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新年故事作文展示
学生工作处

撰稿人:高二(1)班 陈宇轩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南阳人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又称水饺,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

饺皮也可用烫面、油酥面、鸡蛋步或米粉制作;馅心可荤可素、可甜可咸;制熟方法也可用蒸、烙、煎、炸等。荤馅有三鲜、虾仁、蟹黄、海参、鱼肉、鸡肉、猪肉、牛肉、羊肉等,素馅又分为什锦素馅、普通素馅之类。饺子的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饺子的制作原料营养素种类齐全,蒸煮法保证营养较少流失,并且符合中国色香味饮食文化的内涵。

今年大年初一,妈妈说包饺子大团圆。于是便决定那天包饺子。妈妈从市集上买来了饺皮,做好了肉馅,准备包饺子。妈妈开始包了,我洗好手,对妈妈说:“我也来学。”妈妈说:“好。”

妈妈拿起饺皮,在边缘的地方沾了水,在中间包上肉馅,再对折,卷一圈,一个完美的饺子就浮现在我眼前。真是小菜一碟,我心里暗自高兴。我顺手拿起饺皮,也沾了沾水,放了些肉馅,再卷了一圈。咦?怎么像个泻气的皮球,原来是馅太少了。我想再试一次,这次一定能做好。我又拿起另一张饺皮,小心翼翼地沾了水,包了比上次多很多的馅。噢,天哪,馅全都挤出来了,手也粘粘的,馅又太多了。气死我了,这回我可成了泻气的皮球。我总结了上两次的经验,包上了不多不少的馅,终于,一个完好无缺的饺子浮现在我眼前,真是令我欣喜若狂。

大年三十吃饺子,饺子,“交子”,交在子时,子时吃饺子,全家人一起吃饺子,真是其乐融融。

 

 

撰稿人:高一(2)班 杨译心

老庙总是要在过年的时候才最为热闹,所以除夕夜逛庙会便成了是我们家每逢过年雷打不动的传统习俗

每逢大年三十,城隍庙九曲古道廊腰缦回的拐角处就会悬挂起各色花灯,人群摩肩接踵,人声喧闹沸腾。小孩子握着裹了剔透糖衣的冰糖葫芦吃得满嘴粘腻,年近古稀的老夫妇拄着拐杖互相搀扶着前行,目之所及是游人驻足围得水泄不通的亭台楼榭,夜间还能看见错落通明的人间烟火。咬一口便能溅洒滚烫汤汁皮薄肉嫩的小笼包、熙熙攘攘的老字号和、惟妙惟肖的轮廓剪影、握在手掌里肆意雀跃的仙女花棒......所有具象的情景交融叠加在一起,构成了儿时的我关于过年的独家记忆。

当然,景致虽好,过年的快乐却并不局限于热闹的意象,更为主要的,是同亲人们团聚的欢欣和满足感。小时候外婆外公总会牢牢牵着我的手,站在卖糕点的小铺前和店主讨价还价,一说便是半天,而我却半点不会觉得疲倦或是索然无味。父母会挑好最精致漂亮的窗花,甚至在路上都会极为认真地讨论哪里才是贴窗花最好的位置。一家人忙里忙外地清扫了年货,找一家新酒楼说说笑笑地吃年夜饭,晚上一同看烟花守岁到凌晨一两点,和老庙里依然欢庆着的人潮一起倒数,恭迎新年的到来,这样才算完完整整地跨了年。

如今的年味较之过往已经淡薄了许多,但是人们对过年这一传统的憧憬还在。过年这两个简单明了的汉字组合,本身没有任何温度,是亲人之间的情分、友人之间的关怀赋予了它意义。即使不再有零点时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即使很少能看到烟花在浓稠的黑夜里盛放的样子,每到大年三十,家人们总还会团坐在一起,吃着一年中最为丰盛的一餐,用心编辑着要发给朋友的短信,而这也正是如今的时代,过年最大的乐趣。

 

 

撰稿人:高二(3谈佳颖

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火辉煌,门口贴上了春联,地上铺上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的响。物质丰富、文化多样的时代,人们虽然创设出各具特色的过年新形式,但传统年俗的仪式感,从未在我们的文化记忆中失落。

