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泾中学物理教学展示活动报道
物理教研组

上海市第四期“攻关计划”洋泾中学关伟研究项目交流活动

暨洋泾中学物理教学展示活动

为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目标,探讨以“质疑、论证、推理、评估、展示、反思”的批判性思维要素为载体,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兹定于20191218日星期三下午13:1015:00在洋泾中学(潍坊西路67号)举行教学实践展示以及项目交流活动。本次活动希望借助于洋泾中学教学交流展示活动的平台,增强基地之间、学校之间的交流,推动学科育人课堂教学实践,提升学科育人能力。

活动主题:德智融合、思维碰撞、创新发展

活动内容和安排

时间

内容

主讲

地点

主持

13:1513:55

牛顿第三定律

陈培隽

3号楼202物理实验室

赵林泉

14:0514:20

批判性思维课堂教学实践的思考

丁丽娟

二楼图书馆会议室

 

关伟

14:2014:35

评估—课堂教学实践路径

赵一斌

14:3514:55

专家点评

 

14:5515:00

交流总结

 

  20191218日物理组陈培隽老师在以“德智融合,创新发展”为主题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为我们呈现了一节精彩的展示课,受到大家一致好评。

11.jpg 

(陈培隽老师教学展示课)

我们邀请到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书记、副院长特级教师陈珍国,浦东新区资深教研员马利国,普陀区教育学院教研员、上海市攻关计划主持人、物理特级教师金松,上海市攻关基地主持人、物理特级教师关伟等专家来参与指导我们的活动,同时还有外省市、外区县以及浦东新区高一物理教师共五十余人参加此次活动。

 22.jpg

(课堂听课)

33.jpg 

(陈珍国教授评课)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逻辑推理、交流讨论、实验研究、教师指导等教学策略的应用,同时重视规律形成过程的科学方法的教育。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基于观察和实验,建构物理模型,培养学生学会分析推理、比较判断、归纳概括的能力,使之感受实验、比较、归纳等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和理性思维能力。

 44.jpg

(马利国老师评课)

本堂课依据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要求,从“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方面设定本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突出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目标。教学活动设计时提出问题、安排任务,结合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加以教师的适当引导、指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帮助学生顺利用物理模型和实验探究相互作用力的关系。为了提升探究过程“解释、交流”的直观、便捷,教师采用了“手机画面同屏”的方式进行实验数据展示。

 55.jpg

(金松老师评课)

本堂课突出重点的策略有二个。

一是在利用学生原有的受力分析基础,概括出物理模型,设置了学生活动如“区分”、“解释”等,引导之下归纳出相互作用力的方向、性质、作用物体等特点。

二是通过引导学生在探究实验中观察图像,利用对称性寻找证据,通过分析理解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关系,并进一步研究相互作用力与运动状态无关,从而得出相互作用力的规律。

 66.jpg

(关伟老师评课)

本堂课突破难点的策略是结合经验、逐步突破。

 在教学中陈老师注重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我发现、自我探索掌握知识。如让学生自己参与观察、实验、分析总结等。引导学生积极活动、主动探索。让学生在讨论和应用中发现相互作用力的共性。把这节课的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想结合,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会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作出解释并得出结论,以及培养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通过活动引起学生的思考,自觉获取知识。

 77.jpg

(教师评课)

88.jpg

(进才中学教师评课)

总之,陈培隽老师在这次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设计了新颖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如通过测量电风扇转动和静止时,力传感器对电风扇拉力的变化,来模拟直升飞机能够悬停的原理,通过建立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物理原理;通过磁铁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的小车对接触面的摩擦力实验,学生能感受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通过两个力传感器互相拉动,引导学生思考作用力反作用力在物体运动状态不同时有怎么样的特点。这些新颖有效的实验,使得学生不管是在看陈老师演示,还是自己动手实验,都能引发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为了所有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陈老师还使用希沃现场直播实验过程。陈老师还结合火箭发射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陈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节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课堂教学。

 

(供稿:物理组     撰稿人:许韵画     审稿人:赵林泉)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