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林语文教师培训基地活动报道(2012、3、21)
其他

李海林语文基地活动通讯

 

2012321下午,利用洋泾中学7号楼那间现代化全智能的听课教室,李海林老师带领浦东新区语文工作室的学员们,针对导学案在课堂中的应用,进行了一场生动的教学现场解剖实验。在上课教师、学员、导师的互动中,大家对于导学案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李海林语文工作室的学员们对于“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活动化教学设计”在理论上有了广泛一致的认同,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情况为一篇篇具体的文章确定教学内容,并以活动为主要教学方式,改变原来惯用的教学设计,大家还是有很多疑问。因此,李海林老师安排大家集中讨论《雨巷》和《忆冼星海》,完成从教学内容确定到导学案设计再到实际教学和课后反思的全程体验式学习。

经过导师和学员的集体备课,321首先进行的是《雨巷》一文的教学研讨,来自川沙中学的包瑞昉老师和华东师大二附中的刘强老师作为代表先后上了两节研讨课。听课教室东侧墙壁是一面单面透光的厚玻璃,玻璃墙内,两位老师与洋泾中学的高二学生一起徜徉在诗的花丛中;玻璃墙外,李老师一直站在最前面,针对课堂发生的教学行为进行实时点评。包老师很注意把“活动”融入教学设计之中,成功地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体会诗的意象意境;刘老师则是把活动固化成“学习任务清单”,使学生在每项具体活动中都能全身心地投入。

课堂教学、现场解剖所激起的思考,在课后的研讨中碰撞出无数耀眼的火花,王顺民、邢春两位老师争先发言,李海林导师的点评更是直指要害。他说,针对导学案的使用,我们可以答成两点共识:一是制定导学案的过程确实可以让教师努力转变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从而使教师更有可能做到真正的“以学定教”;二是导学案活动化的设计,确实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明确学习目标,参与学习过程,固化学习成果。所以下一步要研究的问题关键不是用不用导学案,而是如何让导学案在学生学习中发挥更大的效益。

经过这次活动,学员们对导学案的使用信心倍增,对于李老师在语文教学方面的观点,从理论到实践有了更深切的体会,相信这次活动的成果必定会在《忆冼星海》的教学研讨中有更好的体现。

 

撰稿人:刘强(华二)

2012-3-22

 

DSC_6825.jpg

 

 

DSC_6827.jpg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