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教育: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领域
学生工作处

                                           作者:李金碧

摘要:从世界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看,基础教育除了使学生学会读、写、算和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技能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和学会实践,增强寻求就业机会的能力和公民意识。在现有的基础教育框架不变的情况下,满足青少年对教育的基本需求,重要的途径是在中小学增加生涯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生涯辅导。生涯教育会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与个体自我觉察、社会、工作之间建立起积极的联系,会使学生在丰富知识学习和塑造完美个性的同时增强未来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基础教育;生涯发展;生涯教育

作者简介:李金碧1966-,男,山西襄汾人,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副研究员,山西师范大学在读教育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评价、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尽管人们对基础教育的性质、任务都很清楚,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偏离其初衷,尤其是中等教育阶段,基础性和普及性被升学预备所代替。有报告指出,“现有的正规中等教育的各种模式,……在大多数情况下,青少年们在这些模式中所看到的都是一些被肢解成众多学科的知识王国”。在这种与劳动世界相脱离的教育模式下,青年人无法获得在21世纪中生存必不可少的知识、能力和才智,更无法获得择业、就业的观念和技巧以及融入社会的能力。在2004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47届国际教育大会所产生的《大会公报和关于提高所有青年教育质量优先行动事项的建议》中,提出基础教育“是基本权利,也是公共福利,应当满足所有青年的需要,确保他们充分施展个人才华,真正融入劳动世界,以及提高他们参与劳动生活与公民义务的能力”。为此,“在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上除了使学生学会读、写、算和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技能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和学会实践(突出生存能力),让学生注意预防艾滋病毒、艾滋病,增强寻求就业机会的能力和公民意识”。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必须考虑,怎样使在校学生的学习是为一生做准备,而不是为了应付考大学;怎样使学生在校时,在心理上、态度上作好迎接变幻一生的准备。笔者以为在现有的基础教育框架不变的情况下,满足青少年教育基本需求的有效办法是在中小学增设生涯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生涯辅导。生涯教育会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与个体自我觉察、社会、工作之间建立起积极的联系,在丰富知识学习和塑造完美个性的同时增强未来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本文着重阐述生涯发展与教育、生涯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系以及生涯教育如何以课程形式在学校中呈现和实施。

    一、生涯发展与生涯教育

    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的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型态。在舒伯(Super)看来,生涯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有特定年龄阶段的发展过程。他认为,人的生涯发展可划分为5个阶段:生长期(growth0~14岁,主要是熟悉和适应生存环境,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知识和经验,培育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形成基本的生活和学习能力; 探索期(exploration)15~24岁,建立个人生活方式,确立人生理想目标,学会与人交往与竞争、选择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职业,并创造实现自身价值的条件;建立期(establishment)25~44岁,完成个人职业角色和家庭生活的建设目标,履行自己在生活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获得理想生存的各种保障条件,创造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维持期(maintenance)45~64岁,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愉快地工作、注意家庭生活方式的不断创意和生活习惯的科学化,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新的朋友,热爱运动,懂得自我心理调节、为晚年生活创造必要的储备;衰退期(ine)65岁以后,注意终身学习和发挥余热,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作一些总结留给后人,为家庭和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注意营养和休息,幸福欢度晚年。除此之外,舒伯认为人的生涯发展还包括:生涯发展的广度,即每个人一生所要扮演的各种不同的角色,如儿童、学生、公民、家长、休闲者、工作者等;生涯发展的深度,即个体扮演每一个角色所投入的程度。总而言之,生涯发展就是个体在其特定年龄阶段所应完成的任务,而这个任务完成的情况与自我生涯设计紧密相联。人的自我生涯设计能力不是先验的,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这种教育20世纪后期在美国引起了重视。1971年,时任美国联邦教育署长的马兰得(Marland)正式提出了“生涯教育(career education)一词,并掀起了生涯教育运动。他构想生涯教育应当是全民的教育,从义务教育开始延伸至高等及继续教育的整个过程,这种教育同时具备学术及职业功能、升学及就业准备;它通过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定向、生涯准备、生涯熟练等学习步骤,培养学生的生涯能力,使个体从幼儿园直到成年能逐渐形成自我引导、自我完善的能力;它强调在传统的普通教育中建立起职业价值,消除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脱离的问题。可见,生涯教育真正的内涵是依据一套系统的课程计划或辅导计划,协助个体认识实际的工作世界并探索自己可能的发展形态,以便做较佳的抉择、规划与准备,而使个体在各个阶段都过得适应与满足,并达成自我与社会的实现。所以也有人把“生涯教育”称为“生涯辅导”或“生涯发展教育”。