    过年过年,意味着庄严,代表着主题。仪式感充足,气氛却不在,看看现在大家围坐在一起,小孩伏在大人身上,而大人伏在桌面上,表面上吃吃喝喝、玩玩闹闹,互相打招呼,可实际上我们都埋首于手机、沉迷在网络,连客套话都短了许多,这在周围无形的砌了一堵墙,俨然失去了过年的氛围。而空气污染的严重,使得这些年,我们已经没有再放过烟花了,本是孩童的一项乐趣又因此受到了阻隔。我想今年又是如此乏味的一年。

事情的转变是从邻居的进门开始。我们的邻居不是上海人,去年已经回过老家的他们今年不再回去,父亲邀请他们来家里一起过年。

邻居家的叔叔是个幽默的人,他懂得说话的艺术,我一直以来都这么认为。而他们家今天的到来,也的确让压抑已久的气氛活络许多。从饭前的刻意组织游戏,到饭时的带动聊天话题,一直到饭后的他,仍然津津有味的分享着自己的轶事,咀嚼着每个人的一字一句言语,以此维持气氛。

看着院子里孩子们踩着芝麻秸儿欢腾的追逐着,奔跑着,纯粹的笑声伴着纯粹的芝麻秸儿折断声,敲打在院子的墙壁上,我又感到了久违的过年的味道。

这种才像极了新年的气氛,在这一天,我们可以放纵自己,忘记去年的不满,不安与不幸,只是享受生活,体验生活。新的开始,我们为什么要在网络中,在压抑中,在沉闷中度过呢?

我曾看到过一句话:在一个群体里,总会有一个不论别人说什么,总会在附和的人,也总会有一个会不断提起话题的人。而这些人,在看是幽默和搞怪的背后,这藏着一颗温暖和主动的心,与其看到别人尴尬不安,他愿意承担这样一个角色。

邻居叔叔是这样一个角色,我现在还有多少人是这样的角色呢?可这本是我们每个人的应该具备的能力,是不能随着时间而磨灭的,这是生活道理,这成就传统意义上的过新年。

 

 

撰稿人:高二(3陈思怡

上海的春节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年味越来越淡,因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本来就略显空荡的城市在除夕的夜晚更显寂静。除了电视上直播着的春晚,这个夜晚跟之前的夜晚一样平凡。

    电视上的春晚热闹非凡笑声不断,手机上各种微信群的消息推送也不间断。点开来一条是小阿姨跟我说她在街道巡逻,视察有没有人燃放烟花,后面还加了个大哭的表情。我不禁笑出声,想起我去年是怎么过的呢,是跟小阿姨一起,我们去了溧阳涵田。犹记得晚上我们踩在厚厚的雪堆里,留下一串串脚印,我们手里举着燃烧着的小烟花不停在空中挥着,留下燃烧的痕迹,虽然我们也不知道在画些什么,火花划过也像一条条乱飞的火龙,但那种愉快是真情实感,火光的热度是真切感受到的。而今年因为多种原因,我们假期一起旅游的约定也无法如期进行。遗憾吗?那是肯定的,但也没有那么不开心。就像今年一个人看春晚过除夕一样,失落肯定有,但没有那么伤心。这并不是像歌词里写的那样习惯孤独,反而是因为孤独而有一种别样的安定。毕竟我不是真正的孤独,只是字面上一个人独处而已,你看不断有消息提示的手机,各种亲朋好友发来的红包也好祝福也好,放大了来说,他们都在陪我一起过年,所以真正的心灵上的孤独是没有的。

    上海的年味淡了,不少网友也借机说是社会的冷漠,人性的冷却,这么说有一些道理,但并不是绝对正确。因为在我眼里放烟花等等只是过年的一种形式,有了会更开心,没有也不会太失落。而过年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呢?是阖家团聚啊。无论是真切地与家人在一起也好,还是通过各种通信工具跟家人保持联络也好,心里念着彼此,就是一种团聚了。有一篇文章里说,这种是别样的乡愁。想想这也挺符合现代人的心理吧。

    零点即将到来,新的一年也即将到来,带着这别样的乡愁继续努力前进下去吧!

