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类型
教师专业发展办公室

如上所述,行动研究最初的含义,是一种合作解决问题的策略,合作的双方分别是:法定的或习惯上承认的问题解决责任人(如管理工作者或专家)和问题情境中的直接关涉人员(如教师)。这种问题解决策略在教育领域的早期尝试,也基本秉承了这种合作的特征,由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师共同进行研究。70年代以后,许多思想流派纷纷利用“行动研究”这一名词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行动研究逐渐有了一些新的内涵,比如,许多学者实际上已经抛弃了行动研究的最初含义,主张由实践者承担问题解决责任,进而认为由实践者自己进行的反思性探究也属行动研究。

尽管如此,从行动研究的特征与过程来看,行动研究受科学研究的影响颇深, 虽在从事研究的主体、研究成果的预期作用、关注的重点诸方面,与传统意义上的研究有革命性的变化,但在研究的具体过程上,还基本保留了科学研究的成分。这一保留,固然是出于保证行动研究之科学性的考虑,但对一般教师来讲,为了适应这种研究过程,他要么得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学习科学研究的技术,要么得寻找专业研究人员作自己的合作伙伴——前一种选择在时间上不经济,而后一种选择又显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轻易做到的。行动研究,特别是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师合作进行的行动研究,虽然在理论上是比较理想的选择,但大多数教师可能无缘参与。

行动研究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式,“问题”不但是行动研究的出发点,也是行动研究的归宿。行动研究的提倡者一般不大注意两个与“问题”相关的问题:其一,教师如何能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事实上,教师在实践中并不那么容易地就意识到自己的实践存在“问题”,由于缺少可供教师认识自己的资料,相当数量的教师对自己的实践很难做出比较准确的估计,尤其对有待改进或有可能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往往估计不足。有许多教师当然也会遇到一些 “难题”,但由于教学工作特有的性质,这些“难题”要么显得琐碎,过于技术化,通过简单的学习、仔细的设计就能产生比较好的效果,要么太过宏大,难于回答。对于那些有关教学宏旨的“问题”,如课堂组织、教学风格、师生交流、教学效率等,一般教师并不容易产生“问题”意识。

其二,教师只有在自己遇到“问题”时才会进行研究吗?教师只有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会实现实践改善吗?教师意识到并提出“问题”, 当然是促使教师从事研究的重要动力,但在教师未提出“问题”时,未必不会进行一些研究。一位自己并没有遇到(或意识到)明确“问题”的教师,可能在观摩其他教师的教学实践时,意识到了别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有可能围绕这个“问题”与其他教师进行有关的研究;他也可能在阅读自己过去的教案、笔记时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风格等等形成了比较明晰的认识,并通过比较、分析,在实践上进行了一些新的改进尝试。这些行为,虽然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教学)研究”有所区别,但也未尝不是探究行为,只要略加规范,也有可能成为教师从事研究的可取方式。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将在本章特别介绍三种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类型:移植研究、教历研究和比较正规的课题研究。

一、移植研究

“移植”本来是一个生物学上的词汇,我们在这里借用这个词,用来指把别人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或借用别人的理论(概念)分析、理解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过程。经验移植和概念移植事实上是教师专业行为中常见的活动,也常常被看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不过,把移植作为一种研究活动,似乎还不多见,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可能要归根于教育界长期存在着的一种倾向:尽管连专业教育研究者也很少能够以自然科学的研究规范进行教育研究,但教育界人士似乎有一种强烈的冲动,要把教育研究也变成自然科学研究 (如实验)那样的“研究”。若以这种研究观来衡量,把教师们事实上经常从事的经验移植与概念移植也当作一种“研究”是不可思议的。不过,正如我们在本书其他地方也提到的那样,教学研究主要的还是一种“实践探究”,而不是“科学研究”,教学研究的这一特征不排除这种可能:只要加以规范,经验移植和概念移植都可以成为教师易于操作的研究形式。

(一)经验移植

对一般教学实践者来说,研究的初始对象可以是具体而鲜活地存在于身边的他人经验。教师从事教学,就其前提条件而言,除了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和有关教育教学的基础理论之类的知识外,还应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样的实践性知识。相对于长期摸索、积累而形成经验,以听课为重要形式的经验移植显得更为便捷。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许多教师也深知听课对业务提高的重要,但往往为着“依样画瓢”,仅仅停留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层面,还不能视为研究行为,收效也不会太大。经验移植概念下的听课作为一种研究行为,在方法上应该注意:

第一,充分准备。事实上,欲使听课有较大的收益,课前也必须充分备课,除了熟悉听课对象——教学的基本内容外,最好能自己设计一个教学方案,进而确立听课的研究课题;或者以自己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作为课题,有所选择地确定听课对象。这样,课题使听课有了明晰的指向,方案又使研究有了对比的参照,就为分析优劣得失、移植他人经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经充分准备而去听课,或随意、盲目地听课,都会大大降低研究的成效。

