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和运行评估指标体系
党总支

 

一、本评估指标体系的研制原则

遵循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5]2号)、上海市教委等《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图书馆工作的指导意见(沪教委基[2015]91号)》、上海市教委2016年印发的《上海市普通中小学图书馆规程》(沪教委基[2016]55号)有关图书馆建设要求,结合上海中小学课程改革实际需要及对中小学图书馆的功能定位(学校的文献资源中心,学校文化建设和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载体,教师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促进学生健康、自主、持续发展的重要场所,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把学校建在图书馆中”的思想研制评估指标。

二、本评估指标体系的研制过程

参照国外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有效经验;梳理国家和地方尤其是上海图书馆建设有关规程;实地调研本市部分公办和民办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和使用情况;访谈有关专家、学校校长、教师和图书馆工作人员等。在此基础上制定本评估指标体系。

三、本评估指标体系的结构要素与说明

评估指标体系主要由一级、二级、三级指标和评估标准组成。其中,一级指标有3个(建设、管理、效益);二级指标是一级指标的细化;三级指标是二级指标的细化;评估指标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分为ABC三个等级。本指标体系选取的指标,旨在起到导向作用。

1.建设。该指标指图书馆硬件建设和资源配置,包括开放、便捷、舒适和适切4个分指标。

——开放。突破图书馆传统概念,发展综合功能。体现在图书馆布局、馆外空间利用两个指标。

——便捷。读者搜集和借阅图书的便利性。体现在馆舍位置便利、图书馆设备及信息化设备配置三个指标。

——舒适。为读者提供舒适的阅读条件。体现在图书馆设施、图书馆环境两个指标。

——适切。图书馆资源建设切合要求与需求。体现在纸质资源、数字资源和实物资源三个指标。

2.管理。该指标包括规范、协同、专业和智慧等4个分指标。

——规范。对图书馆管理的基本要求,并集中在人(人员管理)、财(经费保障)、物(图书管理)三个方面。其中“人员管理”关注的是责权及考评;“经费保障”关注两方面,一是图书采集经费的标准;二是日常运行经费的配置与使用;“图书管理”中则聚焦是否采用符合图书馆行业标准与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集成管理系统,并融合了图书馆管理的日常规章制度建设。

——协同。体现图书馆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即学校如何看待图书馆的功能和定位,以及在图书馆运行上的校内部门合作和校内外协作。

——专业。主要体现在其人员配置、馆员资质及专业发展上。不同阶段不同规模的学校在人员的配置上有所不同;在馆员资质与专业发展上提出了引导性的要求。

——智慧。即管理的智能化。在管理上集中体现在自动化的“数据生成”和面向用户的主动信息推送。

3.效益。该指标主要考核图书馆设施设备、图书资料及其他资源的利用情况。主要包括宣介、服务、融合、共享、反馈5个二级指标。

——宣介。考量图书馆工作动态、图书信息宣传、推广等方面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图书馆需要及时让学校师生了解自身的工作动态,特别是应及时让全体师生了解图书更新的信息、重点图书的内容,并通过便捷、多元的形式,让全体师生即时地知晓,并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服务。包括图书馆面向师生的开放时间、提供的图书借阅服务、围绕教育专题或活动主题的专题性服务,以及如何利用图书馆有效学习的指导性服务等。

——融合。体现为与学科教师合作开发馆本课程、整合校内外人士为师生开展创新性阅读活动。

——共享。信息时代对图书馆的要求。图书馆资源能不能被师生和社区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就在于其共享性如何。该指标主要反应中小学图书馆资源(包括相关场所)能够被学校全体师生、学校之间以及社区共同利用的程度。

——反馈。指图书馆及时了解和收集读者的意见,以改进自己的工作。该指标主要反应的是读者对图书馆工作的满意水平及相关意见与建议。

   


上海市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和运行评估指标体系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三级指标

评估标准

建设

开放

图书馆布局

A.打破以收藏和借阅为主要功能的传统布局;馆内配置全开架的书柜、书架,有醒目、美观的导读标志;具备若干小型研讨室、学科阅览室或以主题为特色的阅览室、休闲放松室;各功能区域布局合理,最大限度便于读者利用馆内各种文献资源。