 

 

撰稿人:高二(5曹雨婷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转瞬间,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年——猪年。大年三十的这天晚上,我们家亲戚照例来到我家吃团圆饭看春晚。在饭桌上,大家其乐融融地聊着过去一年的一些有趣的见闻以及对新年的展望,当然少不了对小辈的叮嘱与对长辈的关怀。

突然,爸爸心血来潮对大家说:“我们来对春联吧!”我接口道:“现场作对联太难了吧!要么接古诗词吧!”大家应声说好。

表哥说:“那我先来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谁来接下句?”“我来我来!”表妹急急忙忙应声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月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表哥与表妹越说越急,两人都想拔得头筹。古诗词不再优雅婉转,反而多了几分有趣的意味。长辈们看着差点急红眼的表哥与表妹,都笑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千古传唱的名句。中国人对土地和团圆有着旁人不得知晓,连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的执念。我们或许并不在意团圆饭吃了什么,春晚演了什么,互相祝贺了什么,红包拿了多少,今年长胖了几斤。而让我们真正放在心中的、那最柔软的部分是我们今年吃了团圆饭,看了春晚,互相道喜,拿了红包也长胖了。

每个中国人不管身处何地,在春节,总是会想起那个五星红旗,总是会想起那个永远升起着五星红旗似乎永远不会落下的天安门,因为那或许就是我们心中,那个家的方向。

新的一年,愿大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万事胜意,平安喜乐。

 

 

撰稿人:高二(5张辕

新年是一个举国同庆、阖家团圆的日子。

家里所有的人都围坐在一起,吃着香喷喷的、丰盛的团年饭,边吃边聊,互相传达着各种喜讯,每个人脸上都荡漾着幸福的笑容。吃完了饭大家伙又聚在一起看春晚,大人们聊聊天、打打牌;孩子们玩玩游戏、放放鞭炮,好一派幸福和谐的场面。

然而,就在此次时刻,就在我们享受着幸福团圆的时刻,有一群人他们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为了我们的安全和幸福,牺牲了自己的新年和团聚。他们就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人民警察。

我记得有一天中午从“今日说法”栏目里看到了这样一个新年里的故事。2014年新年的那天,北京有个小男孩出去放鞭炮,半天都没有回来,家里人非常着急,心里想着:这大过年的,到哪里去找孩子呢?谁又能帮助我们呢?无奈之下,他们只有去派出所报案。没想到当他们走进派出所,却发现新年里派出所依然有很多警察在值班,有接报警电话的,有正在审问的,还有准备出警的,他们好忙,他们没有新年。

警方根据失踪孩子爸爸的描述,判断出了案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于是警察叔叔调取了那个时段和地点的监控录像,果然发现有个嫌疑人员和孩子有过接触。于是立即调集了警力,准备开始去寻找失踪的孩子。警察叔叔让孩子的家人回去耐心的等待消息,他们则快速地消失在大雪纷飞里。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心想这些警察叔叔真是不容易,为了人民的幸福和安全,大家都在吃团年饭,他们却不能回家团圆,还依然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这是多么高贵的精神,难怪他们是人民心中的英雄呢!

正在这时,新年的钟声敲响了,警察叔叔们还没有回家,他们仍然在雪地里寻找着失踪的孩子。家里暖暖的,我们的心里也暖暖的。

 

 

撰稿人:高二(5王陈欢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春节,一个无比欢乐,洋溢着幸福的节日,到来了。它,让久别重逢的亲人团聚,让家家户户洋溢着幸福的滋味。

在这一天里,人们互相拜年,祝福,为新的一年做好准备。

这一天,那么多的习俗,让人们团聚一堂。这一天,人们安排的满满当当。

早晨,人们总会早早的起床,伸个懒腰,开始新的一年。穿上新衣服,新鞋,大人一起,便去做饭。而小孩子们,还是像往常一样在小院里嬉戏。只不过,大家在做事的时候,都期待着夜晚。

家人团聚在一块,坐在一个餐桌上,吃着一样的菜,说着统一的家乡话,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呀!

孩子们早就等不及,拿起烟花棒,叫爸爸妈妈帮忙点上,沉浸在放烟花棒的快乐中。在小院子里,洋溢着大家幸福、快乐的笑声。

到晚上,大家看春晚,赏烟花,开始幸福快乐的一年。天空中,洋溢着七彩的颜色,谁都知道,那是烟花,可它让每个人的笑容,都像烟花一样绽开,可唯一不同的是,那笑容不会像烟花一样消失。

大家都在守岁,等着凌晨的到来。天空中,一个又一个烟花绽开,就像一朵又一朵蒲公英随着风的舞蹈,飘散着,飘散着,将祝福与快乐,洒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个人都感受到春节的幸。

这就是我们的节日——春节。

所有的这一切是多么有趣和富有意义,这些习俗显示了中国人的智慧,代表着我们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我也为这些习俗的诞生而自豪。