第二,实录评点。听课过程中可以参照下述表格所列的各项内容,尽可能完整地记录教学的主要环节,包括教师、学生的活动,教学所使用的媒体,各个环节的教学时间等。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作为研究者,听课的过程实际就是研究的过程,星星点点的思维火花会不时闪现,而这里往往蕴含着许多富有价值的“长期思考、偶尔得之”的灵感思维成果;在事过境迁之后,又难以捕捉、再现。因之,在评点一栏内及时记录就尤为重要,这样会给课后的深入思考、研究以极大的便利。另外,教师的教学机智、艺术,常常体现于令人叹服的教学细节处理技巧中,可能是一个巧妙的设问,也可能是点石成金的理答,把这些妙处实录下来揣摩玩味实在是经验移植的有效途径。那种只有大的框架、环节的听课笔记,只能反映一节课轮廓的静态,教者的风格与特色不能充分体现,应说是明显的缺憾。

第三,对比研究。对比是听课研究中最有效的方法,这里所说的对比主要是指选择多节相同教学内容的课来研究分析。通过比较,易于把握不同授课者的风格特色,也易于辨出不同教法的高下优劣,更能体会到优秀教学设计的意图所在,也更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经验知识。

第四,及时讨论。讨论是指听课后与授课者及同时听课者的交流研讨,这是研究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相比之下,与授课者的交流显得更为重要,可以获取有关教学设计的意图,从而为比照教学实际进一步分析提供依据。还应注意,这种交流最好是下课后立即进行,因为对教学过程中许多具体问题的探讨,需要借助于双方清晰的记忆。如果不及时交流探讨,每天都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教师,重提旧话很可能不及下课时讨论来得深入。

第五,积累资料。作为研究者,教师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听课研讨结束后撰写“评价语”,将自己听课中最重要的收获、看法梳理出来;同时,注意积累有关资料。

经验移植,除了教学现场听课以外,观摩授课的音像制品、阅读“教案选编”或“教学实录”等也是基本的方法。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将经验研究与教学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在脚踏实地研究的同时又切实迅捷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

1   听课笔记

学校

 

班级

 

时间

 

课题

 

授课教师

 

教学过程实录

特色点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

教学时间

 

 

 

 

 

 

 

 

(二)概念移植

这里所说的概念是指已经形成理论体系(结构框架)的教学程序,如暗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张思中外语教学法等,它们都是成功经验的抽象和概括,与经验的最突出区别是具有物化的理论形态。因而概念移植主要是研究把握体现这一程序的理论,自觉运用它来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概念自我化”的经验。较之于经验移植,由于概念本身具有较系统的理论性,移植的过程实际上就成为理论与自我经验不断整合的过程。在此,教师更多地以理性的目光审视以往的教学,并在不断的反思中具备了自我评价能力,因而教学的风格也就日益显现出来。

概念移植需要注意两个事项:一是要尽可能尊重理论的本义和基本精神,不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随意变更,甚至曲解;二是由于具体情境的差异,移植时应该考虑到自己的教学情境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对理论做出必要的调整,不能生搬硬套。

例:暗示教学法的尝试1

暗示教学法问世以来,许多国家都进行了试验。它们的实验证明,暗示教学法不但奏效迅速,而且方法简明,容易掌握。但由于民族心理的差异、文化背景的区别、语言体系的不同,我们应该进行自己的科学实验,摸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暗示教学法。

一、实验对象。苏州市第十中学初一(4)班,共51人,受试前未学过英语。

二、实验过程。在本实验中,主要采用了音乐暗示、环境暗示和整体感知三种方法。

1.音乐暗示。(1)每次呈现新材料时,播放古典音乐,教师朗读语言材料;读完一遍,音量放大,学生闭目回味;然后音量渐小,教师再次朗读,语速放慢;然后学生打开书本,在微弱音乐声中,教师再读材料,学生看书低读。(2)在听写单词、拼读记忆、默写句型或课文时,播放呈现时的音乐。

2.环境暗示。每周至少有两节课在语音实验室进行,组织教学时,窗帘开启,室内不照明,学生闭目伏案,自然放松一分钟。然后关闭窗帘,放音乐,大部分学生处于“假消极”状态,教师呈现材料,幻灯、音乐、语言同步呈现,音响不断调节。教师读完两遍后,幻灯结束,音响放大,灯火通明。学生打开书本,跟教师读。

3.整体感知。(1)词汇教法:在句型、课文教学中用手势、简笔画、幻灯辅助,范读、领读、齐读、拼读先后并举,在音乐声中,强记单词;(2)句型教法:在音乐声中,教师范读两遍,学生跟读数遍,齐读、个别朗读若干遍,学生合书跟读,直至记熟能背;(3)课文教法:略同上;(4)加强记忆:每次新课呈现前三天,在教室墙上贴出新课词汇表,为学生提供无意识知觉;在学生默记或背诵句型、课文时,教师用简笔画或关键词帮助学生记忆;用唱歌的形式来巩固,易学易记;用游戏增强记忆等。

三、实验结果。作者从记忆单词和记忆课文的能力两个方面,收集、整理了一些数据,如“同年级平行班四次单元测验中默写30个单词成绩统计表”、“不同时期默写相同单词平均成绩统计表”、“同年级平行班随机抽样在不同情况下默写课文正确率统计表”等。(具体内容从略。)

