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智融合,创新发展”化学公开课教学展示报道
生化教研组


 

 

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化学教研室大型课堂教学研讨

暨洋泾教育集团“德智融合,创新发展”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化学专场)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浦东新区教育局关于“浦东新区教师专业(专项)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启动会议”精神,浦东新区化学教研室和洋泾教育集团联合,于20191218日举行以“德智融合,创新发展”为主题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活动主题:德智融合、思维碰撞、创新发展。本活动旨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目标,探讨以“质疑、论证、推理、评估、展示、反思”的批判性思维要素为载体,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推动学科育人课堂教学实践,提升学科育人能力。

 

 生化组喻华老师《电解池》为主题的教学展示,呈现了一堂集德育智育美育一体的拓展课,精彩纷呈,好评如潮。

  教学设计思想:

1、精准解读核心素:把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上执行到位;宏观上实验现象的描述、不同现象的捕捉与思考、以及产物的判断都很好;微观上电子电流的方向探析、电子的转移等都很到位。

2、必须突出突破重难点:把理论氧化还原知识和电解的原理连起来,把两级的反应和得失电子都强调突出到位。

3、化学双基必须夯实到位:电极的书写、电子流向的判断、氧化还原的分析,都让学生一一落实到了笔头上。

4、实现跨多学科的融合:物理、生物、美术在这堂课里都完美的整合到了一起,物理的电路、生物中的微型实验、美术的自我创作,妥妥的跨界!有STEM课程的精髓。

5、全方位体现学科育人:化学之魅、化学之有用、化学社会责任感都有体现。微型实验彰显社会责任感;学科语言“异性相吸”彰显大自然法则;氯碱工业提现科学技术的工业价值。把立德树人真正落到实处。

6、应用酷炫的信息技术:双白板的自如切换,可同时显示两部分不同的内容,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投屏技术的应用使演示实验清晰可见,还有学生的书写随时投屏,客观直接的呈现,纠错、示范、展示一步到位,得心应手。

 

说课环节:

  本次1+5培训选择这课题,在上课的年级选择上费思良久,高二走班,班级难于调整,高一还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高三的学业压力比较大,但最后还是大胆的选定高一。

   高一的学生没有原电池和电解质的知识基础,但是有一定的氧化还原的基础知识。设想有了,经过集体备课,在育德育人的主题下,通过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来质疑为什么?实验设计中,特别没有指明点击,就是要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在备课中,因为初三女儿的物理电路图想到了,在教学中结合物理的电路图,并跟物理组借了电池、滑动变阻器、灯泡,将直流稳压电源更换为9v电池,灯泡的亮度进行检验,在准备中,由于电流表的变化读数不如灯泡亮灭明显且读数基本爆表,直播中也无法完全容纳,所以去掉。

这节课中通过宏观的实验现象(电解饱和食盐水)进行微观探析(电解的知识),充分体现化学的双基:氧化还原反应、半反应及他们的对应关系。体现学科德育的精神,进行育人的教育。最后设计的趣味实验,在外地上课时候,多数学生是写自己的名字,部分同学是一句话,个别学生写的是加成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体现了化学的美感。

   遗憾之处:第一个自创的实验演示(从物理出发导入到化学的电路图导电实验)不够成功。还可以商榷改进的地方:

1、课堂容量太大,高一的学生难于消化吸收

2、学生的第一个演示实验,老师故意设坑,部分学生线路连接的不一样,预期的现象没看见,但其实还有微量的气泡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出来

3、教师最好再做一个大型的演示实验跟学生的微型实验对照,这样的话: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健康环境就不言而喻的渗透了。

 

 

专家评议:

董俊(浦东外国语学校):感谢洋泾中学,感谢喻华老师,走在1+5培训改革的前列,敢于挑战,贡献了一节非常棒的课。7个优点,两个探讨。

优点:

1、高一上这个教学内容,难度很大,学生没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宏观现象,易;微观探析,难。没有电解质的知识,学生要理解不容易;

2、跨界:现在流行的一个关键词,跨界。物理、化学、艺术的跨界,对现代的学生影响很大。对学生的成长有利,进行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尝试,效果很好。

3、技术改变课堂:在本节课中,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学生实验现象呈现直观明了,学生的作业展示非常便于观察;

4、探究功能:从课堂开始,就进行了探究预设,过程充满了讨论和探究;