    二、生涯教育与基础教育

    人的生涯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生长期和探索期——是在家庭和学校度过的。“我长大要做什么”这个问题不断困扰着孩子。特别是中学生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普遍感到迷惘。学校和家庭有责任和义务教会孩子生存和发展,有责任和义务告诉孩子怎样走好人生之路。但是现在的学校教育并没有真正解决好这一问题。孩子们从课本上看到的都是领袖、英雄、科学家一类的大人物,从家长和教师那里得到的同样是远不可及的“理想”。学校是儿童社会化的主渠道,但长期以来,特别是高

考制度恢复后,学校教育便一步步走进象牙塔,学校课程设置上突出政治本位、学科本位;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手中书”。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被局限在传统文化和知识的传递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养成,很少顾及到经济生活和工作世界。这种状况造成了学校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工作就业相互分隔,造成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各层级教育之间难以有效地衔接。有53%的儿童(山西省农村部分地区2003年的抽样调查)初中毕业便结束了正规的学校教育,毫无准备地走向社会。而此时的他们升学无望,就业无门,内心只是一片迷惘,不知路在何方。另一方面,很多已经升入高等学校的学生,由于盲目选择专业,缺乏基本的职业认识、职业向往和从业创业激情,不能为未来职业生涯作好学业准备。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生涯发展教育,对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有益,对能够继续升学接受专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同样有职业生涯选择及相关学业准备的重要指导作用。如此看来,生涯教育(辅导)是基础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领域。

事实上,生涯教育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研究21 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过程中,把生涯教育引入了课程。

美国政府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通过了实施“职业生涯教育”拨款计划,要求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在普通教育中设置职业预备课程。90年代后,“职业生涯教育”计划进一步增强。1994年通过的《学校工作机会法》适用于所有从幼儿园到学院的学生。其目的是为所有学生提供职业准备; 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全球化和知识化的社会。在日本,中学生必须参加“进路指导”活动; 学习“进路指导”课程(即“生涯辅导”)。一般情况; 初一学生要上10课时的进路指导,初二20课时,初三15课时;高一13课时,高二17课时,高三11课时。主要帮助学生设计和思考如何升学、就业和实现人生发展目标等。日本文部省还专门制定了《初中和高中的进路指导入门》。根据文部省的精神; 各学校十分注意收集学生进路方面的相关信息; 以便认真实施好进路指导课程。在英国,对中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主要途径就是开设系统的生涯教育课。生涯教育课和其它学科一样,设有全国性的和地区性的统一规定和课程标准。许多学校规定它为必修科目。一般中学从第三年或第四年开始,第五年底结束,教学活动排入课表。

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对生涯教育也早已有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台湾地区教育部在1998年公布的“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纲要”中,确定“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为国民十大基本能力之一。同年台湾地区教育部召开“九年一贯课程分科纲要小组召集人联席会”,决定在咨询、环保、两性、人权四项重要课题外,增加生涯发展课题。台湾地区劳委会还专门建有“全方位职业生涯规划”网站,为青年学生提供《生涯定位》、《生涯发展与辅导》、《生涯规划的艺术》、《职业生涯规划》、《一辈子的事 生涯规划与潜能开发》、《人生的决策 生涯规划》等出版物。

200010月由北京市学联等单位发起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8所首都高校组织开展“2000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受到首都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今后我国高校将逐步开设此类课程或讲座。但是,面向中学生的生涯教育或生涯辅导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国际著名的企业管理和个人发展顾问鲍博睿(Bobsubury)来我国大陆地区调查后发现:在中国,他感到现在年轻人自身都有比较高的水平但同时外界变化也比较大,所以能够供年轻人借鉴的人或者是经验就比较少。如果问他们想做什么样的工作他们还能说出个所以然但要问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他们就会感到迷惑这是现在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太一样的地方。为此他还专门为中国青年读者创作了《超越校园———中国年轻人的个人发展指南》一书。这一事实说明了在我们的学校课程体系中还缺少生涯指导方面的专门性课程。可喜的是,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一些学科如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心理教育等开始关注到学生的生涯发展。山西省已经把生涯教育列入地方课程计划。