B.打破以收藏和借阅为主要功能的传统布局;馆内配置全开架书柜或书架,并有导读标志;具备一定数量的小型研讨室、学科阅览室等;各功能区域布局不是完全合理,基本能满足读者的资源需求。

C.图书馆布局还是以传统借阅、储藏为主;馆内不配置全开架书柜、书架或没有导读标志;具备少量的阅览室;不是开放式布局,不能满足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的需求。

馆外空间利用

A.馆外因地制宜,在教室、走廊等安全、合适的区域和场所设立纸质书报刊全开架流通点,鼓励学生自主管理,诚信取阅。

B.只在教室内的合适区域设立书报刊流通点。

C.教室内和其他区域没有设立书报刊流通点。

便捷

馆舍位置和面积

A.图书馆位于环境安静、便于师生到达的学校中心区域,且馆舍面积超过《上海市中小学校建设标准》规定的馆舍面积10%以上。

B.图书馆位于环境安静、便于师生到达的学校中心区域,馆舍面积达到《上海市中小学校建设标准》规定的要求。

C.图书馆所处的位置和环境,不便于师生利用,馆舍面积没达到《上海市中小学校建设标准》规定的要求。

图书馆设备

A.按照《上海市普通中小学图书馆装备指南》规定,配备能满足开展文献采编与加工、文献收藏与陈列、宣传与检索、图书借还与数字文献利用,以及服务拓展等业务所需要的设备。且所配置的设备规范、符合读者需求特点。

B.按照《上海市普通中小学图书馆装备指南》规定,配备能满足开展文献采编与加工、文献收藏与陈列、宣传与检索、图书借还与数字文献利用,以及服务拓展等业务所需要的设备。

C.未能按照《上海市普通中小学图书馆装备指南》要求,所配置设备难以保障开展文献采编与加工、文献收藏与陈列、宣传与检索、图书借还与数字文献利用以及服务拓展等业务活动所需。

信息化设备

A. 配置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自动备份、WIFI、数字图书借阅机等设备,能支撑与拓展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数字资源建设与利用的要求。

B. 配置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自动备份等设备,能支撑图书馆信息化管理。

C.未配置以上设备设施。

舒适

图书馆设施

A. 图书馆采光与照明、通风与换气、温度调控、弱电系统与综合布线、网络接入与节点数、消防通道与防火器材等均符合《上海市普通中小学图书馆装备指南》要求。

B. 图书馆采光与照明、通风与换气、温度调控、弱电系统与综合布线、消防通道与防火器材等达到《上海市普通中小学图书馆装备指南》要求,但网络接入与节点数尚不能满足要求。

C. 图书馆采光与照明、通风与换气、温度调控、弱电系统与综合布线、网络接入与节点数、消防通道与防火器材等,其中有多项未达到《上海市普通中小学图书馆装备指南》要求。

图书馆环境

A.有整体规划、设计与装饰,创设有学校特色与符合学生身心特点与认知习惯的文化氛围,营造安全、宁静、温馨、舒适、美化的阅读环境。小学图书馆宜为学生营造富有童趣、激发学习兴趣的阅读空间;初中图书馆宜为学生构建激发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的学习空间;高中图书馆宜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空间。

B. 有一定的图书馆文化氛围,为读者提供安全、宁静、舒适的阅读环境。

C. 未能体现图书馆文化氛围,未能为读者提供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

适切

纸质资源

A. 图书馆藏书按照《上海市普通中小学图书馆规程》规定的各学段学生生均册数配置,并超过20%或以上,图书馆藏书能够体现学校文化和办学特色;馆报刊超过《上海市普通中小学图书馆规程》规定的各学段报刊的征订种数20%或以上,且选订报刊以拓展学生知识视野为主;按照《上海市普通中小学图书馆规程》要求开展书刊剔旧并建立剔旧书刊报审制度。

