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传承红色基因》回眸洋泾中学党史足印
党总支

 

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 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

新民晚报《传承红色基因》回眸洋泾中学党史足印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忘初心,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新民晚报传承红色基因栏目在330日,44日的《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报道中,先后讲述了洋泾中学红色党史与张闻天故居源远流长的脉络、与上海地下少先队血肉相关的联系。

 

新民晚报“传承红色基因”百期特刊版面.jpg

新民晚报330日的报道

张闻天故居:浦东川沙走出我党早期领导人

一抔家乡土 漫漫革命路

首席记者 王蔚

浦东新区川南奉公路4398号,原川沙县施湾乡邓三村张家宅,1900830日,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张闻天在此诞生。

结识茅盾  积极入党

 张闻天同志诞生在这东海之滨张家宅一个富裕农民的家庭,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他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富于想象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张闻天故居的讲解员陪同记者参观并介绍说,农民家庭质朴醇厚的亲子之爱,勤劳节俭的生活起居,使他自小养成一种勤勉朴实的习惯;江南水乡清新秀丽而又繁复多变的自然景观,又陶冶了他温和自由、细致绵密的情致。

据相关史料,张闻天6岁时就进了私塾,熟读《百家姓》《千字文》《诗经》。1912年,张闻天进南汇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就读。1915年,张闻天考入位于吴淞口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两年后又被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录取。在河海学校里,张闻天和浙江桐乡乌镇人沈泽民结为了至交。沈泽民是沈雁冰(即茅盾)的弟弟,后来成了张闻天的入党介绍人。在与茅盾的交往中,张闻天受其影响,开始文学创作。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岁的张闻天成为南京学生运动中的主要人物。192171日至4日,张闻天在南京出席了少年中国学会年会南京大会。19256月初,经沈泽民、董亦湘介绍,张闻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

为国离家  踏上征程

故居讲解员还介绍,1918年的寒假,张闻天回到了浦东祝桥,父母为他订了一门亲事,女方便是邻村行前桥的卫月莲。向往自由恋爱的张闻天虽然不能接受这桩包办婚姻,但在父母的威严和不娶便不孝的传统观念压力下,他有了第一次婚姻。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青年张闻天怀着为国为民的崇高志向,离开了自己的亲人和家乡,踏上了革命征程,谱写了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光辉篇章。如今的张闻天故居已是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员说。

洋泾中学还与张家有一段渊源呢。八一三战火摧毁了洋泾中学校舍,在校任教的连柏生带领顾正钧、林有用等学生回到家乡,组建了南汇县保卫团第四中队,后来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转战浙东四明山区,创建了浙东革命根据地和新四军浙东纵队。

张闻天的堂妹张兰芳是连柏生的第一位夫人。他们的儿子连红1943年出生在浙东。因为母亲身体不好,子女随军多有不便,所以,未满周岁的连红随母亲张兰芳回到家乡,因为连柏生在南汇影响大,回娘家居住目标大、不安全,所以就悄悄借住进了张闻天家的宅院里,直到抗战胜利。

如今,洋泾中学学生党校每年寒假都会参观张闻天故居,每年暑假都会寻访浙东四明山革命根据地,寻找前辈师生的足印,回眸先烈奋斗的历史。

 位于浦东川沙的张闻天故居 本报记者 张龙 摄.jpg

位于浦东川沙的张闻天故居 记者 张龙 摄

 

 

专家点评

追求真理 矢志不渝

张闻天故居展现着浦东大地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历史积淀,在丰富的文件和遗物中,我们尤其动容于他的不忘初心:无论是在战争岁月的艰难征途中,还是在风风雨雨的坎坷里,他矢志不渝于党的理想和人民的命运,感染着后人的是他的崇高政治品格与追求真理的热情。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像张闻天故居这样的浦东原生文化和红色史迹,正孕育着年轻一代从历史走向明天的自信和力量。

唐国良 (浦东新区文史学会会长)

 

新民晚报44日的报道

44日曾是儿童节,69年前地下少先队在沪成立,章大鸿说:

《新少年报》影响了我的一生

记者 左妍

194944日,地下少先队在沪秘密成立,化名铁木儿团,首批成员之一章大鸿今年已是85岁高龄,忆起那段特殊岁月,他说,当时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创办的《新少年报》是地下少先队的摇篮,那天,我们聚在一起庄严宣誓。此后,铁木儿团立即投入迎接解放的战斗行列……”

仅出百期即遭禁

西门路(今自忠路)355号是《新少年报》社旧址,如今办公的客堂、厢房仍在,章大鸿仍能认出当年编辑部的样子。看起来不过是普通住宅,前后弄堂都通,客堂间和西厢房摆了好几张办公桌。任编辑的多为中小学老师,这里白天没有人,晚上和休息天,大家总是聚在一起讨论稿子,策划选题。

《新少年报》是1946216日由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创办的。章大鸿1946年考入市立洋泾中学。一天,数学老师曹文玉捧着一叠《新少年报》走进教室,鼓励同学们和这份报纸交朋友中国一直在打仗,打了日本鬼,现在自己人打自己人,弄得大家生活不安定!《新少年报》上说的,正是章大鸿想知道的,他立即被这份报纸深深吸引,后来章大鸿才知道,曹老师是地下党员。在曹老师鼓励下,他成了《新少年报》的义务小发行员,也多次投稿,还收到编辑祝小琬等人的来信鼓励。