三、基础教育阶段生涯教育的内容

生涯教育,广义理解的话,学校的一切课程与教育活动都属于此范畴,因为其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狭义地说,应当是指为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设计、确立生涯目标、选择职业生涯角色、寻求最佳生涯发展途径的专门性课程与活动。

生涯教育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它涉及到人生发展的方方面面。但归纳起来主要有4个层面:一是学习如何生活(Learning to live):让自己从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学会照顾自己的生活,不依赖别人;学会参与社会活动,成为一个有效的公民。二是学习如何学习(Learning to learn):要利用学校教育来发展自己的潜能,增进知识,提高解决问题、创造与批判思考的能力;不但获得知识,而且获得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学习自我学习的方法。三是学习如何谋生(Learning to make a living):不仅要习得一技之长以谋生,更要一专多能,掌握各种现代文明社会生存所必需的技能。四是学习如何爱(Learning to love):爱与被爱是人类生存之必需,要从自知与知人开始,进而爱己、爱人,助己、助人;在自我完善与实现中,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从而缔造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生涯发展的任务不同,因而在中小学生涯发展教育的侧重也应有所不同:幼儿园到小学六年级主要任务是生涯认知,包括个体对自我、职业角色、工作的社会角色、社会行为及自身应负的责任等方面有初步的认识,使个体对生涯的意识初步觉醒。初中段主要任务是生涯探索,包括个体发展有关自我和职业世界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探索生涯方面的知识和其它有关生涯选择的重要因素;掌握一定的生涯决策和规划的技能。高中阶段主要任务是生涯准备,包括个体进一步掌握进入某一个行业所需的知识、相关的职业道德;进一步了解社会的需求和个体自身的需求,明了自身能力倾向、对职业的兴趣和价值倾向;拟定接受高中后教育或其它训练计划。

从上可以看出,中学阶段是生涯发展教育的密集阶段,也是实施生涯发展教育的重要时期,个体中学阶段生涯发展任务的完成情况,直接关系到未来生涯的整体发展。

四、中小学生涯教育的实施

与学科课程相比,生涯教育更加关注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在实施生涯教育过程中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普及性与差异化原则。既关注面向全体学生的生涯知识普及教育又十分关注和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让生涯教育真正服务于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二是教育与咨询同一原则。既强调生涯知识的教育性又注重提供个案化的学生生涯专题咨询更多地和学生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完成生涯设计三是认知与开发并重原则。既帮助学生进行必要的生涯认知包括自我认知又注重引导学生在不断体验自我潜能开发的过程中领悟生涯发展的积极意义高效地实现生涯目标。因此,在教育过程的设计与安排上主要采下以下几个策略:(1)在目前生涯教育理念、生涯教育内容、生涯教育途径等尚未普及的情况下,生涯教育课程要以单独科目设置,但除生涯教育的专门任职教师外,其它科目的教师也要熟悉和掌握生涯教育的基本思想和理念,等时机成熟后生涯教育也可贯穿在所有传统课程中。(2)由生涯教育的内容所决定,理想的生涯教育实施模式是布罗林(Brolin1986)等人提出的生活中心教育课程模式。也即生涯教育要围绕人们的日常生活展开,注重日常生活技能、个人社交技能、职业的辅导与准备等方面的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3)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结合。因为生涯教育的内容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实践活动,因此生涯教育的开展要整合各种资源,如班级资源、同学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社区资源等。具体而言,教室内的任何学习活动,都应该和学生未来的发展有关系;每一个人所需的工作技能可以从学校教室、现场的工作岗位和个人的生活经验中获得;训练机构、雇用单位和劳工组织与个体间的互动,可以提供学生比学校更好的学习环境;家庭是每一个人发展基本态度和观念的重要场所。(4)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的关系。生涯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生涯教育课的开展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各种活动培养生涯规划、设计意识,教师则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来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探究方式、体验方式。(5)课时设置与授课方式。课时设置可以集中也可以分散设置;授课形式则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部分重在指导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面向所有青年的优质教育:面临的挑战、优势和优先事项〔Z.47届国际教育大会主文件.
2〕沈之菲. 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张小凤. 一辈子的事——生涯规划与潜能开发〔M.台北:自立晚报社,1989
4〕朱永新,许庆豫. 当代日本中学生与教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
5〕廖哲勋. 课程发展规律与育人为本的课程设计观〔J.课程·教材·教法,2002,(3).
6〕尤敬党,吴大同. 生涯教育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3,(1).
7〕王黎明. 美国中学的生涯规划〔J.教学与管理.2004,(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