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红枫似火,洋中校园花团锦簇,彩旗飘扬。在这个举校同庆的日子里,洋泾中学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历届校友三千余人,他们再聚校园,畅叙同窗之情,共贺母校八十华诞。
一大早,团委学生会的志愿者“小白菜”们便已经来到校门口,迎接校友。他们耐心热情地为校友指路,分发材料。微笑绽放在他们稚嫩的脸庞,令校友们感觉到母校的亲切和学弟学妹们对学长们的尊敬。小白菜们忙得不亦乐乎,引得刚毕业不久的校友们纷纷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不久便已满头大汗,一位09届的志愿者说“为母校再出一份力是我们的光荣,平时可能没有机会,今天正好给了我们这个机会,我们以前也是团委学生会的,能再为母校做事就是对母校最大的感激”。
志愿者同学来得早,校友们来得更早。有位老先生坐着早班车从家里赶到学校,他说洋中八十校庆,与几位多年未曾谋面的同学约好今天同回母校,心情格外激动,所以天一亮就出发了。有一位59届的陈福妹校友,洋中毕业后考入哈工大,现定居北京,这次她是专门为洋中校庆赶到上海,再次见到母校,她感慨万千,当场赋诗一首为母校庆生“真诚之约,相逢相中;魅力洋中,美景如画;洋中的风,师生的情;洋中相伴,深情难忘;人生几度求,洋中求学梦”。
九点不到,校园内便已经聚集了好多校友,中央大道人头攒动,他们中有的已是含饴弄孙、乐享天伦的前辈;有的正是打拼事业、演绎辉煌的中流砥柱;有的还是携儿带女、家业刚成的人父人母;还有的是胸怀抱负、崭露头角的翩翩青年。他们或前往报告厅观看校史专题片,或停留某处合影留念,或前往校史馆参观,或问候当年的恩师。他们有的三五成群,有的则集合了差不多整个班级的同学。在各自教室,在图书馆,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母校的求学生涯、老师的举手投足、同学的音容笑貌、校园的廊阶花木……这一切无不成为校友们聚首的谈资和美好回忆;昔日的同窗,旧日的师长,记忆中的母校,无不成为他们心中珍藏多年的情感。是啊,校友们无论他身处何地,人在何方,不管千差与万别,但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母校--洋泾中学。
一阵孩童的哭声从喧嚣声中脱颖而出,原来这是一位90届校友怀里抱着的他三岁的儿子,今天他牵着当年他的同班同学,如今已是他的妻子的手,重回母校,因为他们的另一位同学想抱下孩子,小孩子怕生就哭了,年轻的妈妈赶紧哄着儿子,一家三口其乐融融,这种感情的叠加或许更能让他们在母校找到当年共同的美好记忆。他们可爱的孩子不一会儿停止了哭声,又好奇地看着四周的房子,打量着过往的人群。路上正好遇到当年他们的历史老师张东升,年轻夫妇俩赶紧拉着共致问候,合影留念,快门记录下灿烂的笑容,依旧如当年。
七号楼底楼大厅那块大幅校庆幕布是校友们很喜欢停留的地方,在前面排成一排,留下或许是他们人生中非常有纪念意义的一张照片。有一位校友搬来了全套专业摄影器材,调好自动档,迅速加入到他那些如今已是两鬓斑白的同学当中,清脆的一声“喀嚓”,美妙地记录下岁月的友情。
教学楼里的校友们按照届别被分别安排在不同的教室会面,这里异常热闹,曾经的低矮平房,如今已是幢五层高楼。坐在课桌前,站在讲台上,校友们足足体验了一把当年学生的滋味。新近几年毕业的同学找到当时的教室,门窗已换成铝合金钢材的,墙壁也已粉饰一新,每间教室安装了新的多媒体电脑展台和实物投影,舒适美观和现代化的教学环境让他们羡慕不已,他们现在已经开始期盼他们的孩子能够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生活学习。
新近落成的校史馆,静静地座落于校园的西侧,青瓦灰墙,更显出它历史的沧桑。这是洋泾中学校园内保存至今最古老的一幢建筑,建成于1947年。但如今它承载了人们的期待,重新焕发了活力,成为洋中八十年历史最生动的展示窗口,今天它聚集了最多的目光,成为了校友们眼中的焦点,他们纷纷用手中的相机记录校史馆,排队在自己的纪念册上敲上校庆纪念章,他们召集同班同学,在汪道涵题写的校名牌匾下合影,校史馆成为当天最热门拍照景观。
进入校史馆,一幅幅各个年代的毕业生集体照跃然于墙上,校友们仔细地在上面寻找着当年的自己,有几届的毕业照挂得比较高,校友们拿来了凳子站在上面,为的就是在黑白泛黄的相片中找寻他们的记忆。一位校友说,这些集体照当年没有条件分发到每位同学手中,今天在这里看到,心里的滋味不知道怎么形容,如果有可能,希望能够翻拍回家,补回当年的一种遗憾。看着当年青涩的自己,校友不时发出阵阵笑声,想当年自己也年轻,想当年自己也曾意气风发。
沿着曲径一路向前,一件件珍贵的实物展品,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一幅幅生动的展版,校友们看得聚精会神,有当年他们佩戴的校徽,当年的学生登记册,当年图书馆珍藏的线装书,当年体育课上计时的秒表……看到自己熟悉的物品,他们还亲自用手体验下。
二楼有一口30年代上下课时打铃用的铜钟,校友们拉动摇绳,清脆悠扬的钟声传遍校园,循着钟声,他们仿佛回到了当年的课堂。
校史馆的西园里有一景,取名百年枫杨,斑驳的老树迎送了一届又一届学业有成的洋中学子踏上新的征程,如今它依然伫立在青葱的西园,而射在树上的阳光和缠绕在树上的绿藤叶又为老树平添了一丝温暖和生机。
校史馆建造不久展品有限,需要各位校友热心捐助。这不,有位校友带着一本厚厚的相册,他小心翼翼地拿出照片,轻轻地放在桌上,给我们介绍起来,这是当年的操场,这张是当年的一座小桥,这是当年我们的教室,这是……他让我们翻拍了下来,说回家好好整理后会捐献给校史馆,让更多校友分享。
中午时分,又见到了陈福妹校友,她已经和约好的同学们碰在一起,正在喷水池边拍集体照,因为和大多数同学都分处不同的城市,她们已经有些年头没有见面了,虽然和同学们已经聊了许久,但她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老人们紧紧的倚靠在一起,相机里又多了一张美丽的笑容。因为相约在饭店聚餐,拍完这张合影老人们便离开了,临走陈福妹校友留下了她在北京的住址,希望我们能把早上为她拍的照片和学校信息传递给她,我们欣然接受了她的请求。在这里我们也要祝愿她们身体健康,晚年愉快。
五号楼报告厅反复播放着校史专题片,校友们看得那么仔细,母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全方位地呈现在他们面前,尤其是学校新一轮发展纲要,“力争把学校办成‘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质量,一流管理水平,一流教学条件’的上海市著名高中学校,力争把学校办成……上海市有影响力的高中学校……”一字一句铿锵有力,仿佛在向校友们展开一幅洋中未来的蓝图。洋泾中学新的发展目标已经绘就,同样也承载了所有校友的期盼,因为母校的成就就是校友们心中的自豪。
校友们,母校的今天因你们的拼搏而声名远扬,母校的明天将因你们的关心和支持而更加辉煌。 让我们共同祝福洋泾中学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