B. 图书馆藏书、报刊文献资源达到《上海市普通中小学图书馆规程》规定的各学段学生生均册数、征订种数配置;按照《上海市普通中小学图书馆规程》要求开展书刊剔旧,但没建立剔旧书刊报审制度。

C.馆藏图书、报刊文献资源数量和种类达不到《上海市普通中小学图书馆规程》规定;未按照《上海市普通中小学图书馆规程》开展书刊剔旧。

数字资源

A. 采集具有出版物经营许可的、经中国版权中心认证的数字出版机构的数字图书和报刊数据库;能在学校数字图书馆平台上检索利用数字图书和报刊资源数据库资源;学校数字图书馆平台可以与区教育资源平台共享。

B.采集具有出版物经营许可的、经中国版权中心认证的数字出版机构的数字图书和报刊数据库;学校数字图书馆平台没能有效利用。

C.未采集任何数字资源。

实物资源

A.配备充足的在图书馆内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配备相应的教具、学具,并设立主题“创意空间”。

B.为在图书馆内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配备一定数量的教具、学具。

C.没为图书馆内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配备相应的教具、学具。

管理

规范

图书经费

A. 图书馆图书采集经费有保障,年采集图书(含数字图书)生均经费超过《上海市普通中小学图书馆规程》规定额10%,图书馆选订报刊(含购买的报刊资源数据使用权)开支纳入学校教育公用经费或学校办公经费。

B. 图书馆图书采集经费有保障,年采集图书(含数字图书)生均经费达到《上海市普通中小学图书馆规程》规定额,图书馆选订报刊(含购买的报刊资源数据使用权)开支纳入学校教育公用经费或学校办公经费。

C. 图书馆图书采集经费没有保障,年采集图书(含数字图书)生均经费低于《上海市普通中小学图书馆规程》规定额,图书馆选订报刊(含购买的报刊资源数据使用权)开支纳入图书馆图书生均经费。

运行经费

A学校运行经费能充分满足图书馆工作规划中的各项需要,学校教育公用经费有用于图书馆专业人员培训、设备购置、图书馆业务消耗品(标贴、条码等)及日常维护的经费预算,有效保障图书馆各项工作开展。

B. 学校运行经费能基本满足图书馆工作规划中的各项需要,学校教育公用经费有用于图书馆专业人员培训、设备购置、图书馆业务消耗品(标贴、条码等)及日常维护的经费预算,图书馆工作开展有基本保障。

C. 学校运行经费不能满足图书馆工作规划中的各项需要,图书馆设施设备运营与维护、专业人员培训、业务消耗等经费投入未纳入学校公用经费预算,图书馆正常运转困难。

图书管理

A.图书馆建立有关“文献加工与整合、图书宣传与推介、文献咨询与流通、经费使用与登记、文献利用情况”等业务的管理制度,且按章执行并有完整详细的档案记录保存,其中对外的服务制度上墙公示;采用符合图书馆行业标准与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图书馆文献集成管理系统,支持包括CNMARC\USMARC\JPMARC等多种MARC数据的接受、输出与编目资源共享;做好系统升级、日程维护与备份工作。

B.图书馆建立有“文献加工与整合、图书宣传与推介、文献咨询与流通、经费使用与登记、文献利用情况”等业务的管理制度,且按章执行;采用图书馆文献管理系统,并作好系统的升级、日常维护与备份工作。

C.图书馆未建全图书馆相关业务制度或未按制度执行;图书馆文献未采用计算机管理。

组织架构

A.设立图书馆馆长且馆长享受不低于教研组长待遇,实施分管校长直接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图书馆各项工作开展有保障。

B.设立图书馆馆长且馆长享受不低于教研组长待遇,实施教导主任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图书馆各项工作开展有基本保障。

C.未设立图书馆馆长,或将图书馆工作归于总务处领导,图书馆各项工作开展有无强有力支持。

工作考核

A.图书馆制订详细而明确的岗位职责,各岗位职责明确、落实到人,学校对图书馆专业人员按年度(或学年度)实施业务工作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提出成长与发展的建议。

B.图书馆制订相应的岗位职责,学校能对图书馆专业人员按年度(或学年度)实施基本的工作考核。

C.图书馆未制订相应的岗位职责,也缺乏对图书馆专业人员考核的举措。

协同

发展定位

A.学校整体工作规划中包含图书馆建设与管理的先进理念、发展思路与计划,能够将图书馆工作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与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教育目标相结合;图书馆工作有具体详细的学年工作计划与总结。