一个节日,就像一个故事,情节美妙动人;一个节日,就是一种文化,内容绚丽多姿。在当今很多洋化了的节日文化的冲击中,愿我们更多地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欢度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节日。

 

 

供稿:高二(5

在春天与冬天的脚步缓缓交替之际,在20132014挥手告别之际,在蛇与马的匆匆变换之际,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年,也迎来了我们传统节日——春节。一个属于全天下炎黄子孙的节日。

炮竹声中迎新年。在新年中放的最多的就是炮竹。你听!大年初一的清晨,我还在睡梦中就听见噼里啪啦的声音,震耳欲聋又很有节奏。我连忙穿好漂亮的衣服,洗脸刷牙后拉着爸爸去放炮竹。打开大门,一眼望去全都是人,大家脸上挂着笑容,手里拿着炮竹或打火机,气氛非常热闹。爸爸先拿了一个十分长的鞭炮,把它平放着能从门口放到路上。爸爸快速地点燃导火线,然后躲到一旁。只听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声音,像油锅里的红豆子到处乱溅。大家都捂着耳朵,纷纷躲避,却也有止不住的激动与喜悦。炮竹声陆陆续续的止息,留下满地的红色炮竹屑铺在地上,仿佛一条红色的地毯,正在迎接新年的来到,春天的到来。炮竹声中迎新年,这是我们的节日。

舞龙灯中迎新年。铛铛铛铛随着锣鼓的阵阵响声,一支舞龙灯的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到了我们村,这条龙是黄红相间的,龙头做工细致,神韵逼真,整条龙活灵活现,舞龙灯的大爷们虽然上了年纪,但他们各个精神抖擞。咚咚咚锵领头的一个拿着一个球,他把球往上一舞,大爷们在地上打了一个滚,龙也滚了一个圈,然后追寻着球。球又变了花样,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龙也就跟着后面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大爷们越舞越带劲,龙就成了一个波浪形,周围的观众看得是拍案叫绝、拍手叫好、连连称赞。我们几个小孩子更是开心得不得了,嘴都笑得合不拢了,跳着拍手,手拍得红彤彤的也没空理会。接着,龙灯又挨家挨户地舞,每到一家,那家就会挤满人,热闹非凡,当然也不会少了我们这些孩子的身影。不过因为我们还太矮小,所以只有见缝插针才能看到,但是,我们也有不少福利,那就是每到一家,主人总会给我们抓一把糖,手中、嘴里、口袋中都是满满的糖,甜在嘴里也甜在心里。龙灯之中迎新年,这是我们的节日。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是华夏儿女的节日,是我们的节日。

 

 

供稿:高二(6

这是我过得最繁忙的一个寒假了。

春节前后被各种补课占据,同时要面对六门堆积如山的作业,春节期间还好巧不巧地发烧了,二十多天的时间变得弥足珍贵。来不及应付是一回事,过节的感觉却是另外一回事。

春节到底有什么好过的呢?

难道是吃年夜饭看春晚吗?

还是扫花花五福抢红包呢?

上海的街道是一如既往的冷清,没有烟火的喧嚣,唯独能感受到年味的恐怕只有那么几条老街。我本是不愿意出门的,探亲也不愿意,因为这会极大地缩短做作业的时间,所以自从高二开始,我就拒绝了任何人的酒席——生活的苟且尚还多,没有时间忙里偷闲。

但是此行是母亲决定的,由不得我。我只能暂放手中的笔,陪着外公外婆出去。他们其实也不喜欢“出来玩”,可能是贫苦久了,总觉得“玩”是一种奢侈。

跨越大半个上海到达七宝老街,人确实很多,我向来不喜欢太过嘈杂的地方,此刻却不禁微微眯眼,像是沉浸在这样的“噪声”里。并没有从嘈杂声中感受到新年的喜悦,只是这样的吵闹,确实听起来有点年味。

我脚下不停,不知不觉就走到了桥头卖海棠糕的店面处。几经修整,我快认不出它了。

不过味道应该是一样的,我这样想,排进了长长的队伍里。

几块海棠糕几块塌饼,还有前几天去医院路过却实在没有胃口而抱憾的萝卜丝饼,刚刚出锅冒着热气,油纸一包就这样递给你,有些烫手。咬下一大口,才想起来海棠糕里面是豆沙。我平日里不喜欢豆沙甜腻的感觉,但是手里的这块海棠糕,却有种特殊的魅力。不是甜,而是温暖。