四、讨论。暗示教学中播放音乐不同于纯粹的以美感经验为目的音乐欣赏。音乐只是作为一种背景,使学生有一种自然的轻松的气氛。如果一首曲子经常使用,学生就不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规定的学习内容上来。音乐背景应与学生的求学心境自然谐和、浑然交融。

五、存在的问题。采用暗示教学法,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记忆力都有提高,但效果没有洛扎诺夫所说的那么好。实验对象年龄小,缺乏自控力,有的音乐常使他们忘乎所以,出现“松劲”现象。班级人数多,教材不配套,不利于暗示教学法的开展。

 

二、教历研究

提起教案来,恐怕没有一个教师不熟悉,也没有一个教师没接触过。教案有什么作用?大多数教师大概会马上想到:教案是教师为课堂教学所准备的书面计划。既然是为教学所作的准备,教学之后教案似乎就没有什么用了,至多在下次讲到这部分内容或相关内容时,拿来作作参考。再有,一般教案的最后一部分,都有“备注”或“教后记”一栏,这一部分可以写些什么,又有什么作用呢?大部分教师在这一栏中都不写或很粗略地写上几句话,似乎这一部分内容无关紧要。

其实,教案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是课堂教学的准备,教案作为教师思想轨迹的记录,是教师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教学实践的重要资料;而“备注”或“教后记”,如果能够记录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对原计划的变更、遇到的突发事件及处理情况、自己通过施教所获体悟等内容,则又成为教师总结与积累经验、发现问题的凭依。当然,如果从记录教师教学过程,并以之为资料对教师自己及其实践进行研究的角度看来,原有的教案所包含的内容还不够。为此,我们提出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历”,并以之为基础进行教学研究的设想。

“教历”是受“病历”的启发提出的2。病历是医生根据问诊(病人的陈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仪器检查的资料,经归纳整理,按一定规范形式写成的常规记录。完整病历的内容包括医嘱单、正规住院病历、入院记录、病程记录、会诊记录、手术记录、实验室检查报告单等,因其完整记录了对病人诊疗、观察的全部过程,所以既对医疗、科研具有重要作用,又是检查医疗质量、总结经验教训的重要依据。教学与医学当然是有区别的,不过,病历的运用可以给教学研究一个很有价值的启发,那就是:既往行为和表现的记录,是一种经验积累的过程,可以为当前或以后的行为改进提供重要的参考。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倡导教师开展教历研究。

教历作为一个整体,包括一位教师在其整个专业生涯中的教学情况记录。一份完整的教历包括如下几项内容:

一般项目  包括:教师姓名、记录时间、科目与专题、任教班级、学生人数、记录所包含的时间跨度(一节课、一个教学单元、一个月、一学期等等) 等。

课前计划  主要是教案的内容,包括:目标、材料与设备、内容与方法等。

过程描述(课堂教学情况)  这一部分内容是教案所没有的,教案只强调计划,不太重视实际教学情况的描述。教历中的过程描述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

一是过程实录。由其他教师或研究人员记录的课堂教学过程、录音、录像等;

二是时间分配记录。各个教学环节实际所用时间。

三是调整记录。教师根据教学进展情况,临时改变计划,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所作的调整及其原因。

四是课堂管理与辅助教学行为记录。课堂管理(课堂规划的制定与执行、问题行为管理等)与辅助教学行为(动机的激发、师生交流、强化、教师期望的表达等)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但这些行为往往很难在准备时作出确切的计划,采取什么措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情境。一般教师往往把注意力集中于教学内容,对课堂管理与辅助教学行为不太重视,教学之后也不大注意这方面行为的记录与思考(听课教师也较少记录这些内容),资料的缺乏使教师很难认识到自己在课堂管理、辅助教学行为方面的实际情况,更不利于教师在这方面的提高。

课后反思  教师在教学之后,有必要通过某些途径获取来自他人的评价性信息,或通过自己的反思,把已经完成的教学过程当作对象,作些初步的分析。评价信息的来源可以通过与其他教师的讨论,向学生或其他相关人士咨询。教师自己的反思可以包括:如教师自己在教学中意识到了什么不足,从实践中悟到了什么道理,这些切身体验能不能与更为广泛的教学理论联系起来,最近一段时间教师对哪个问题特别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新的体会等。

需要说明的是,教历中有关教学过程的记载,可以有详式、略式两种不同的方法。详式可以借助现代音像手段录制,然后整理成实录;可以约请听课老师详细记录;也可以通过回忆来整理。虽然详式比较费时费力,但由于客观、完整地反映了教学过程,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因此,每学期都应力争写出若干个。简式教历比较便捷,应主要记录实际教学过程与教案设计的差异,教学中的灵感、机智应重点记录。

 

例:一份教历

一般项目:

  题:《难老泉》(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

任教者:唐江澎

任教班级: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高一(1)

学生人数:52

  时:一课时

记录时间:1998911

课前计划:

  标:

①理解本文如何围绕中心来组织材料(内部心理描述)

②能依次找出课文中选用了哪些材料(外显行为描述)

③能找出体现文章意旨的句子(外显行为描述)

④能说出这些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外显行为描述)

⑤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难老泉”文题的含义和作用(外显行为描述)

⑥能说出对本文行文顺序的评价(外显行为描述)

主教行为:

讨论

(其余内容略)

过程描述:(根据听课教师记录整理)

师:我们今天学习《难老泉》。读后请回答,本文写景的重点是什么?