B.学校图书馆建设在学校整体教育规划中有所体现;图书馆工作有学期工作计划与总结。

C.学校整体工作规划与办学实践中缺乏对图书馆建设进行总体规划与目标设置;图书馆缺乏连续、完整的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总结。

校内合作

A.与学校其他部门紧密合作,参与并共同承担相关课程开发与实施。

B.与学校其他部门有所合作,配合相关课程开发与实施。

C.与学校其他部门基本没有合作,仅仅提供学校相关课程实施场所。

内外协同

A. 积极拓展校内外资源,并建立长期有效协同机制,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地引导各类健康有益的阅读活动,具有一定校内外影响。

B.努力拓展校内外资源,形成了一定的协同机制,能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地引导各类健康有益的阅读活动。

C.不能有效拓展校内外资源,并缺乏相关机制,学校图书馆活动较少,且形式较为单一。

专业

馆员配置

A.根据学校班级建制与在学生规模配备图书馆专业人员(高中、完中4人及以上,初中3人及以上,小学2人。兼职专业人员可由学科教师兼任或通过外聘、返聘等形式实现)

B.达到图书馆专业人员配备最低标准(高中、完中3人,初中2人,小学1人。兼职专业人员可由学科教师兼任或通过外聘、返聘等形式实现)

C.未达到图书馆专业人员配备最低标准(高中、完中2人,初中1人、小学兼职1人及以下)

馆员资质

A.中学图书馆馆长:图书馆学专业人员(专业或函授),具备大学研究生学历,中学一级及以上相关专业技术职称,获得图书馆专业职后培训证书;小学图书馆馆长:图书馆学专业人员(专业或函授),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小学一级及以上相关专业技术职称,具有图书馆专业职后培训证书。中小学图书馆专业人员: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获得图书馆专业上岗培训证书,具有开展图书馆业务的专业技能。

B.中学图书馆馆长:图书馆学专业人员(专业或函授),具备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二级及以上相关专业技术职称,获得图书馆专业职后培训证书;小学图书馆馆长:图书馆学专业人员(专业或函授),具备大学专科学历,小学二级及以上相关专业技术职称,具有图书馆专业职后培训证书。中小学图书馆专业人员:具备大学专科科及以上学历,获得图书馆专业上岗培训证书,具有开展图书馆业务的专业技能。

C.图书馆馆长与专业人员未达到以上相应的资质。

馆员发展

A. 每年定期有计划地组织业务学习,参加市图工委或图书馆行业组织的专业培训、讲座等职后进修;参加区图工委组织的中小学图书馆教研活动;参加中小学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且正式发表学术论文或获得市、区优秀论文等第奖。

B. 每年定期有计划地组织业务学习,参加市图工委或图书馆行业组织的专业培训、讲座等职后进修;参加区图工委组织的中小学图书馆教研活动;参加中小学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且撰文参加市、区学术论文交流。

C.业务学习非常规,很少或基本没机会参加图书馆职后培训、教研活动与学术交流。

智慧

自动数据生成

A.建立功能完备、界面友好、交互顺畅的学校(数字)图书馆网络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各种载体文献的一站式检索与文献应用数据的自动数据生成。

B.建立功能完备、界面友好、图书馆网络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各种载体文献的一站式检索,部分实现了文献应用数据的自动数据生成。

C.未建成或者有效使用图书馆网络信息化系统

主动信息推送

A.有完善的集成化的教育信息服务体系,提供的学习资源结构清晰,形式活泼,具有自组织化、富媒体化的特点。在获取方式上,系统可以根据学习者需求、特征、知识结构、学习主题等,主动推送符合学生需要的信息。

