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志跃院长在“太湖之春”报告会上的报告
(根据录音整理)
二00四年四月
【前言】为了让科学走进生活,呼唤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让学生寻找真理,追求学生自主的探索活动;让活动充满活力,打破课堂的平静和平衡。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南京师范大学研究中心、江苏省教育学会小学自然教学专业委员会和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于2004年4月15日——4月17日在无锡联合举办了“太湖之春”——小学科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教学成果观摩暨学术报告会。会议期间,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核心组成员、国标本苏教版《科学》教材编写组成员、上海浦东新区教育学院顾志跃院长作了《新课程与科学教学评价新进展》的报告。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反响,现应广大与会代表的要求,整理于后。
实施新课程后要正确认识教育评价。教师要清楚认识这句话,即评价不等于考试,评价不等于检查,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评价顾名思义,它是一种评判价值。评判价值要依据三句话:第一句话是要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第二句话是要系统地搜集信息,第三句话是在对标准与信息比较的基础上做出价值判断。作为老师将涉及三大技术领域。
一是指标体系的建立。标准是价值分析与建立指标。
二是信息。信息应包括定性信息和定量信息。即通过测量得到的数量化信息以及通过搜集数据或课堂实录等定性的信息。
三是判断。大家认为判断是加权求和,实际还有描述与建模。
由此可见,建立正确的价值标准是搞好一次评价的前提。
一、首先要建立正确的价值标准
搞好新课程的评价,首先要正确把握新课程的价值观。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播的倾向。过去自然课是以学生身边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知识作为主要的教育目标和内容,现在的新课程中体现了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即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到了和知识、技能同样重要的地位,这就体现了课程功能发生了转变,结构中强调了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具有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环境意识等。现在的课程任务比以前的要全面,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方面,不能简单的就知识技能讲知识技能。我参加了科学教材的编写后发现,我们现在的科学教材不是以知识为主线,而是以活动为主线。针对这样的教材,作为科学老师关注学生的要宽,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和技能方面。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在体验中积累过程与方法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减少门类,加强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课程,包括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技术教育等内容,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综合。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加强内容与实践的联系,改变“繁、难、偏、旧”,关注学生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新课程中所选内容要符合学生的经验背景,同时还要符合当前的时代要求。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接受学习的标准就是三句话,即上课记,回家背,考试默。主动学习的标准是上课时让学生主动参加到活动中去。为此教师的角色也变化了,在接受学习中教师准备的是各类讲义或实验材料;在主动学习中教师要准备的是各类活动和情景。在课堂上倡导的是做中学,玩中学和想中学。这种亲历过程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要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包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性,重视学生和教师的成长记录。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重新划分国家、地方、学校在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中的职责,调整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在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上增加一定的弹性,让地方和学校拥有相应的选择余地。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二、要正确认识评价