生:难老泉。

师:作者是从何处地方落笔一直写到难老泉的?

生:从山西到太原到晋祠,最后再写到难老泉。

师:从景物与立足点的关系来看,本文和《雨中登泰山》一样属于移步换景,但这两篇文章的写法又有很大的不同,区别何在?

生:《雨中登泰山》写景是一个景点接着一个景点写,本文是由 远及近、由大到小地写景。

师:好,《雨中登泰山》的移步换景从一个景点写到另一个景点,可以用□→□→□→□(板书)来表示,我们姑且称之为线性结构吧,那么《难老泉》一文景与景应是什么关系呢?

生:好像是包含关系。

师:用圈形来表示,我们姑且称之为层围结构。

师:那么,如果我们写一篇《鼋头渚》,可不可以从江苏写到无锡再写到太湖再写到鼋头渚呢?

生:()不可以,这么写绕得太远了。

师:可《难老泉》为什么可以绕这么远写呢?

生:(讨论)

师:如果能解答这个问题,就找到了打开这篇文章的钥匙。我们暂时把这个问题搁置起来。我现在要提的问题是“难老”包含哪些含义?

生:难老就是不老吧……

师:那么,你看看像老师我这样的中青年能不能称“难老”呢?

生:()不能,因为您并不老呀。

师:你的意思是只有老才能说其难老,这样看来“难老”应包含两层意思——

生:一是老,二是难老。

师:再来问,在本文中“老”的具体含义是什么?“难老”的具体含义指什么?

生:我想“老”是指历史悠久,“难老”指虽然历史悠久但还很 年轻。

师:不错,“老”是指历史悠久,“难老”用文中的话说是——

生:青春常在。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本文是如何表现这两层含义的,从山西开始。

生:(齐读第一句话。)

师:当铺、钱号、窄轨道都是山西带有时代特征的意象。与徽商齐名的是晋商,山西人很会做生意;而窄轨道是军阀阎锡山发明的,他建造的铁轨比其他地方窄,对外封闭,用现在的说法是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

师:这里还要说的是用排列意象的方法很容易显示特征。突出的一个例子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排列的这些意象显示出一幅黯淡凄冷的画面。那么,当铺、钱号、窄轨道这些意象显示的特征是——

生:都是老而腐朽的东西。

师:再看煤炭、汾酒、老醋,这里如与上文相对,最好加上个字以谐和音节。“老陈醋”,这几个意象排列显示什么特征?

生:历史悠久,散发着热力和芳香。

师:这些都是老而难老的东西,还有什么是老而难老的呢?

生:革命感情依然炽热。

师:(板书)            难老

   山西   历史悠久,革命传统悠久    热力,芳香,炽热

师:我们一起来看,山西的省会太原是个古老的城市,文章里写了旧城的高墙深巷,几进的庭院;也对比着写了在新建设中,太原焕发了青春活力,一派繁荣的景象,欢乐的气氛。

(边指导学生圈点边板书) 太原  古老  繁荣、欢乐

师:到晋祠了,看“桐叶封弟”这个材料有什么作用?

生:(读后答)写晋祠的“老”。

师:那难老又表现在哪里呢?找出能表现难老的句子来。先读一绝“宋塑侍女”。

生:(读指定内容)

生:走近去,你仿佛会听得见她们说笑的声音,会感觉出她们呼吸的温馨。

师:从“说笑”、“温馨”能让我们感觉到这些宋塑侍女青春依然。

   (板书)   宋塑侍女    说笑、温馨

师:再看二绝“古柏齐年”,这两株柏树是西周初年栽种的,可谓古老,但至今古柏生机勃勃。齐读“剩下的一株,……披覆在圣母殿左侧。”

生:(齐读)

师:“横卧如此龙”,“披覆”分别说的是什么?

生:“横卧如此龙”指树的姿态有力,“披覆”指技叶繁茂。

师:对,这古柏自以其枝干的苍劲和枝叶的繁茂显示其青春活力。

(板书) 古柏齐年  枝干苍劲  枝叶繁茂

师:三绝是难老泉,难老泉有着千年或万年的历史了,但至今充满活力。文章是怎样写泉“难老”的?

生:(读“水的流量不小……满目江南日”)

师:用自己的话概括——

生:难老泉是永恒的造福万世的。(板书)

师:另一个景点“不系舟”同样如此,一起来看——

生:“冬夏常一色”。

师:以难老泉为源头的晋水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所以课文最后归结为四个字“永锡难老”

(板书)  永锡难老

师:读完这篇课文,大家再想想,本文是记难老泉的游记吗?

生:不是。好像是借难老泉来赞扬祖国难老。

生:应该是赞颂难老精神。

师:那么,文题又有何意义呢?

