,进行克服困难、建立自信的意志品质教育,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讲求严谨与精确、主动合作与交流、积极探索与创造的精神;

英语学科

英语教材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作为英语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科教材、研究教材,挖掘学科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要求老师结合每单元的主题进行自然渗透,并把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下面就从三个方面谈谈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让学生习惯使用“Thank you !”“Sorry .”Please”、“May I … ?”“Excuse me .”“You are welcome .”等礼貌用语,做到文明、友好同时进行文化渗透, 

2、教育学生树确立志向,并刻苦学习,为之而奋斗

结合各年级的课本主题,对学生进行人生志向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3、教育学生如何使用自然资源并树立环保意识

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要从小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牛津教材中有许多环保教育的素材。教师可以结合教材,让学生了解当前存在哪些环保问题,如 污染问题、砍伐森林、水电使用等,使他们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化学学科

化学的教学就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基本技能,初步了解他们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1、利用榜样进行教育。

2、利用化学史进行教育。

3、利用生活情景进行教育。

4、利用学科知识进行教育。

5、利用实例渗透珍爱生命和环境保护教育。

物理、劳技学科

1、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三观

2、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创新。

3、挖掘各种素材,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爱国精神,进行意志品质教育。

4、结合实事、新技术、新发明和科技前沿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国热情,鼓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

生命科学学科

1、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在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在教学中渗透珍爱生命和环境保护教育。

4、开展生物课外活动,深化德育内涵,实现实践育人。

信息科技学科

1、培养学生上信息科技课的良好习惯和健康心理。

2、介绍我国在信息科技事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3、培养学生健康的上网意识。

4、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政治学科

思想政治课要帮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奠定基础。这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和要求。政治课程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德育教育重要的学科,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融德育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在掌握政治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其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

1、建立相互尊重、平等有好的师生关系。

在潜移默化中,师生共同将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体现在教学行动中。

2、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3、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

4、营造充满正能量的课堂氛围

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德育,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是其它德育方法无法代替的。因此,做为一名政治教师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5、根据学生学情开展德育渗透。注重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学生培养学习的主动性,渗透学科育人价值。思想政治课教育就是通过教师的指导,促使学生不断的认识,在互动中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政治学科必须与当前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把德育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才能充分落实这门学科的教学目标和育人

历史学科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将来的历史。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下,历史教师理应秉持“教在今天、想在明天”的先进理念,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勇立潮头,充分展现历史学科教学特有的育人优势,努力成为“开展学科德育”的排头兵。为此,历史学科“开展学科德育”活动主要可以围绕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展开:

1历史学科“开展学科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是永恒的主题。 

    正如列宁所说:“爱国教育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而导源于远古的爱国主义则属于历史的积淀、民族的灵魂。历史上一些忠心爱国的仁人志士试图拯救国家于危亡之中,他们前赴后继、舍身取义,演绎了许多可歌可泣、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他们的的壮举,感动了世世代代的芸芸众生,同时也能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了学生的爱国情结。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不断固化爱国主义的基因体,从而体现“开展学科德育”的重要性。

2、历史学科“开展学科德育”,唯物史观教育是本质的主题。

人类历史从来都是按其固有的规律,通过螺旋式上升、波浪形发展的。因此,以唯物史观来观照形形色色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不仅符合“实事求是”的真实性,而且符合“科学衡量”的工具性,更是符合“史由证来”的标准性。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历史教科书上的插图与学生进行以图证史的互动,让学生在初探历史的路径,初识历史的方法,初证历史的真相过程中,形成了“重实物、重实证、重实际”的唯物史观,并让学生感受了“开展学科德育”的真实性。

3、历史学科“开展学科德育”,道德操守教育是重要的主题。

    “由于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道德遗产”。从古到今,历史学科历来被作为道德操守教育至关重要的平台。历史教师要以“在心为德、施之为行”的原则来统领历史学科“开展学科德育”的全过程。充分利用历史学科“以史为鉴、启迪心智、敦品励行、求真服善”的独特作用,孜孜不倦地介绍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经年累月形成的勤劳勇敢、艰苦奋斗、惩恶扬善、坚韧不拔的优良传统和道德规范,有意识地选择历史上优秀人物的典型事例,并从他们的品德、意志、情操等方面生发开去。通过一系列具体、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来培育、纯化学生高尚的品德,陶冶、形成学生美好的操守。

地理学科

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学科是以人类所生存的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重要内容的一门学科,其中的德育要素极为丰富。地理德育教育的目标即为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工作可以从这些方面开展:

    1、教师在源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上创设情境,使学生“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从而激发情感,渗透德育。(创设情境)

    2、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习能力,进而渗透地理德育。(教学形式)

    3、教师将讲授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及从各种媒体中获取的信息相结合,开展实践活动,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渗透德育。(实践活动)

    4、教师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并在他人评价中积极引入家长评价与社会评价,利用评价过程扩大德育渗透的广度。(多元评价)

教师只有采取多元化途径开展德育渗透,地理学科的“育人”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德育渗透的收效率才能不断提高,才会真正对学生的生活有用,对其终身发展有用。

音乐学科

1、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为主的音乐教学,进行真善美理想境界教育,使学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通过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进行艺术功能和价值的教育,展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2、通过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群体音乐活动,进行群体意识、合作精神的教育,使学生养成共同参与、相互尊重、人际交流、关心社会音乐生活的素养;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

3、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进行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的教育,拓宽审美视野,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美术学科

1、通过绘画、欣赏、创作等教学活动,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培养学生爱美、追求美的思想感情,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高尚的情操,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从爱自然美到爱家乡美、祖国美,为祖国悠久灿烂的绘画文化而自豪。

2、通过古今中外优秀美术家生平作品的介绍,进行创作态度教育,发扬追求真理、向往光明、严谨认真、辛勤劳动的创作精神,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体育学科

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让思想品德教育能受益学生的一生。具体要求是:

    1、重视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养

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当今学生面临新的形势,特别是民族精神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值得引起重视。体育教学与民族精神教育的关系以及通过案例教学寓民族精神教育于体育教学中,把体育教学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载体,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

2、介绍新中国建立以来发展体育运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造就一大批运动员创全国和世界记录的有力数据和相关材料,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自信心教育。

3、进行情感态度和意志品质教育,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4、进行对自我、对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教育,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

5、通过体育锻炼,进行终身健体思想教育,学会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并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养成坚持锻炼和良好的卫生习惯。

[发表日期:2018-0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