首先我们要清楚地辨析评价概念,评价就是评判价值。
评价概念的辨析:
评估——估量式评价,用于宏观、抽象的对象。例如:某校的教育质量只能用评估,因为它是抽象的,它没法精确。
评定——判断式评价,用于有工具可测量的对象。例如: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就可以用评定,因为孩子们的身体素质都有数据可比较测量。
评比——比较式评价,用于一组对象之间的相互比较。在这里要引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就是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评比是一种相对评价,它预先没有标准,评比的标准要在评比过程中由评比对象的水平决定。例如:举行一次小学生航模比赛,模型要做到何种程度拿第一,不知道,这要看选手们的水平。这是一种相对标准的评价。而评定就是一种绝对标准的评价。
测量——评价中搜集数量化信息的手段或工具。测量和评价是两个概念,测量是评价中搜集数量化信息的手段或工具。
三、教育评价的发展历史
我们每一位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都在进行评价,可自己的评价究竟到了什么程度,我们自己也不清楚。为此,我给大家讲讲评价的发展历史,是给大家的一面镜子,可以用来进行比较,以了解自己的评价做得怎样。
30年代 60年代 90年代
一 二 三 四
测量 目标到达度评价 专业化 共同建构式
目标+测量 CIPP——全程式
泰勒模式 形成性评价 三元评价
结果评价——回顾式 前瞻式
证明 证明 证明、改进 专业服务
|
二元评价 三元评价
评价者(当事人)
评价者——评价对象 评价专家——评价对象
受非评价关系影响 保持客观公正性
|
四、教育评价的方法
教育评价的方法是由教育者自身多元属性决定的。
首先教育是一种科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定量分析,即指标+信息+加权求和,除此以外,现在定量分析中还出现了多元分析、计算机介入、质量监控。除了用定量分析外还应用定性分析,这是教育的艺术性所决定的。
再次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评价的基本思路是观察理解,美术、摄影、舞蹈这些只能通过专家给它写个评论。观察理解的基本公式是:概括性问题+参与性观察+移情性理解。现在还出现了一些教育鉴赏、教育评论、司法模式等质性的评价方案。
作为科学老师除了要关注定量方法外,更多的是要关注定性分析方法(后面再作分析)。
五、评价对象与模式的关系
教育事物发展阶段理论
初级的规范化发展阶段、 中级的个性化发展阶段 、 高级的核心化发展阶段。各个阶段所用的评价模式是不同的,初级的规范化用达标度评价、中级的个性化用个案评价、高级的核心化用功能评价
初级 中级 高级
规范化 个性化 核心化
达标度评价 个案评价 功能评价
例: 教师发展的阶段
初级 中级 高级
规范化 个性化 核心化
新教师 合格教师 特长教师 学科带头人
胜任教学 创作教学 发展教学
(一级) (高级) (特级)
学会操作 学会创作 学会研究
要提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两个“创作”——创作教案和创作教学:一是从教材到教案的创作(创作教案);二是从教案到实际教学过程的创造(创作教学)。因为好的课堂教学应该具有生成性,是师生共同参与,教与学和谐共振的过程,而不是完全预设的教案执行的过程。因此,对教师的要求应该明确为:
一级教师:会备课,会上课。
高级教师:会创作教案和创作教学。
特级教师:能研究教学和发展教学。
名师与模范教师的最大区别是:模范教师没有缺点也没有特点;名师可能有缺点却很有特点。名师在教学中的特点可以表现在教学风格、讲课艺术、情绪调动、师生关系、板书、现代教学技术运用等方面。
因此,名师的评价应该以个案评价为主,主要看其教学、风格、特长的成熟性以及产生的实际教学效果。评价方案应包括师德修养,工作实绩,教学能力、教育研究以及教学特色。
六、教育评价发展趋势
(一)教育评价发展趋势之一,正在从行政性评价一统天下的局面向政府评价、社会评价、自我评价三者并存的局面转型。
我国的评价研究是从1980年开始的,从1980年到2000年这20多年中主要实施的是行政性评价,但是从2000年开始已经出现了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我认为在以后的20年将是政府评价、社会评价、自我评价三者并存的局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并存呢?因为在教育评价中,政府评价又称行政评价,是以政府部门或行政领导为评价主体,具有较强的价值导向、检查和管理作用。但评价除了检查和管理作用外,还应有督促和完善作用。因此便出现了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社会评价是指由社会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公众舆论为评价主体,主要起督促和完善作用。除了社会评价以外,还需要自我评价,其评价主体是自我,也是起督促和完善作用。如果从辨证法的角度看,事物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是自律,在这里,政府评价是他律,是外因,而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才是内因、是自律,起决定作用。因此就出现了三者并存的现象。