生:我想有两层含义:一是地名,一是精神。如果把“难老泉”这个题目换掉的话,可以是“难老精神赞”。

师:大家好眼力,看出作者实际是借题发挥。是借题极力赞颂江山不老,人民不老,民族的精神不老。所以,贯穿本文所有材料的一条红线是——?

生:难老精神。

师:这样看来作者从山西写起可以吗?

生:我认为是可以的,体现出作者的老谋深算。(众笑)

师:有意思,请具体说说是哪方面的“谋算”呢?

生:是组织材料方面的,作者借难老泉之名,把那么多的史料、传说、见闻都组织到文章里,又都能用来表现中心。

师:有道理,那么作者的这种“谋算”是否对你们作文有所启发呢?

生:对我来说,觉得最大的启发是写景时要经常想想写的是否与中心有关。

生:要用中心来统率材料。

师:好,暂且打住。再来看,如果写鼋头渚,要从江苏写到无锡写到太湖写到鼋头渚,那么我们所要表现的可以是什么呢?可以是无锡的旅游广告,充满——

生:温情和水。

师:写无锡时需要写些什么呢?可以写写纵横交错的水道,船只,木桥,船上的人家,只是不要忘了用什么来贯穿全文、组织材料?

生:温情和水。

作业(任选一)

①结合初中学习过的两篇写景文章,举例具体说明所选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②结合本单元某一文章,举例具体说明其所选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板书:

()        (发挥)            中心

                   赞难老精神

   

                 难老

山西    历史悠久,革命传统悠久  热力,芳香,炽热

太原    古老                    繁荣,欢乐

晋祠    桐叶封弟                引人入胜

 

  宋塑侍女  宋代作品          说笑,温馨

古柏齐年  周初栽植          枝干苍劲,枝叶繁茂

  难老泉    柳氏坐瓮          恒流,泻玉

永锡难老

教后反思:

一、自我反思

这节课在目标确立和达成方面有进展,主要收获是:1.明晰目标,关键是陈述学生的行为变化明确目标,有的放矢,本不是新课题,而现实却不容乐观:有时援弓而射,而“的”呢,渺然在水一方;有时流矢如蝗,却无法万箭穿“的”,徒然亡矢遗簇;有时打一枪换一个目标,东奔西突;至于引挽“雕弓如满月”而“射天狼”者,除了让学生观赏“神射手”的架势,天晓得射中了那颗星星。令人焦虑的是,凡此目标设定方面或不明晰、或不集中、或散致乱、或高而落空的现象并不少见。这里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目标陈述的技术问题,我们常用的什么“深刻理解……”(概念规则理解)、什么“掌握……方法”(技能形成)、什么“培养……的精神”(德育渗透),基本上是一笔糊涂账,不曾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明晰度”。传统的教学目标,站在“教师本位”的立场上,选用描述内部心理的词语来陈述,只说清了“教师做什么”,至于学生的能力是否因之切实发生变化,能否测量,则没有设定,因而这样的目标是含糊的,很可能要落空的。而现代的教学目标,应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点,应主要选用反映外部行为变化的词语来陈述,说清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活动后,其内在的能力或情感的变化,并尽量使这种变化可观察可测量。

查《难老泉》的旧教案,按传统方法有这样的目标陈述:

①使学生理解本文如何围绕中心来组织材料。

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写景状物散文“意蕴其中”的特点。

③提高学生写景的基本能力。

④培养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热爱。

分析:且不说目标③、④多半只是空话而已,就还较具体的目标①、②而言,现在看来,问题就不少。在此,“理解”、“掌握”都属于“内部心理状态”,怎样才算达到目标,怎样才算达到“理解”了、“掌握”了甚至“进一步掌握”了,我们都无法知道。

要按马杰(MagerR.F.)行为目标陈述法修改使之明晰化,实在不是容易的事,况且如目标③、④也不是一节课所能达到的近期目标,要立竿见影的测量更无可能。

基于这些考虑,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作了修改(见“目标”部分)

作为实践者,我们无法在熟稔了庖丁的技法后再解牛,只有在操刀中提高。在目标设定时,觉得可以用两个问题追问自己:是陈述学生学习后的变化吗?如何观察、测量这种变化呢?

这不一定科学,但至少可以使笼统、模糊向具体、明晰靠近。

2.达成目标,关键要集中、选准突破点

就集中性和达成的可能性而言,一教时内完成目标①已经不错,目标②可以删去;如果要保留,目标②用外显行为可以表述为:

A.能结合初中学习过的两篇同类文章,具体说明所选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B.能结合本单元其他文章,具体说明其所选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C.阅读所提供的新篇目,准确概括中心和材料的关系。

将这一目标转化为作业,通过课后的练习来达成。目标③可转化为作文题,并通过作文来评定写景能力问题;至于目标 ④属通过长期培养才能达到的高级目标,可以转化为某个具体活动,只要求学生完成而不必精确规定通过活动培养什么。比如:参观家乡的一处古建筑,写一篇周记,主要写出其历史渊源和现实价值。

