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体验-感悟”教学三部曲(一)
教科研室

洋泾中学  徐琳

 

    我国传统教学强调“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导致学生很少主动参与教学,并真正体验到书本中所说的事实,尤其是在德育教学内容上。据大量实证研究显示,目前中学生在道德认知上的得分较高,而在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上的得分明显偏低,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在教学上必须突破原有的“三个中心”。而重新设计新型的德育课教学模式。为此,我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活动—体验—感悟”教学三步骤的独特魅力。

一、  理论依据

1、    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他指出“人为了生产而作用于自然界,但同时也为自然界法则所制约,在对象的特性和人类的生产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下产生了人类的认识。”同样毛泽东在其《实践论》中也曾作过一个生动的描述“你要有知识,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因此,学生认识一种事物或者获得一种书本知识,也必须经过活动发展而来,并经过头脑的加工、变形、重新组合或再创造。主动参与活动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窗口。

    2、  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家和数学家、计算机专家共同合作了一个项目,想让机器人来模拟人类完成一个自救的任务。可惜,人类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无法被形式化为一组计算机规则,因此,即使机器人能进行快速的计算和分析,但是它不具备体验能力,也不具备以直觉—逻辑,同化-顺应、平衡—失衡等匹配因子为手段的内化性整合活动。所以,情感体验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它不仅对学习过程有重要的启动、激励、维持、调控作用,而且与学生态度的形成,信仰的确立,个性的完善息息相关。

    3、  课程改革的依据

传统的学科课程改革着眼于知识与能力的传授,较少顾及个体的情感因素。这种课程早在70年代就受到批评,被称之为“非人性的教育”,妨碍完整人格的实现。70年代发展起来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强调个体的情感发展与智力发展同等重要。在人本主义课程中,有一种称之为“自我觉醒和自我发展的课程”。这是旨在唤起学生对于人生意义探求的课程,它与德育教学的核心极其相似。作为德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术,而且要为学生人格的发展提供经验,帮助学生逐步确立完善的人格,从他律走向自律。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