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课堂教学的现场
——洋泾教育集团高中分场语文青年教师教学展示课纪实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2019年5月9日,来自洋泾教育集团高中校的老师们与洋泾中学语文教研组的同仁们齐聚洋泾中学7号楼听课教室,共同研讨高中语文教学与青年教师成长。
本次由洋泾中学两位青年教师杨玉琴与陈圣娇开设公开教学展示。杨玉琴老师教龄3年,开设文言文阅读课《左忠毅公逸事》;陈圣娇老师教龄1年,开设现代文阅读课《变形记》。在正式开课前,我校邀请了特级教师陈小英来校为青年教师做教学指导。陈小英非常认可两位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觉得他们在教态、教学设计、课堂管理等环节有很好的把握,如果要尽善尽美可以做如下调整:《左忠毅公逸事》需要抓住“忠毅”两字串联文章,亦可加入对桐城派文章风格的介绍,以点带面,有所拓展。《变形记》重点可能不在文本之内,而在文本所揭示的社会现象,人的真实生存状态,在导入、过渡、收尾等环节还可以做得更自然妥帖些。经由陈小英老师的点拨,两位青年教师做了相应修改,更加自信满满。

第一节课由杨玉琴老师展示。她非常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布置了预习作业“你有被文章感动吗?说说你的理由”。课堂第一环节杨老师展示了学生的优秀作业,使他们对“左光斗入狱后的悲惨遭遇与坚定意志”有感性的认知。其后对于大部分学生不理解的两个问题“文章第一段与忠毅有关吗?第三段为什么都在写史可法,与文章主题相关吗?”进行了探讨。这一环节先是学生自读再小组研讨,最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在与学生的互动对话中,明确“左光斗为国选才”之“忠”,以及“通过史可法侧面烘托左光斗的忠毅”这一写作手法。一般的课上到此处差不多就可以收尾了,然而杨老师再往前走一步,提出“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桐城派写作风格,并且出示《清史稿》中“左光斗事略”与课文进行“写作角度与写作手法”的对比,使学生对桐城派的文风有了进一步认识。由“桐城派”上溯“明文第一归有光”,再追溯到“唐宋八大家之文以载道”,理清了中国古典散文创作的的传承。杨老师的课脉络清晰,环环相扣,语言表达简练、自然。


第二节课由陈圣娇老师展示。她以同学们分享阅读初感导入,展示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对《变形记》的评价——“大师的大作”,由此产生的认知冲突激起了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其后请同学复述课文情节,把焦点聚焦在“甲虫”的特征上,明确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特征:巨大,脚多且细,行动不便,背后硬壳,声音不似人类,无法交流等,由此为本堂课的主问题“格里高尔为什么会变成一只甲虫”做铺垫。在对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原因的分析中,陈老师紧扣文本,循循善诱,不断引导学生对格尔高尔的生存状态进行感知,使之明确“生活中的格里高尔其实早已丧失了自我,和甲虫的生存状态无异”。“自我异化”“亲情异化”的主题都从原因分析这一环节自然地导出。最后,陈老师从文本走向生活,提问“现代社会当中是否有格里高尔”,一位同学说“他就是格里高尔”,引来全班哈哈大笑。可见学生对格里高尔生存状态的理解已经逐步走向自我,走向生活。


两节课后进入评课环节,我们非常有幸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王意如教授来做点评。上一期的“名师带教展示课”也是王教授进行点评的,使大家受益良多,今次再见王教授,更觉亲切。王教授说两位老师的课有三个共同特点是未来语文课应该坚持的方向:第一,用真情实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应该创设真实的情境,允许学生说真话,表达真实的想法,这样的课堂才生动鲜活。在“兴趣金字塔”的底部是感官兴趣,而这种感官兴趣是一切兴趣的基础,在其上才会发生学习兴趣、职业兴趣。第二,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重视学生的预习,对之有恰当的反馈,课堂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第三,课堂坚持以文本为中心的阅读活动。王教授说近期全国教学大赛特等奖第一名获得者的口头禅是:“回答不出,看文本”。正是这样的指导,为青年教师指明了未来前行的方向,也使我们更加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方向,相信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会有更多的尝试,更多的努力,更多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