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7年12月,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为:共有教师139名,其中特级教师5名,区学科领军人物3名,区学科带头人3名,区骨干教师23名,市优青项目2名,市双名培养工程对象、市德育实训基地学员、区名师基地学员23名,占教师总数的43.1%。按职称分:中学高级教师51名,占36.7%,中学一级教师74名,占53.2%,中学二级教师14名,占10%;按年龄分:35岁以下30名,占21.5%,36-50岁81名,占58.2%,50岁以上28名,占20.1%;按性别分:男性教师41名,占29.4%;女性教师98名,占70.5%;学历结构:本科及其以上学历教师:139名,100%学历达标,其中获硕士学位教师11名,硕士课程班结业教师50名。教师中,有60多人次获得过区级、市级、国家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模范教师、新长征突击手、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表彰。
回顾洋泾中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有以下四点经验值得总结:
第一,适时提出指导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二十多年来,学校几任校长从“做负责任的教师”的视角出发,根据不同发展阶段,提出的“磨人磨课”“教师二次成长论”“像专家那样思考”“日常教研活动的学术化改造”“学习、工作、研究一体化”等既有鲜明时代特点又切实可行的“教师教育理念”,通过多种路径和方法使其转化为教师的实际行为,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这些思想、观念和理论,不仅在洋泾,而在在新区乃至更大层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二,注意营造浓厚的教师专业发展氛围。教师的职业特点和成长经历都告诉我们,启发自觉,是专业成长的基础和保障。教师自觉性的形成,不仅需要“制度”的“规约”,更需要情境氛围的启迪、诱导。为此,我们十分注意“情境”的营造,几年来,“书香校园”“响亮工程”“教学诊断平台”“个人发展规划”等,都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这些措施的推出,与“负责”的校训呼应,形成了积极的环境氛围,其对教师自主发展的影响逐步显现,为洋泾中学的教师专业成长奠定了基础。
第三,关注改革前沿、注重学术引领。先进的理念、良好的氛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但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含金量”更是教师专业实现“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学校通过“课题”“项目”等形式,引进、培养、鼓励等多路径,组织有一定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的“精兵强将”,通过“攻关”的形式,努力搭建“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本校教师受益,切实学到“与时代发展相应”的东西,实现“与时俱进”的“专业成长”,而且,推动了学校教育科研水平,所形成的多项“原创性成果”获得各级奖项,提升了学校“品牌”。
第四,注重培养骨干,形成良好梯队。不管什么工作,“人”的培育,永远是第一位的。在二十多年来的实践中,与其他工作一样,我们特别注意以“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为标志的骨干教师的培育,注重“老带新”“师带徒”等制度的完善和有效执行,这或许是二十多年洋泾“教师专业发展”长盛不衰的“秘密”之一。
以上四条,不仅是我们的经验积淀,更是洋泾中学作为市级“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优势所在。
未来四年,我们将在全面总结二十多年的经验教训,认真学习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最新文件精神的基础上,与洋泾中学新一轮的发展规划有效对接,继续发扬基于“负责”校训的教师教育和培训,拟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争取在原来基础上有更大的发展,以适应洋泾中学发展的需要。
(1)以“学科育人”“学科德育”为主题,分小组、分学科进行课堂教学实践,评选优质课、进行说课比赛,推进“学科育人”课题研究,以期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教书育人水平。
(2)使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学校甚至一定区域内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系统支持和基本平台,重点研究信息技术平台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手段内容及运行机制的影响和变化,利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优势,优化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引导学生由“他律”走向“自律”。
(3)积极推行和实施《洋泾中学“响亮工程”实施方案》、《洋泾中学“精品工程”实施方案》等,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不断扩大“洋中教师”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推动全体教师围绕学校发展大计,努力创设教育、教学、研究、学习合一的专业生活方式,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知名度、美誉度的全面提升,为学校的新一轮发展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4)重点研究学校如何克服校本研修的不系统、不规范、效益不可预期性和操作不可复制性?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项目等内容作为学校研究的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如,建立若干门专门用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规范性课程体系;有步骤、分层次推进校本研修,使教师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教师发展的需要。
(5)充分利用“洋泾教育集团”牵头学校和成为上海纽约大学附中的优势,使教师专业发展以普通高中为中心向两端即义务教育一端和高等教育一端拓展,实现大中小教师专业发展联动,以促进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