在这转型期中出现了一种新的评价模式,那就是发展性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是通过评价专家的专业引领,激发评价对象从自定目标——自我实施——自我诊断——自我调整这个方向发展,如此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发展型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
(二)教育评价发展的趋势之二是评价的多元化。
具体表现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如今的评价主体已不仅包括一种主体,它是由多种主体组合,包括学生、教师、家长等多主体参与。
评价内容的全面化——各方面素质的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能力、行为习惯)。
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不仅出现了定量方法,还出现了许多定性方法。
评价时机的全程化——即从目标、条件、过程、到结果都可以进行全过程的评价。
了解了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后,让我们来看看当前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教师角色的变化,要求教师掌握更多的评价技术,提高评价对教育的渗透性,注重表现性评价的开发和应用。
过去教师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关注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测验与考试。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是学习的引领者——关注学习过程,随时需要诊断矫正——过程性评价。
要求教师将教育评价作为一项日常工作,伴随在教学之中。
教育评价发展实施新课程后几种常用的学校评价模式:
1、最常用的是观察评价——过程性评价之中常用的方法,格式化记录。这里的观察不是随便的看,而是边看边进行格式化记录。这种观察就是一种评价。
要看这堂课是否实施素质教育,我认为着重看两方面,一是看这堂课的有效学习程度,二是看这堂课的主动学习程度。为此就可以使用下列两张表(这种表便于教师观察评价):
例:课堂表现观察评价记录用表(有效性)
学校 班级 月 日 执教者 课题
1(分钟)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 |
40 |
Σ |
|
|
|
|
|
|
|
|
|
|
|
|
Σ>98%☆;Σ≈90%◇;Σ≈80%△;Σ≈70%?;Σ<60%×
要观察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听课教师的位置要改变,要坐在教室前面的角落里,面对学生斜对老师来听。利用上表就可以观察学生的注意力,每过一分钟抬一次头,假如第一分钟注意力都很集中就用☆表示;假如第二分钟有两到三人注意力不集中就用◇表示;假如有五人注意力不集中就用△表示;假如有十人注意力不集中就用?表示;假如20人注意力不集中就用×表示……40分钟下来就40个记号,课上完后,数一下有几个☆,几个◇,几个△,几个?,几个×,几个☆乘0.98加上几个◇乘0.9……最后除以40就是这堂课的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程度。
例:课堂表现(主动性)观察评价记录用表 (这张表的使用方法是划横线,如果1——2分钟在导入新课,就把横线划到1——2,3——4分钟在讲授新课就在3——4划线……)。
学校 班级 月 日 执教者 课题
|
1(分钟)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 |
40 |
Σ |
导入新课 |
|
|
|
|
|
|
|
|
|
|
|
|
讲授新课 |
|
|
|
|
|
|
|
|
|
|
|
|
板 演 |
|
|
|
|
|
|
|
|
|
|
|
|
问 答 |
|
|
|
|
|
|
|
|
|
|
|
|
讨 论 |
|
|
|
|
|
|
|
|
|
|
|
|
自 学 |
|
|
|
|
|
|
|
|
|
|
|
|
练 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堂课下来只要看看学生参与进去的主动学习的栏目所占的时间就能看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观察评价的常用方法就是用格式化记录。
2、档案袋评价——质的评价,标准格式+全程记录。如班级教学日志、学生学习日记。
档案袋评价我认为必须有两个方面:一是标准格式,二是全过程记录。我们平时有些学校把一些优秀作业成绩单放入一个袋子就认为是档案袋。我认为这里没能搞清楚什么是档案袋,还主要是因为缺少质的规定性。质的规定性,就是要有标准格式和全过程记录。没有标准格式和全程记录何为档案袋评价。在50年代学前苏联用的班级教学日志,我认为非常好。前不久我去俄罗斯,发现他们还在用,而且还多了一分学生学习日记。学生学习日记跟我们平时的日记不同。我也把他们的改进设计成下表模式。我认为老师们可以学习。
班级教学日志
学年 第 学期 月 日 星期
节次 |
考勤 |
轶事记录 |
备注 |
一 |
|
|
|
二 |
|
|
|
三 |
|
|
|
四 |
|
|
|
五 |
|
|
|
六 |
|
|
|
七 |
|
|
|
八 |
|
|
|
学生学习日记
学年 第 学期 月 日 星期
节次 |
主要表现 |
备 注 |
自我评价 |
一 |
|
|
|
二 |
|
|
|
三 |
|
|
|
四 |
|
|
|
五 |
|
|
