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喻导式教学”初探(三)
教科研室

上海市洋泾中学生化组   黄星

 

三、“喻导式教学”的运用

1、运用比喻,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新教学论思想家布鲁纳(J.S.Bruner,1915-)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感到学习是满足求知欲的一种快乐,而不是枯燥无味的艰苦劳动,学习过程中不应伴随任何一种外部的精神压力。处于轻松、快乐状态下的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最有利于激发一个人的超强记忆力。这时人接受信息的能力最佳,思维力最强,学习效果也因而最好。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新奇、愉悦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多一些“兴奋剂”,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硝酸的氧化性原理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浓、稀硝酸均具有强氧化性,浓、稀硝酸的氧化性与浓、稀硫酸的氧化性有什么区别?怎样让学生主动探究硝酸的有关性质?我做了以下尝试:上课时首先问学生“你知道‘双剑合壁’吗?在金庸的笔下,当杨过与小龙女‘双剑合壁’时,就发挥出了无比的威力。想知道化学中的‘双剑合壁’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象炸了锅,你一言我一语难以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了起来,打开了想象的闸门。然后和学生一起实验、探究:(1)在盐酸中加入铜片有什么现象?(2)在硝酸钾溶液中加入铜片有什么现象?(3)将盐酸和硝酸钾溶液混合后再加入铜片又有什么现象?哇——,学生在一片惊呼声中理解了溶液中H+NO3-的“双剑合壁”。教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继续追求、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巧用比喻,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语言生动、形象、精练、风趣、传神,富有趣味性和感染力,可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和记忆。

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概念。化学理论教学往往是抽象的,枯燥的。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比喻,变无形为有形,变无味为有味,可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在“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一节的教学中,关于由极性键形成的分子极性的判断,难度较大,可首先引导学生温习物理学已学过的“力的平衡”的有关知识,然后将多原子分子中的中心原子比作“小球”,各个极性键比作“力”,要求学生分析“小球”的“受力”情况,使学生很快掌握了多原子分子的极性判断。在讲授“化学平衡”一节的勒沙特列原理时,学生难以理解,教者通过“有的人存在逆反心理,叫他朝东偏要向西”作比喻,并以物理学中的“楞次定律”作类比,再列举温度、浓度、压强等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使学生对勒沙特列原理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通过形象的比喻,伴以手势、模型、图表等,拨动学生心弦,可以给学生留下难忘而清晰的印象,使学生沉浸在欢乐、探求的氛围里。

运用比喻,寓庄于谐,可以使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开动脑筋,主动探讨问题。教师运用诙谐的语言,亲切的神态,热烈而又愉快的情绪来感染学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心情舒畅,大脑皮层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吸引学生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在讲授“原子的电子式的书写”时,学生对成单电子和配对电子的写法往往容易搞错,对此就要求学生参考原子的最外电子层各轨道中的电子数,按照“先配对,后分散,再配对”的方法来写,提醒学生“成单成双勿搞错,不要违背‘婚姻法’。”

运用比喻,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可以让学生感到好记,不致产生畏难情绪。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揭示化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探索其中的规律,并帮助学生去“发现”规律。通过“盐类的水解”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盐类水解的实质,总结出“遇弱即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在帮助学生记忆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含量排序时,笑问学生:“女儿长大以后,爸爸思考的问题是什么?——养闺女贴给哪家美!(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学生在笑声中掌握了知识。在铵盐一节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总结出铵根离子检验的“三步曲”:加碱、加热、验氨,等等。这样做,学生感到好学好记,提高了兴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