原来我不再喜欢春节是因为没有那股融融的暖意,只剩下三九天般的寒冷。

而想要满足,只是像在老街买块海棠糕,坐在河边慢慢吃的,忙里偷闲的生活。

就像一年难得有的几天睡到日上三竿的时光。

最后一口吃完,我起身去扔油纸,有些不舍。

整整一年,也没有多少能忙里偷闲的时间。

但,这是我过得最忙里偷闲的寒假了。

 

 

撰稿人:高二(7)班 包丹艳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作为中华民族最传统、最隆重、最喜庆的节日——春节即将来临,它象征着团结兴旺,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历经了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见证了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

在这个节日,由于亲戚们都要聚在一起,人们早早的就忙开了。今年的春节,大多在阴雨天中度过,但这并不影响各家各户热闹的气氛。今年的大年初二,是唯一出过太阳的一天,也是来亲戚最多的一天,难得聚齐一家,虽然一年到头见不到几面,但坐到一起总有聊不完的话题。虽然外环线内禁烟花爆竹,但住在乡下爷爷奶奶家的我,在夜间还能听见四周人家偶尔放起的烟花声,自然不比从前热闹,但也有昔日热闹的气氛。几家邻居也不约而同的买了红灯笼、门联,没有从前那么浓重的年味,但一家人的团聚也不失新年特有的热闹。过年期间,我们会走亲访友,好好地吃上几顿,把过去一年中不好的回忆都抛之脑后。

一个节日,就像一个故事,情节美妙动人;一个节日,就是一种文化,内容绚丽多姿。在当今很多洋化了的节日文化的冲击中,愿我们更多地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欢度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节日。每一个节日都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里,家国主义很重要,每个人都愿意为了家国而付出所有。我们为了自己家人与家庭的幸福努力奋斗,千万个家庭为国家的强盛发展努力奋斗,所以全世界人民也应该为了地球的发展共同努力,因为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最近在国内热映的《流浪地球》,其思想内涵表现的也是中国面对世界难题,希望全世界可以联合起来,一起共同面对。

春节已经过去,但是透过春节,分析其内核,让世界读懂中国符号,感知中国文化,体味中国精神,见证一个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责任感的文明大国很重要。

 

 

供稿:高二(11)班

民国以前所说的“元旦”,其实便是旧历年中的头一天,这一天,也便才是中国人真真正正的自家的新年。这里要说的新年故事,也便自然是这旧历中国年的故事。步入了现代,新年首先教人想到的也许是中央台的春节晚会,这纵然是新年的一个部分,我并没有意向讲这个。

说我们的新年,到底还是要从年尾廿三廿四的小年起始,到这时“忙年”便已经开始了,“忙年”所有的项目包括了祭灶、扫尘、购置年货、贴对联、张灯结彩等等,一切皆是有一个“辞旧迎新”的意味在里面。于是“辞旧迎新”当然成为新年的一个小主题。然而单有一个辞旧迎新在里面是远不够饱满的。这时别井离乡者就要尽可能地回到家中同家人团聚,大家一众共有一个“天伦之乐”,这小年的几天,便浸没在这一种欢喜的团聚的气氛中度过。

及至除夕夜,年的高潮方才这般伊始。重要的不可缺乏的仪式便是年夜饭——常常是在家中厅堂布置一张八仙桌,桌旁围拢了一圈许多的椅子,而桌上就盛放种种平日难得尝到的肥鲜,这便叫“年夜饭”的,饭后又由长辈向着孩子发放红纸包的“压岁钱”,这时节就是孩子长辈一道欢乐的时刻,拥有一些人情味的包裹。自然,现今的年夜饭也许不同从前。家中的老人常说是从前的年夜饭真正大排场,由于平日里极难尝到肉,年夜饭的内容真正一年才能享受一回,而至于压岁钱,在十二十年前还是真的拿红纸头包的,在“压岁”之外,另有“踩岁”、“辞岁”的故事;却然是今天,那年夜饭桌上的食物大抵不再能够打动小孩子的嘴与心,那“红包”包的压岁钱也少去了几分祝福的意味而生出了别的气息,年青人也不爱旧式的风俗,更爱些西洋年的过法了。

过了除夕后头一天便是初一。照旧法儿来讲,这时节炮竹声声打除夕夜一直到十五元宵节都是不会断歇的,至于旧时所点的炮,当然极少有前些年动辄燃烟花如高射炮那样绚烂的,而全系一些小的又五彩缤纷的。老电影《蓝风筝》里约有这样的场景,回忆起来,我也在零几年的一场大雪中的崇明点过这样的炮,现在确是完全没有的了。