|
六 |
|
|
|
七 |
|
|
|
八 |
|
|
|
3、代表作评价——间接评价用代表性作品的水平反映潜在特质(能力、智力)。
间接评价是指对一些无法直接测量的学生特性,如能力、情感等,采用投射的办法,精心设计一些行为或者作业,让学生当堂完成,从中观察学生的表现,从学生表现的对、错、好、坏、快、慢等,间接推测它们的能力,情感等水平。这种评价方式称为代表作评价。
4、测验与考试——组合式替代综合式,加强分析性。
用组合式考试替代综合式考试。常用的考试方式有速度测验+难度测验;阅读理解+语法+口试+听力;语法+修辞+阅读+写作。
学科评价中离不开测验。一个好的测验首先要设计测验蓝图,测验蓝图是一张双向细目表。这张测验蓝图有两个纬度,一是能力纬度,二是内容纬度。
|
识记 |
理解 |
应用 |
分析 |
综合 |
Σ |
一 |
一/1 2 |
二/6 |
三/1 |
|
|
11 |
二 |
一/3 |
一/6 |
三/2 3 |
|
|
14 |
三 |
二/1 |
一/7 8 |
三/4 |
|
|
11 |
四 |
一/4 5 |
二/7 8 |
|
四/1 |
|
18 |
五 |
二/2 3 |
一/9 10 |
三/5 |
|
五/1 |
28 |
六 |
二/4 5 |
一/9 10 |
|
四/2 |
|
18 |
Σ |
20 |
20 |
25 |
20 |
15 |
100 |
这张测验蓝图中,红色的一、二、三、四、五、六指的是六个单元。黑色的一、二、三四、五是指五种题型,1、2、3、4……指的是每个大题中的小题。例:一/1 2指的是第一题填空题的1、2两题,出的是第一单元的识记题。
编好测验蓝图后,接着就是选题目。科学课怎样出题,在科学课中要关注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新的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除了要关注探究的过程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单项技能。从三年级到四年级开始关注更多的是单项技能随着年级升高逐渐关注综合的探究过程。在科学课中并不是每堂课都有完整的探究过程,也并不能进行全面的评价。在科学课中出现较多的是单项过程技能。
(1)对单项过程技能的评价方法
观察——描述几种蔬菜的特点。
分类——给收集的树叶分类。
交流——描述袋子里的物体,不讲名称,能让他人正确辨别。
测量——量一个球的周长。
预测——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推断——摇动听声音能辨别盒子里是什么礼物。
(2)对综合探究能力的评价方法:
A、过程评价: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践制作——收集整理信息——思考讨论——表达交流。
B、代表作评价——间接评价用代表性作品的水平反映潜在特质(能力、智力)。
间接评价是指对一些无法直接测量的学生特性,如能力、情感等,采用投射的办法,精心设计一些认行为或作业,让学生当堂完成,从中观察学生的表现,从学生表现的对、错、好、坏、快、慢等,间接推测它们的能力,情感等水平。这种评价方式称为代表作评价。
(3)对态度的评价方法(一):良好表现检核表(指标)
A、课余时间常讨论科学问题。
B、对科学充满兴趣。
C、喜欢提问。
D、自愿参加校外科技活动。
E、喜欢参观博物馆、科技馆、植物园等科技场所。
F、愿意为科技实验室做事。
G、常看科技类电视节目。
H、喜欢看科普读物。
(4)对态度的评价方法(二):主观态度检核表(指标)
A、是否希望有多的科学学习时间?
B、感觉科学课有趣吗?
C、在科学学习方面是否感到成功?
D、科学课使你感到好奇吗?
E、你喜欢问有关科学的问题吗?
F、你喜欢收集科学资料吗?
G、你学到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用吗?
H、你认为成为一名科学家会很开心吗?
5、对表现性评价的方法:
设计视觉作品(海报、科技小品)、磁带反应(听一段科幻故事看反应)、角色扮演、情景讨论、辩论、竞赛等。
6、单元学习评价单:
这是科学教材的新的地方。单元学习评价单是通过这张评价单既考核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情况,又是对本单元内容的梳理,让学生对本单元内容进行归纳建构。
对单元学习内容的归纳结构可以用以下方法:通过对本单元学习,你是否能整理出学到了哪些知识,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用一张概念图画出你的结果。
七、对科学教育课堂教学的评价
(一)衡量好课的标准
1、学生主动学习的程度。
2、学生有效学习的程度。
我们要对一堂课进行评价,就应从以上两方面进行评价,具体操作时可以用上面课堂表现观察评价记录用表(评价有效性)和课堂表现观察评价记录用表(评价主动性)。
(二)课堂教学评价法方案
教师课堂教学水平评价——表现+能力(既评课,又评人)。
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表现(只评课,不评人)。
如果只需要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就看这些表现:目标的适切性、内容的充分性、过程的合理性、结果的有效性。
如果需要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就应看上面的表现加能力的四方面:教材处理能力、驾驭课堂教学能力、现代教学技术能力、教学基本能力(板书、表达等)。
整理:江苏省常州市小河中心小学 潘平华
录音、统稿: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蔡正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