这节课切入点设计比较好,分析难老的两层意思,底下都扣紧这两方面,思路清,易理解。从课堂反应和作业反馈来看,目标达成度比较高。

二、同行评价

l        扣住一点,巧妙设计,使学生真正理解了文章谋篇布局的妙处。

l        娓娓谈来,看似平易,实则精心设计。“难老”两层文意的分析,“借题发挥 ”的归结,“鼋头渚”写法的比较,尤其精到。

l        选点准确,目标集中,落实到位。

 

三、课题研究

相对移植研究与教历研究来说,课题研究要正规得多。这里的“课题研究”,是就研究的组织形式而言,并不一定是通过某级科研机构立项的研究项目才是课题研究。概要说来,课题研究是指经过论证和规划(论证研究的意义、确立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进程、规划研究所需材料和研究方法等)、实施规划并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研究。本节主要介绍几种课题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所谓观察法,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研究对象进行考察,从而获得经验事实的一种方法。在课题研究中,观察法是一种很常用的方法。观察法的基本特点是不控制观察对象发生、存在和变化的条件,不人为地改变观察对象,而是在观察对象处于自然状态的情况下进行观察。观察可以由研究者直接凭借自己的感官如眼、耳等进行,但有时需要借助于各种仪器设备才能进行或才能更好地进行。

做好对观察结果的记录,是有效观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在教学的观察研究中,主要的记录方法有叙述性描述法、频数表记录法、等级量表记录法、仪器设备记录法等。

1.叙述性描述记录法

这是用文字陈述的方式全面地记录有关事实的方法,在记录时不作评价。例如,观察一节课,一边听课,一边记录课的整个过程,包括教师的各种行为、学生的各种行为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等。描述记录以当场记录为主,往往要辅以事后补充记录,因为当场记录尤其是靠文字记录很难把全部情况记录下来。

2.频数表记录法

在观察之前,观察者制一张所要观察的、预期要出现的行为及细目表;观察的过程中,在一定的时间内某种行为出现一次,就在相应的栏目中作一个记号,如划上“√”。例如,关于教师的行为,可以列出表格(2),观察过程中的某一段时间,当教师出现向学生提问的行为时,就在“向学生提问”横栏和相应时间段的竖栏的交叉处划上“√”。

2    课堂教师行为频数记录表 (单位时间:8分钟)    

行为项目

1单位时间

2单位时间

3单位时间

4单位时间

5单位时间

总频数

主动行为

讲授

√√

 

 

4

演示

 

 

 

 

 

 

向学生提问

 

 

3

给予指导

 

 

 

2

反应行为

同意学生的看法

 

 

 

 

1

夸奖或鼓励学生

 

 

 

2

批评学生

 

 

 

 

 

 

回答学生的问题

 

 

 

2

 

3.等级量表记录法

即观察者对观察对象,如教师或学生的某些行为的优劣按某种等级作出评估的一种记录方法。观察者可以预先编制一张关于教师或学生的某些行为的等级表格,观察过程中在相应的等级上划圈,也可以在观察结束时作出评估。当观察研究需要较多的推论的变量,如教师积极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等时,这种方法很适用。例如,关于教师对班级的态度这一项目,可以分为非常好、比较好、不好不坏、不大好、很不好五个等级,并分别规定为54321分,若干有关的项目可以构成一张等级量表。在观察时,如果观察者觉得教师对班级的态度非常好,就在这个项目上打5分。

4.音像记录法

借助于仪器设备,以音像形式记录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堂气氛等现象,事后对此进行各种分析。

(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人为地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在控制条件的情况下观察研究对象的变化和结果,并将其与在其他情况下的变化和结果进行比较,从而确定研究对象变化过程中的因果关系,得出研究结论的一种方法。教学的实验研究过程包括实验的设计、实验的准备、实验的进行和实验结果的处理四个基本步骤。对每一个实验者来说,必须做好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才能取得预期的实验效果。

1.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即实验研究者在正式进行实验之前制定具体详细的初级计划的过程,以及作为这种过程之结果的关于实验的计划、构架和策略。其主要工作包括:明确研究的问题,形成研究假设;确定实验自变量及其构造方法、呈现方式;确定因变量的指标及其观察与测量方法;考虑控制无关变量的具体措施;确定取样的大小、范围和取样方法、配组方法;拟定实验中的指导语;安排实验的具体程序;设计记录实验结果的表格,规定观测仪器的型号;选择的统计方法,设想实验结果的推论范围等。

2.实验前的准备

完成实验设计之后,要根据通过实验设计所作出的计划进行实验前的准备。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选定和培训实验人员,成立实验工作的领导机构;拟定测验题目,编制实验材料;准备好教具、仪器设备;确定实验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做好与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联络工作等。

3.实验的进行

即实施设计好的实验,以获取资料。主要包括:选择被试并进行分组;对被试进行实验处理,即研究者按照自己的计划改变自变量以影响被试;控制无关变量;进行实验记录;做好各阶段的测验,收集资料等。

4.实验结果的处理

即对实验中获得的数据和其他资料进行处理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实验中获得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初步的实验结果。

二是解释通过统计分析所得的实验结果,即对其所表明的意义和效果作出判断。对实验结果的意义和效果的判断须阐明如下几点: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自变量与因变量是否显著相关,自变量对因变量作用的性质;实验结果是证实了假设还是补充、修正、否定了假设,或是提供了假设以外的新事实。

