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浦东新区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项目编号:2016A06)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研模式实践研究》
实施方案
项目负责人:上海市洋泾中学 王海平
一、课题价值定位
探索并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有效教研模式”,是改进当前校本教研效益的有效途径。常规的校本教研模式常依靠于教研员或教研组长的作用,忽略了教师在参与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上而下的教研体制,束缚了教师同伴互助的动机和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仅仅以网络为媒介的校本教研模式,存在着缺乏研究凝聚力,有互动但缺乏深度的思想碰撞等不足。校本教研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以扩展教师同伴互助的范围、专业引领的高度以及激发个人反思的深度;但信息技术只是这一过程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关键还在于教研模式的创新构建和基于信息技术的教研模式管理构建。
探索并建构“基于信息技术的有效教研模式”,即建立一个简约、常态、全员参与、持续开放的信息技术平台及操作模型,打破常规教研的时、空限制,有利于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堂教学研究中来,提高教学反思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课题研究目标
1.建构基于校园网“教育叙事”的主题教学研讨模式
开发校园网“教育叙事”栏目,围绕“青年教师发展、课堂教学临床诊断、微课设计与运用、慕课”等启动主题沙龙式教学研讨。
成果标志物:系列研讨结论及实践操作模型、制度
2.建构基于数字化视频课例的课堂教学诊断操作模式
完善数字化视频课例教学诊断技术系统;优化“初诊-复诊-会诊”课堂教学诊断操作流程;构建“教师自评、同伴互评、专家评价、学生评价”课堂教学互动评价方式和“问题-诊断-反思-课例”的教师教学研究反思模式。
成果标志物:数字化视频课例课堂教学诊断操作模式、流程
3.建构基于数字化视频课例的课堂教学诊断管理模式
建构学校层面、教研组层面、教学研究团队、教师个人开展课堂教学诊断的管理流程、管理制度;建立课堂问题治疗操作方式、流程及策略(教学问题症状→教学问题诊断→教学问题病理→教学问题干预→教学问题症状消失(改善) →教学原理总结);建构“技术—学术—行政”三位一体管理模式。
成果标志物:数字化视频课例课堂教学诊断管理模式。
4.建构数字化视频课例精品库和“微课程”教学资源库
视频课例精品库的分类、结构、功能与应用;“微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分类、结构、功能与运用。
成果标志物:分主题精品课例集成及使用案例;“微课程”教学资源库
三、研究内容、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1.完善校园网“教育叙事”栏目,设定栏目内容和后台数据统计系统。
重点:“教育叙事”使用情况报告(分析“亮点”和“痛点”,征求教师对“系统”的感受和建议并加以修改完善);设立发帖、跟帖自动积分奖励;精华帖置顶;发帖人、发帖次数一键统计;教育叙事与微信公众号互通等
方法:对比分析访谈,网络技术开发。
负责人:王珏、李志平
完成时间:2017年10月
2.开展主题研讨,建构“教育叙事”模型。
重点:确定研究主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微课制作与运用中的经验、骨干教师教学研讨、教学质量分析研讨;明确研讨制度;征集“教育叙事”的案例和文本,进行结构分析,形成“格式”及“分析程序”;对“格式”及“分析程序”进行“信息化处理”开发;尝试运用,积累案例,校正模型;总结推广。
方法:基于校园网的主题研讨与经验总结,综合分析、模型建构与信息处理。
负责人:王珏、董鹏
完成时间:2018年12月
3.建构基于数字化视频课例的课堂教学诊断操作模式
重点:完善教学诊断技术系统;优化“初诊-复诊-会诊”课堂教学诊断操作流程;构建“教师自评、同伴互评、专家点评、学生评价”课堂教学互动评价方式和“问题-诊断-反思-课例”的教师教学研究反思模式。
方法:技术改进、流程优化和模型建构
负责人:董鹏、李志平
完成时间:2019年6月
4.建构基于数字化视频课例的课堂教学诊断管理模式
重点:完善学校层面、教研组层面、教学研究团队、教师个人开展课堂教学诊断的管理流程、管理制度;建立课堂问题治疗操作方式、流程及策略(教学问题症状→教学问题诊断→教学问题病理→教学问题干预→教学问题症状消失(改善) →教学原理总结);优化“行政—学术—技术”三位一体管理模式。
方法:实践反思、流程优化和模型建构
负责人:王海平、王珏、董鹏、李志平
完成时间:2017年12月
5.完成各教研组教师视频课例和微课的录制、切片、病理分析,根据病理分析报告制订18个月改进计划;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第二份视频课例和微课,展开对比分析,确定改进效果。
重点:视频课例或“微课”师生座谈会;视频课例与微课制作与改进方案;各教研组教师两份视频课例和微课对比分析,提交改进分析报告,确定改进效果。
方法:师生调研、自我对比分析、同伴对比分析和专家对比分析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负责人:关伟、陈丽佳、吴颖芳、赵林泉、沈文艳、彭学军
完成时间:2018年12月
6.建构数字化视频课例精品库和“微课程”教学资源库
重点:视频课例精品库的分类、结构、功能与应用;“微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分类、结构、功能与运用。
方法:观察、分析、分类及其使用。
负责人:王珏、董鹏、李志平
完成时间:2019年5月
四、最终研究成果及负责人
1.“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研模式实践研究”主报告
要求:3万字以上。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研模式可操作的模型。
负责人:王海平、王珏、董鹏、李志平
完成时间:2019年5月
2.基于校园网的“教育叙事”20例
负责人:董鹏、陈丽佳、吴颖芳、赵林泉、沈文艳、彭学军
完成时间:2019年5月
3.基于学科的“微课程”资源库50例
负责人:关伟、李志平、肖斌
完成时间:2018年12月
4.基于数字化视频课例精品库应用30例
负责人:董鹏、陈丽佳、吴颖芳、赵林泉、沈文艳、彭学军
完成时间:2019年5月
五、研究制度
1.设立课题学术秘书:董鹏、陈丽佳
2.建立工作例会制度:每月第一个星期五下午1:00-3:00。由秘书长或主持人负责召集。
3.在学校校园网上开设专栏,及时交流研究动态。
4.根据需要安排外出参观学习若干次。
5.确定2017年12月、2018年5月召开两次中期汇报推进会,各负责人汇报分管研究工作的进展,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
6.确定2018年12月召开专家研讨会,推出阶段性研究成果,与专家对话。
7.聘请专家直接参与青年教师课例和微课制作及其运用与推广。
六、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胡来林.现代教育技术: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沈毅、崔允漷主编.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鲍建生,王洁,顾泠沅.聚焦课堂——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研究与制作[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
4.陈瑶.课堂观察指导[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二)论文类:
5. 高曦平.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年
6.赵彦荣.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研平台的开发与实现[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1年
7.童荔萍.通过现代信息网络构建校本教研新模式的实践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2年
8.陈雨亭.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效教研模式探究[J],新课程,2009(1)
9.包国庆.21世纪教育前沿的六个猜想[J].电化教育研究.2002(8)
10.顾小清.行动学习: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05(3)
11.郭绍青,金彦红.网络支持的教师校际协同教学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01
201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