每半个月,报社分管发行的段镇都会骑车将报纸送至章大鸿家。除了在本校同学中发起征订外,章大鸿还约同学利用放学和假期到浦东中小学征订。章大鸿还拿出藏书,和同学合办影光书室,这里也成为《新少年报》的宣传阵地。

1948122日,《新少年报》该出第100期了,但章大鸿迟迟不见送报来,这可急坏了订户。几天后,邮局送来一小卷纸,拆开一看,正是第100期,可只有一份,再仔细看,头版登着告别信《暂别了,朋友》:亲爱的少年朋友们,我们被迫痛心地和各位暂别……我们不要为离别而悲伤,相信黑暗定会过去,光明是属于大家的……”原来,《新少年报》被反动派查禁了。

在休刊号上,登着章大鸿的《假如我是匕首》:假如我是匕首,誓以我自己锐利的钢刃,剁碎那贪官污吏和野心家的深褐色的心!

勇敢的铁木儿

一个多月后,章大鸿收到邮寄来的《青鸟》丛刊。看着熟悉的题花,他认出这就是《新少年报》的化身!

《新少年报》的编辑又与小通讯员、小发行员相聚,还建起青鸟读书会“‘青鸟的秘密发行,给我们指明走向新生活的道路,它的传播为建立地下少先队做了思想准备,而青鸟读书会的建立则为建队做了组织准备。章大鸿说。

19492月,《新少年报》地下党支部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少先队与儿童团的决议》,支部书记胡德华把建立地下少先队的任务交给吴芸红、祝小琬、段镇三位支部成员。那时,上海划成沪西、沪中、沪南、沪北、沪东等五个区,章大鸿回忆,在沪西区,小琬姐召集几名青鸟读书会成员发展为地下少先队员。其余四个区,小琬姐和段镇哥写信给读书会骨干成员,要大家准时到朱汝俊家集合。

44日旧儿童节下午,大家在朱汝俊家集合,成立地下少先队组织。为了保护队员,段镇提出,以苏联小说《铁木儿及其伙伴》里抵抗法西斯的铁木儿命名为铁木儿团。金科中学李森富、育才中学朱汝俊、洋泾中学章大鸿等23人成为不戴红领巾的地下少先队员。

就这样,遍布全市的首批地下少先队员立即行动起来,在地下党引领下投入迎接上海解放的战斗。章大鸿记得,有人在棉袄里藏了揭露国民党屠杀真相的传单,躲过警察抄身;有人以打菱角、打弹子游戏为掩护,溜进敌营侦察,绘制地图,通过地下党转给解放军……

19495月,上海解放,洋泾中学由人民政府接管,章大鸿和同学决定将影光书室藏书捐给洋泾中学图书馆。由于地下少先队员为解放上海出过力,故受到陈毅等领导人接见。解放后,《新少年报》在上海复刊,1958年迁往北京归团中央领导,后更名《中国儿童报》。

传承理想的火种

如今,章大鸿及昔日部分战友每年仍应邀前往各区及学校,给少年儿童讲当年斗争往事。他说,1956年,自己进入《儿童时代》当记者,后来如愿加入共产党。大病退休后,他仍在病床前编写青少年读物。在洋泾中学与《新少年报》的这段往事,影响了我的一生。

洋泾中学是上海最早的市立中学之一,洋中校史与民族命运紧密相关。洋泾中学语文教师、校史馆馆长陆晨虹介绍,2010年,学校建成校史馆,积极开展红色历史教育,校史馆是耳濡目染的课堂,像章大鸿一样的杰出校友经常来到同学中间。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新少年报》和地下少先队的斗争历史,有关洋泾中学和《新少年报》的文物资料,已捐给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

采访最后,章大鸿透露了自己的一个心愿:今天,建议在《新少年报》社原址建立少先队历史纪念馆,这样一来,相邻的共产党、青年团、少先队诞生地,可成为系列完整的党史纪念地和青少年教育基地,推进党在少年儿童教育工作中的可贵精神代代相传。

 上海市自忠路上的《新少年报》社旧址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jpg

上海市自忠路上的《新少年报》社旧址 记者 孙中钦 摄

 

专家点评

少先队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建队日,是19491013日。然而,少先队的光荣历史应该追溯得更远,党在不同时期建立的劳动童子团、共产主义儿童团、抗日儿童团等,可以说都是它的前身。解放战争期间,在中共上海地下组织领导下,《新少年报》向孩子们开展革命宣传,地下少先队铁木儿团则踊跃投入迎接申城解放的战斗,为少先队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曾作为上海市政协委员进行相关调研,深感自忠路355号《新少年报》社旧址是值得保护利用的革命史迹;洋泾中学当年与《新少年报》及地下少先队关系密切,如今充分挖掘传统资源的教育价值,凸显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这是存史育人的很好举措。 朱少伟 (中共党史学者)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