三是对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进行检验,包括:统计检验,如测验的效度与信度检验、实验参数检验;重复实验检验;教学实践检验等。

 

(三)调查法

调查法也是用以获取资料的常用方法。

1.调查对象的选择

调查对象的选择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调查的对象应该全面, 以便能从多个角度搜集资料。例如,关于某中学课程改革效果的调查,调查对象应该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以及有关社会人士等类型。第二,所选择的调查对象应该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能够有效地代表调查对象总体。课程改革效果调查中的学生这一类型的调查对象,不能仅仅是优秀学生,而应该各种情况、各种水平的学生都有,因而这些学生能够代表学生的总体情况。第三,调查对象的数量要合理,数量太小就不能很好地代表总体,数量太大又没有必要,会造成时间、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浪费。那么,所选调查对象的数量以多大为宜呢?这应根据调查课题的性质和目的、统计分析所要求的精确度和允许误差的大小、总体的同质性、研究者所具备的各种主客观条件等情况而定。在多数情况下,所选调查对象的数量(样本)不能小于调查对象总体的10%。第四,应该尽量选择容易沟通关系、便于合作和可信任度较高的调查对象。

2.调查才法的选择

调查研究,总是借助于一定的方法进行的。显然,调查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整个调查的效果。那么,怎样选择调查方法呢?这就要了解有哪些常用的调查方法,了解每一种方法的优点、缺点、适用范围。

调查研究中常用的调查方法有访谈法、问卷法和调查表法等。下面我们分别介绍这几种方法的优点、缺点以及适用范围。

1)访谈法

访谈法是一种口头调查方法,即研究者通过访问调查对象,与调查对象进行交谈,搜集研究者所需要的资料。访谈法包括个别访谈和团体访谈(如开调查会)。访谈法简单、方便,可以提供一种向深层探索从而获得深入资料的机会,有助于避免在用问卷法、调查表法等方法时容易出现的答卷人或填表人回答问题的疏忽大意和遗漏现象,而且常常可以获得在调查之前所预料不到的宝贵资料,对于文化程度太低或者因其他原因而不能顺利地进行读和写的调查对象,访谈法几乎是唯一的方法。

访谈法的主要缺点在于:在一定时间内调查对象的数量很有限,如果要调查足够数量的对象,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调查对象的回答易受调查者的身份、资历、态度、口气等的影响;有时,调查对象甚至存在“警戒心理”而不愿意作出真实的或完全的回答。访谈法一般适用于调查对象较少的情况。

2)问卷法

问卷法是一种书面调查方法:调查者就调查内容项目编制成题目或表格,当面分发、有组织地转发或邮寄给调查对象,请求调查对象答卷,然后收回整理。

附:问卷题目的设计

1. 确定问卷要包含哪些问题。在确定一份问卷所要包含的问题时,必须考虑以下几点:第一,问卷的问题应能覆盖调查内容的各个主要方面;第二,问题的数量要适度,既能覆盖调查内容的各个主要方面,又不至于太多而导致答卷人的厌烦情绪,一般以30分钟左右能答完为宜;第三,除了少数几个要求提供背景或统计信息的问题以外,其余问题都应与研究的问题、假设直接相关,无直接相关的、可问可不问的或重复的都应该删去;第四,单个问题中包含的内容应尽量单一,一个问题一般只能包含一项内容,不能包含两项或两项以上的内容,否则就很难回答;第五,所有的问题都应该是答卷人能够提供信息的问题,应在答卷人所经历或了解的范围之内;第六,应防止导向性的问题,即隐含着假设或期望的结果因而常常会导致具有偏向性的回答的问题,例如不能这样问:“你赞同在学校放松纪律,甚至认为纪律不利于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吗?”第七,一般应避免那些可能会给答卷人带来职业或社会压力的问题,如意味着不能胜任职业、违背道德规范或违法的问题,在十分特殊的情况下必须问这类问题时,应采取特殊的办法。

2. 确定问卷题目的格式。在把问卷中的各个问题化为一个一个的题目时,要做的事情之一是确定问卷题目的格式。问卷题目的格式包括两种基本类型:封闭式和开放式。

封闭式也称结构型,是把题目的答案事先加以限制,只允许答卷人在所限制的范围内进行选择。主要包括是否式、选择式、划记式和排序式等具体型式。

问卷题目格式举例

1. 我总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

   A.         B.

                                   (回答:           )

2. 您认为目前小学生的学业负担

   A. 很重          B. 稍偏重         C. 合运       D. 稍偏轻

   E. 很轻                                (选择:           )

3. 请将导致初中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下列各项原因的项目号,按影响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①选拔性考试  ②教材难度过高 ③来自家长的压力  ④学生的自我要求太高  ⑤同学间的竞争 ⑥学校和教师过分重视分数 ⑦    (自填)

排序:                      

