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林语文教师培训基地活动报道
其他

李海林语文基地活动通讯

2012516下午在洋泾中学举行了本学期李海林语文教师基地的第七次活动。本次活动由吴颖芳老师主持。活动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吴颖芳老师对基地结束前工作的布置。主要包括下周(523)进行基地展示活动的安排,培训结束前的一些工作。

第二部分,是李海林导师与基地学员就小说《桥边的老人》进行共同备课。

本次备课是继425共同备课《桥边的老人》的基础上的深化和具体化。首先基地学员再次细心研读该篇小说,形成自身对该篇小说的再认识,然后大家回顾上次共同备课的简单情况,于是进入共同备课的互动阶段。

李海林导师首先肯定了上次备课的方式是正确的。比如,从学习小说有关的知识出发,来帮助阅读该小说;从考虑学情的角度出发,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大致了解学生阅读该篇小说的情况;关于文本的解读,应该从该文本所属的大的文类出发。比如,《回忆鲁迅先生》是追忆性散文;《老王》是叙事散文,其中有两个“我”,一个是当时的“我”,一个是现在的“我”,现在的“我”在写当时的“我”,这是此文的核心。关于《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也应该了解它所属的大的文类。

接着对于文本的细读和教学想法的探讨层层推进。比如,“我”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在战争状态下,“我”的身份很特别,战争危急时却还在关注“老人”,“我”的作用是结构上的,用战争与温情产生强烈反差;“我”一出来,把大家带入战争的状况;再如,小说主题是什么,我们要注意让学生把小说对故事的关心转移开,转移到对“写”的关心,小说的主题体现在“写”上,不同叙述者所讲的故事是不同的,等等。关于该篇小说的教学目标,应该按照以下的方向来确定,比如,你是怎么读懂的,路径是什么,解读这类小说的方法很重要,要注意教学性知识的开发。由于每个人解读的路径不同,所以把路径教给同学的时候可以是不一样的。关于活动的设计,要学会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

在整个过程中,老师使用环环相扣的追问来逼迫大家思考,并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来进行形象化阐释。比如,为了通俗易懂地表达,老师结合《细细的红线》、《黑鹰坠落》、《拯救大兵瑞恩》等反映战争的影片来作说明,影片中在描写战争场面的间歇,有大段大段的青草,偶尔还会拍小动物,都与战争无关,有的影片中大战之前的闲聊特别感人。老师对经典文本、优秀课例信手拈来,非常善于利用经典的课例来形象化地阐释。比如,老师引用到《套中人》、《受戒》等文本,引用到《双桅船》、《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包身工》、《幽径悲剧》等课例,用来说明小说不同叙述视角的作用,解读文本时声音分析法的作用,以及活动的设计可以帮助实现语文的教学目的,那就是把学生与生活隔膜的藩篱拆掉。

在共同备课的过程中,导师和学员互动积极。李老师引用案例纵横开阖,开启学员思路方式灵活多样,并不时地对大家解读文本的新发现给予肯定,学员们则积极参与,乐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在这种开放式的共同备课中,学员们发现了更多的以前阅读时没有发现的东西,在互相的交流和碰撞中,学员们的认识不断开阔,思路也在不断调整。像平常的每次活动一样,在导师的引导和带领下,学员们刷新着自己的体会和收获,一步步搭建着提升自己的新台阶。

孙丽杰(东昌中学)

2012-5-16

 

1[3].gif1[3].gif1[3].gif1[3].gif

1[3].gif1[3].gif1[3].gif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