5、课堂生成功能:非常注重课堂的生成作用,充分把握课堂生成作用,充分把握课堂,进行讨论,说明喻华老师把握课堂的能力非常强;

6、讲究掌握知识的过程性:理科的知识都是相同的,有严密的逻辑,注重归纳整理的功能。

7、社会责任性教育:微型实验、滤纸实验主要是解决了污染的问题,寄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焕发了学生的内在动力。化学学科的兴趣的激发,育人的内在价值崇恩体现,创造了物质温天明,提高了科学素养的优点充分体现。叶岚的一节好课的标准,喻老师的课,都符合。

两个探讨:

1、物理结合,微型实验都很好。可以将四个实验进行比较,铜的导电性、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溶液、大型电解实验,分别解决不同的问题:金属导电、电解质导电,为什么用微型实验?既可以唤起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心,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的问题?

2、直接分析氯化铜,难度大,可以放一放。说NaCl,为什么在阴阳两级反应,产物是什么?分析透彻,以后在分析氯化铜就水到渠成。化学与美育,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联系到一起,再现氯碱工业,通过工业技术与社会,来自于课本,在工业广泛应用,工业价值得以体现。

 

叶丽芳(洋泾中学):1+5展示课,参与人多,内容好,吸引力大,学生参与度高,德育不仅要思想教育,还包括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的提高。这节课设计了很长时间,同课异构,动用了大量实验,对方是很好的学校,学生的基础很好,但是他们平时很少进行实验。喻华的课,在他们学校引起了很好的反响,通过实验引发了学生的积极反馈和良好的课堂的效果。毕竟外地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不同,效果也不一样。

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也可充分得以体现。学生的活动、学习能力方面也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喻华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充分的考略了学科的整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学生的体验(电流电子的流向、电解反应)有效教学,在错误的体验中,生成的资源进行有效教学。

 

同伴评课:

万聪(上南中学):没想到高一的学生在喻华老师的循循善诱下,有这么精彩的表现。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的设计的问题,就是学生的易错点和难点,学生也有效的突破。非常期待学生最后的艺术表现!

 

夏彩萍(三林中学):设计面面俱到,非常完美。这个教学内容,对于上海高一的学生来说,量非常大,学生活动多,时间就不够;内容可进行删减,围绕NaCl展开。课堂实验中,多给学生时间,学生可以充分的表述实验现象,例如粉笔的孔洞中有气泡,可以引出氢气的产生。电极接反了,不同的实验现象,内容有点仓促,可以分析的更加透彻;

 

李红萍(三林中学):喻老师强大的人格魅力,给人真诚的感觉,在课堂中不断的给学生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课堂实验精心设计,生活中的用品用于实验经常不成功,喻老师肯定多次探索,花了很多心思;实验仪器跨学科,培养皿来自于生物,电路器材来自于物理、化学,电解质溶液是化学试剂,多学科融合,实验的效果和实验的功能都体现的非常好。

印象深刻的是,喻华老师善于运用学生的认知冲突,例如电极接反了,现象不同;电子电流的方向判断错误等,学生犯错然后进行纠错,认识就深刻了。

 

童文琴(洋泾中学):课堂活跃,学生参与度高,粉笔实验接反了电极,可以让学生探讨实验现象,进一步与电化学知识进行结合;可只围绕饱和食盐水展开。另外板书注意书写两电极的名称。

 

蒋晓莉(上南中学):喻华老师个人教学素养非常好,优点很多。上来故意没有说明电极如何连接,探究意味深刻,买下伏笔,课后拓展很好的资源,有心,有用,有趣,吸引人去动手来实验。

 

区教研室的教学评价:

本节课教学设计科学,结构完整。包括体验→认识→探究→创作→应用六个环节,循序渐进,层次清晰。教学过程生动流畅,充分显现了喻老师精湛的教学素养。本节课的亮点很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验现象呈现直观明了,师生交流成果即时分享。发挥了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从课堂开始,就进行了探究预设,过程充满了讨论和探究,关注学生的反馈,十分注重课堂的生成性,引发了学生有深度的思维活动。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化学核心素养。微型实验、滤纸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焕发了学生的内在动力。解决了大型实验污染的问题,适时的培养了学生的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本节课融入物理、化学、艺术的“跨界”,对学生的成长有利,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尝试,效果很好。如果在教学上加一些工业价值的内容,将更能彰显化学学科的价值,提升育人功能。

                 

                      (供稿:生化组  撰稿人:王洋  喻华    审稿人  叶丽芳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