B.初步形成了集成化的教育信息服务体系,学习资源丰富,在获取方式上,系统能在一定程度上根据学习者需求、特征、知识结构、学习主题等,主动推送符合学生需要的信息。

C.校园数字化建设未成体系,资源储备和获取较为传统被动。

效益

宣介

宣传报道

A.重视图书馆文化建设,利用多种渠道(微信公众号、网站、橱窗、板报等),及时宣传与报道:图书馆动态、业务创新、科研成果等;学生课外探索成果等。

B.图书馆利用微信号、网络、宣传橱窗、板报等,偶尔发布图书馆动态及相关成果。

C.图书馆示开展相关的宣传与报道。

书刊推介

A.重视新进书刊和重点书刊的推介,利用多种渠道(微信公众号、网站、橱窗、板报等),有计划、有目的的编制与推介;新书推荐书目;学生导读书目、读书活动书目、课外阅读书目、学生书评集萃等。

B.利用多种渠道(微信公众号、网站、橱窗、板报等),定期推出:新书推荐、图书导读、书评展示等。

C.没有开展书刊推介。

服务

开放时间

A.全天开放;暑寒假每周开放1天及以上;寄宿制学校晚间开放2小时及以上。

B.全天开放;寄宿制学校晚间开放2小时。

C.未正常开放。

图书借阅

A.生均年外借图书(含数字图书)15册及以上;生均年阅览(含在图书馆的阅读课)20人次及以上。

B.生均年外借图书(含数字图书)10-14册;生均年阅览(含在图书馆的阅读课)10-19人次。

C.生均年外借图书(含数字图书)低于10册;生均年阅览(含在图书馆的阅读课)低于10人次。

专题服务

A.运用各种方法(如问卷、座谈、意见簿等形式)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现状与读者阅读需求、文献需求和特点,主动为学校课程和教学改革、课题研究、研究性学习、学生社团或兴趣小组编制有针对性的专题文摘、专题索引、专题汇编等二次文献,并在图书馆网站进行推送与发布。

B.运用各种方法(如问卷、座谈、意见簿等形式)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现状与读者阅读需求、文献需求和特点,主动为学校课程开发、教学改革、课题研究、研究性学习、学生社团或兴趣小组编制有针对性的专题文摘、专题索引、专题汇编等二次文献。

C.图书馆未编制二次文献。

应用指导

A.为新生开设“怎样利用图书馆”的讲座;为中学二年级学生、小学三年级学生开设“文献资源检索与利用”选修课;开设电子阅览指导课,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电子阅读系统;定期开设阅读辅导课(有计划、教案),为各类学生社团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创建活动环境与提供指导。

B.为新生开设“怎样利用图书馆”的讲座;为各类学生社团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创建活动环境与提供指导。

C.未对学生开展图书馆应用指导。

融合

课程建设

A.与学科教师配合,开发3门以上特色馆本课程,诸如亲子课程、经典诵读课程、主题演讲课程等。

B. 与学科教师配合,开发1-2门特色馆本课程,诸如亲子课程、经典诵读课程、主题演讲课程等。

C.无馆本课程。

活动创新

A.每学期聘请校内外人士为学校师生、社团活动、兴趣小组开展2次或以上人文讲座、读书论坛、经典导读等活动。

B.每学期聘请校内外人士为学校师生、社团活动、兴趣小组开展1-2次人文讲座、读书论坛、经典导读等活动。

C.没有开展相关活动。

共享

场所利用

A.生均年到阅览室或研讨室次数10次及以上(或课余时间阅览室或研讨室满座率达90%以上。

B.生均年到阅览室次数5-9次。

C.生均年到阅览室次数少于5次。

馆际合作

A.积极主动与区域内其他社会图书馆或学校图书馆开展图书信息交流,两馆之间完全实现图书互借互通(校外)。

B.与区域内其他社会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保持图书信息交流,两馆之间部分实现图书互借互通。

C.与区域内其他社会图书馆、学校图书馆没有任何交流。

社区合作

A.图书馆服务延伸到社区,定期向社区居民提供文献资料服务;与社区图书馆合作,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开展相关读书活动。

B.图书馆服务延伸到社区,定期向社区居民提供文献资料服务。

C.图书馆未组织或参与任何文献资源共享活动。

反馈

满意程度

A.图书馆建立读者反馈机制,开展读者满意度问卷测评,测评统计精确、真实,读者满意度达80%及以上。

B.图书馆建立读者反馈机制,开展读者满意度问卷测评,测评统计精确、真实,读者满意度达60%及以上。

C.图书馆未开展读者满意度测评或读者满意度低于60%

特色指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