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推进,品读愁味
网络中心

—— “德智融合,创新发展”语文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20191219日,洋泾中学青年教师尹颖老师开设了经典诗词《声声慢》一课,作为洋泾教育集团“德智融合,创新发展” 的课堂教学展示。洋泾中学语文组教师齐聚一堂,共同参加了观课、评课。本次活动有幸邀请到了余锡宝老师点评指导,此外还有一位来自江苏盐城兄弟学校的语文老师参与。

01.jpg

    整堂课分为三个环节。首先是导入环节,尹颖老师通过回顾初中时学过的作者李清照作品《如梦令》、作者生平为之后更好地走进诗歌的意境做了非常好的铺垫。接下来是本课的重点环节:深入品读《声声慢》,深刻理解与品味本词之“愁”。在这一环节中,在整体朗读后师生达成了共识,本词的词眼是“愁”。此处,尹颖老师对朗读进行了指点,既然是“愁”,就应该读出愁味,放慢速度、放低声调。在这样细腻的指导下,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对愁味的把握有了进一步加深。接下来尹颖老师围绕“赏析意象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愁绪的”、“全词除了借景抒情之外,还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找到相应的句子并进行赏析”这两个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学生板书、教师点拨等方式又进一步深入探讨了这挥之不去的愁绪。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一个愁苦之人心中,淡酒压不住浓愁,过雁也能引起哀愁,满地凋谢的黄花,满眼枯黄的梧桐,伴随着耳边点点滴滴的细雨之声,一切都诉说着哀愁。而词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与“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则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太过浓重的愁绪。整个过程当中,随着讲解,伴随着朗读,理解不断地得到了深入,一切都渐入佳境。尹颖老师循循善诱,教态亲切自然,愁绪的体会既是水到渠成,又是不断向深处漫溯。最后一个环节当中,尹颖老师通过展示李清照生平大事年表,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愁绪由何而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清晰地理解与把握了,那是丧父之痛、那是寡居之悲、那是漂泊之苦、那是亡国之恨。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愁绪,而是万千愁绪凝结在一起的愁肠百结。最后,在学生的朗读中,课堂也走向了尾声。我们从学生朗读时的表情、语调、情感等感受到了这一节课对愁的理解已经深入学生心田。

    课后,在洋泾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吴颖芳老师的组织下,全体语文教师老师、余锡宝老师、兄弟学校老师各抒己见、展开了评课活动。浦东新区语文学科带头人王艳秋老师认为从本课中可以看出尹颖老师教态自然、基本功扎实。整个课堂设计非常清晰,难度设置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讲恰到好处。三个环节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展现了非常优秀的课堂。此外,王老师认为尹颖老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非常细腻,非常成功。浦东新区语文学科带头人冯菁老师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灵动的课堂,无论是学生的合作、老师的展示都是富有变化的、生动活泼的,肯定了老师的用心。这节课也抓住了诗歌教学有别于散文教学、小说教学的不同之处,把握住了意象这把走进诗词的钥匙。同时,冯老师也提出了本课的最后一环节与前一环节似乎衔接略有生硬的问题,建议可以在意象方面再有更深入的研究,如此课堂可以更加凝练集中。吴颖芳老师非常认同冯菁老师的观点,并且提出了“诗歌是具有含蓄的美感的,意境是大于意象的叠加的”这一精辟见解。高一语文备课组组长、浦东新区骨干教师华蕾老师认为本课注重朗读、由点到面、逻辑清晰、结构完整。在意象的品味上还可再进一步深入。来自兄弟学校的老师则表示尹老师的课堂十分吸引人,让他觉得意犹未尽。他本人对于《声声慢》也有较为深刻的领悟,因而在现场进行了生动地范读。

02.jpg

    经过了老师们激烈的讨论之后,专家余锡宝老师带来了精彩的点评与发人深思的指导。余老师高度肯定了尹颖老师的课堂。他认为作为年轻老师来讲,这堂课十分不错,有这样几个优点,第一:教学程序十分清晰,每一个环节都是实打实地围绕着“愁”字,带领学生步步为营地领会情感。第二:学生活动与研读课本、教师指点紧密结合,是行之有效的。第三:教态不仅沉着冷静而且教师语言简洁精炼,是具有文学味的。对于老师们的诸多疑问,余老师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文学的动人之处不在于共性,而在于个性。这首词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是通过经典意象加上有新意的表达造就的。词人以深厚的笔力,层层推进,展现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愁绪,最后一笔戛然而止,余韵悠长。余老师在现场也带领着全体老师进行了一句句的讲解。老师们听到共鸣之处、动情之处连连点头。此外,余老师也以“梧桐”这一意象为例,向我们展现了如何借助古人的研究更好地走进诗词。引发了在座老师们对《声声慢》的更深层理解和对诗词教学的本质探讨。

03.jpg

    “观课如同照镜子,能够不断反思自我的课堂”,正如活动中冯菁老师发言中提到的这样,希望我们能够且行且思,在不断地探索中不断引领我们的学生更多地品味语文之美。

 

                                                                     (语文组 陈圣娇供稿)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