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年12月27号
地点:茶歇室
出席人员:吴颖芳、李莉、迟莉红、嬴海蓉、牟靖、张宏霞、关雪白、施珏清、李海萍、肖斌、陈丽佳、
主持人:吴颖芳
记录人:陈丽佳
吴颖芳:今天上午,李校长给我们课题小组组长开了会,布置了下学期的主要任务:进课堂,实践导学案,对课堂进行分析。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是:小组合作学习资料的阅读心得体会。我的阅读分享如下:(主要资料来源于金荣《高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1、 研究学情、精心分组
关于分组,一般是4人最好,也可以有2人、3人、5人、6人。分组有以下几种方式:自由组合,异质组合(好中差按比例组合),按性格分组。另外,组内相同功能成员可组成专家组,比如记录员组成关于记录方面的专家组,讨论如何记录学生发言。金荣的研究论文里有一个关于分组的调查表。如下:
性别:
性格1、活泼2、沉静3、处于两者之间
中考语文成绩
对语文学科的态度1、喜欢 2、不喜欢 3、一般 4、讨厌
你对小组讨论这一教学方式的态度 1、喜欢 2、不喜欢 3、一般 4、讨厌
描述你最喜欢的一堂语文课
2、 基于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有两种:范例式、自主式
3、 合作学习的要素有:(1)小组讨论(2)学生面对面交流(3)个人的责任感(4)混合编组(5)直接教授合作技巧(6)有组织的相互依赖
4、 小组评价:(1)过程与结果结合,侧重对过程的评价;(2)小组集体评价与个人评价结合等
嬴海蓉:我有一些疑问与个人见解:
1、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改革最终的目的是改变学习方式?还是以此为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 教师的作用在小组合作中应该凸显出来。因而我们的研究可以有一个针对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的研究。
3、 如果分小组,我觉得异质分组好,这样保证每个小组之间的实力均等,竞争公平。一段时间后,可以进行小组调整和角色调换。
牟靖:我认为我们的课题研究应该多做些实际的东西:
1、进课堂,做出些可供讨论和示范的课例;
2、什么样的小组是有效的小组,我觉得这个值得研究。有时分组应该灵活一些,按照兴趣,按照任务,按照性格特点灵活分组值得一试。
3、我们应该研究什么样的课堂适合小组讨论、小组合作,有时这是一个时机的问题。如何灵活捕捉到小组合作的时机和时间,这很重要。
4、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成长,成长有两个关键词:(1)人文理念;(2)学习情境。人文理念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互相尊重,也就是俗话说的“生生相长”;学会倾听,共同成长;学会沟通,达到共享共创的成果。学习情境是指通过小组创设一种课堂情境,使这个氛围中的人感受到学习的味道,这就是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了。
5、教师的作用,我认为有四个:(1)参与(2)督导(3)点拨(4)指教(即指导教育学生如何在小组里做人)。
迟莉红:
1、我觉得问题不应该想得太麻烦,小组合作学习一定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方式之一。通过小组讲解习题,我的课堂上做到了:小组会的我不讲;小组成员可以相互指导的我不讲;全部不会的由我来指导。往往到了这样的时机,班里同学听得非常认真,夸张地说连一根针掉落的声音都能听到。
2、 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型主要是两种:(1)、习题课;(2)、作业讲解。
3、 关于怎样的小组是有效的,是否需要固定。我的实践体会是:一开始应该固定,并且老师给予指导;一段时间后小组进行调整,特别是角色应该转变,主讲人应该发生变化。班级最弱的小组我自己带,效果很不错。
4、 如何检测我的小组合作讲题是有效的,我采用的措施是:课后出一点测试题,相同类型的题目能够作对算是有效。当然,一些讲题无效的小组我会额外指导,并且适当培训讲题人。这在一开始确实比较累,一段时间下来,学生会讲了,我就越发轻松了。
5、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我达到的效果是:讲得多的同学越发喜欢讲;合作形成团队,团结能力明显增强。
牟靖:我觉得迟老师的方式很好,唤醒学生,让学生成人便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李海萍:我来说一些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这也许能让我们更清醒。排除障碍,也才能走得更好。1、学习内容选取不当,不是过易就是过难。2、分组不科学,老师指导不当;3、教师角色发生转变,给予的指导太少。4、提高了一部分学生却打击了另一部分学生,长期讲题的同学会形成学霸现象。合作学习有它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它本身发源于美国,适合美国开放式课堂和美国的评价体系。把它移植到中国来,需要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不能生搬硬套。
施珏清:我也阅读了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的书籍,收获良多。其中有提到在小组讨论时,小组长应该具备的能力:提问能力、激励能力、分辨能力,我觉得这对于我们的学生还有很有挑战的。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有两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1、课程内容容量大与课时少的冲突;2、班级人数多与每个学生得到关注与展示机会的冲突。
陈丽佳:接着施老师我想讲一点。我读到这样一则材料:“合作学习较之竞争性学习和个体化的学习而言,有着更大的复杂性。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们必须同时进行两种活动,一种是作业活动(学习学科内容),另一种是小组社交活动(使小组有效的发挥其功能)。社交技能并不会在课堂上自然而然地出现,它需要教师有目的并认真地予以教授,就像传授学术技能一样。换言之,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仅仅把一些对社交技能一无所知的学生安置在一个学习小组中,并告诉他们进行合作,这是不能确保其有效性的。”我觉得这则材料很有意思,它解决了我实践中的一个困惑:在任务适当,教学时机把握得当的情况下,为什么一些小组合作有效,一些小组合作无效。原因就在于学生不具备合作学习的社交技能。而这方面之前我们没有谈到过,提出来供大家讨论:小组合作学习时合作技能的教授是否需要纳入我们此次课题的研究范围?它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吗?
李莉:大家发言很踊跃,最后我想说一点,我们应该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不可替代性在哪?相比传统的教授-听讲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和效果在什么地方?我觉得在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个对比研究。
吴颖芳(小结):大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话题,接下来在整理资料的基础上,我会列出几个中心议题,分配给各个老师假期进行进一步研究。希望明年我们能做出一些有价值的论文和有价值的课例来。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
2011-12-30
“小组合作学习”课题下可能的小课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功能(功效)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要领(操作步骤)
1、如何进行分组?(怎样的分组是有效分组?)
2、如何安排小组课堂位置?
3、小组成员的角色如何分配?如何确立小组长和各组员的职责?如何发挥小组长的功效?
4、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展开?(课后的小组合作学习在时间、空间上如何保证?)
三、小组合作学习如何进行评价?
四、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五、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型与教学环节研究
六、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讲授——接受式学习对比研究
七、小组合作学习的弊端有哪些?解决这些弊端的方法
八、合作技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