在这一段历时小半个月的春节中,种种的习俗自然是数不过来得多的,舞狮、游神、押舟、庙会、花街——等等等等,凡是一年中没有的,统统在这一年的开始节点汇在一起形成一道狂欢的浪潮。这也是从前的事、甚至从前的从前的事了,在今天的部分小地区也许得以见到。又各族有各族不同的风俗、各地有各地不同的规矩,譬如北方地区兴跑旱船扭秧歌,南方地区兴祭祖祭神,这里也无以详尽表述,我没有去过太多的地方,也许往后会去,而我所知的许多年岁都是在这大城里度过的,所以我不能尽知别的地方有着什么样的可爱风俗和可爱人儿,只是知道,每一处都有着一个欢乐的充斥。

有专家同志研究中国的传统春节,定义它为一种对中国古典的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的发扬,一种中国人信仰的表露,并且拥有狂欢性质。窃以为这话并无太大的错处,然而听来总不够味道,总觉得像是一个人板着脸说出来的话。我想起梁实秋先生在《北平年景》中写的,“慎终追远的意思不能说没有,不过大家忙的是上供,拈香,点烛,磕头,紧接着是撤供,围着吃年夜饭,来不及慎终追远。”便晓得年的味道还是涌现在平凡里的。而至于狂欢性质,也许这种属于群体又属于群体中每一个人的狂欢,同西方的carnivalDionysia性质相近,不过总是有一番温情的快乐在其中的。

新年,新年,说什么固本思源、慎终追远,到底有些条框化,人们所喜爱的年也许只是那一个纯粹极了的大家团圆迎新的日子,人们所热爱的新年本来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时间节点而已。过年的忙碌、聚首与狂欢,是最纯粹的人情味的产物,当然也可以说是信仰的表露,要说是甚么样的信仰,却惟有“人”这个字了。到今天,在大城的现代化气息下面,种种的年的习俗在消灭、在淡去,好像从前真正的年味要绝迹的了,使人不得不惋惜,我想,今天存留下来的这个团聚的情节,我们应该要抱住它,护住它,用家的情感使它长久保存下去——不论是甚么方式也好、什么仪式也好,要知道西洋的年也是有团聚的意味的——真正人的本心原是相通的。

实在不能教往后人忘掉年的根本味道,那便是一个“人”的味道。

 

 

供稿:高二(12)班

新的一年在锣鼓阵阵中粉墨登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尽管时代变迁、新旧更替,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依旧氤氲着,耳畔萦绕着的是父母的千叮咛万嘱咐。

或许是因为城市化的发展,或许是因为长大后失去了那份纯真,如今的年味渐渐变淡,我们也不像小时候一般怀着心心念念的热忱,待人接物也多了分客套疏离。那时的快乐轻而易举,不需要踮起脚尖就能紧紧握住。记得儿时,过年最憧憬不是收红包,而是放烟火。那绚烂的烟火总在一刹那绽放,一刹那阑珊,像是层出不穷的惊喜,那砰砰的声响也是如此的轻快活泼,浓墨重彩地渲染在心扉上,直到多年后的今天,仍能在斑驳的回忆中感受当初礼花的热度。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当过年,家家户户都会拿出新买的春联、字贴在门上。预示着来年也是红红火火,福寿康宁。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一家围坐在一块,嗑着瓜子,聊着家常里短,其乐融融地看着央视的春晚。正所谓老少同欢眉上笑,家人共聚面容甜。

零点的钟声响起,爆竹声阵阵,此起彼伏,透过窗帘隐约可见伴随着一声炸裂,萤火般的光亮平地而起,直冲半空,瞬起瞬灭。就像一汪碧水,不时激荡起点点波澜,当朵朵白色的浪花越来越欢腾雀跃,新年柔和的月色也在此刻平添了几分俏皮、几分热情。

新年的第二天是拜财神的日子,这天家家户户都起的格外的早,准备好丰厚的祭品,一样样地摆在灶台上,点着香烛,虔诚祈求着滚滚的财运。这天,善男信女还会去各个庙会烧香拜佛,祈福求愿,换的一年的称心如意。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岁月如梭如逝去芳华。那举杯欢庆的画面,那其乐融融、和谐美满的温情如在昨日,那杯中的酒,分明是浓浓的血脉之情。家,亲情,那浓浓的爱意,构成了心心念念的过年味道。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