开放式也称非结构型,这种题目只提出问题,不限制答案范围,即不列出可能答案,而是完全由答卷人自由作答。开放式主要有填空式和问答式两种具体型式。

3. 文字表述。确定好了问卷题目的格式,还要将题目以合适的方式用文字表述出来。文字表述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句子要通顺、流畅;第二,表达的意思要明确,不能含糊不清,且应避免歧义;第三,语言要通俗易懂,适合于答卷人的知识水平,避免使用生僻的字词,并在一般情况下避免使用行话和过于专业化的术语;第四,尽量方便答卷人作答,例如填空式的题目要求答卷人填写的文字应尽可能地简短。

3)调查表法

调查表法也是一种书面调查的方法:调查者就需要了解的有关情况编制成表格,当面分发、有组织地转发或邮寄给调查对象,请求调查对象填写,然后收回整理。调查表法与问卷法的相同之处在于都采取书面的形式,而且发出与收回的方式也相同。两者的区别在于:调查表法一般限于事实或数字材料的搜集,而问卷法适用范围较广泛。

调查表法的优点有:对于调查者来说,调查用具(表格)编制简短,一张表格可以搜集大量的信息,省时、省力、省钱;对于调查对象来说,填表十分方便,花时间少;可同时向大量的调查对象搜集资料;调查资料容易整理。它的最大局限在于适用范围小,主要适用于了解单位和个人的基本情况。

 

(四)文献分析法

查找和阅读教学文献,是为了在教学研究中对那些查找和阅读过了的文献进行可用性判断,然后经过一系列的思维加工,以各种方式加以利用。

1.文献可用性的评判

要利用教学文献,就首先要对文献的可用性加以评判。文献可用性的评判主要包括文献真伪的鉴别、文献质量高低的评价两个基本环节。

文献真伪的鉴别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鉴别文献本身是真作还是伪作,包括鉴别书名(或文章题目)、作者名、版本以及书中的部分()是真还是伪。第二个方面是鉴别文献中所记载的内容、事实、数据是否属实,这在鉴别作为实证研究之结果的文献、档案性文献等尤为重要。当然,对各类文献都要同时做好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通过文献真伪的鉴别,我们就能剔除掉虚假的文献或文献中虚假的部分,取得真实的文献资料。

各种原始文献的质量水平是互不相同的,其可利用性程度因此而存在差异。因此,在通过真伪的鉴别而获得“真实”的文献之后,要进一步评价文献质量水平的高低。这包括评价文献中论点的正确性程度,论据的典型性、充分性、适当性,论证的深度、全面性、逻辑性,价值的持久性尤其是在当前是否仍有价值等方面。我们应通过全面、深入的评价来选择较高质量的文献。

从文献的查找、阅读到利用文献必然经历一个由多到少、由广到窄、由杂到精的过程。

2.文献利用中的思维加工

通过前面各个环节的工作,我们就获得了将在教学研究中加以利用的各种文献资料。然而,利用文献资料,也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对文献资料的利用不能照抄照搬,而要经过研究者自己的思维加工,否则就不是研究,而只是资料堆积。

研究者对文献资料的思维加工是一个复杂而艰苦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等环节,而且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思维加工的质量对文献研究成果的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对同样的文献资料进行不同的加工,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研究成果。而思维加工的质量受研究者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思维加工的策略、研究经验和加工时付出的劳动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3.文献利用的形式

教学文献利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常见的有直接引用、转述、评论和整合四种。

直接引用是研究者把文献中原来的句子或段落直接引用到自己的研究成果中来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中,研究者引用在自己研究成果中的句子或段落的文字、标点符号都应该与原文献中的完全一样,标上引号,详细注明出处。

转述即研究者在自己的研究成果中用自己的话叙述原作者的要义。在这种形式中,一般不加引号,并且文字和标点符号应该根据当前的具体情况重新安排,但与直接引用一样,应该注明出处。

评论即研究者在自己的研究成果中用评论的形式利用、表述文献中的有关内容、观点。其要求与转述基本上一样。

整合是研究者将一个文献中全部有关内容、观点甚至多个文献中的有关内容、观点综合、概括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观点的一种利用形式。在这种形式中,文句、标点符号、段落等显然都完全由研究者自己安排。当整合所涉及的文献数量较少时,最好注明出处;当整合所涉及的文献数量较多,可注明少数几种代表性较大的文献的出处,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不注明出处,但应该在末尾注明参考文献。整合一般以直接引用、转述和评论为基础。

通过整合而得出的观点对于有关文献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结论的性质。在介绍性、综合性的研究中,通过高层次整合所得的结论大多就是本研究的结论。但是在需要提出研究者自己的观点、阐发新理论的研究中,通过整合而得出的结论还不是研究的最后结论,而只是为研究者论述自己的观点、理论提供了背景、论据、素材或批判的对象。

 

注释:

1.这里介绍了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中学刘骏老师根据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Lozanov,G.)“暗示教学法”的理论所作的一些实践尝试,原文发表于《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986年第1期。现己作删节和改编。

2.崔允漷:《需要一种新的观念:教师即研究者》,《中国教育报》19941231

主要参考文献:

1.瞿葆奎主编,叶澜、施良方选编:《教育学文集·教育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叶澜:《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

3.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李秉德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5.维尔斯曼著,袁振国主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摘自《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施良方、崔允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