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民国时期“书香门第”的父母怎样教育孩子
教科研室

编者按:本文作者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陈绛 ,生于1929年,世代书香之家,为福建望族。他以生动细腻的笔法讲述了作者幼时父母如何教养他,以及家庭教育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影响,给今天的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原文是在“传统文化与道德建设”论坛上所做的一次报告,取名“义利之辨”。这里编者对全文加以摘选,并重新拟定了题目。

幼承庭训点滴

我在识字之前,晚上入睡前,母亲常常教我念李白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西鄙人 《哥舒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之类文辞优美、音调悦耳的诗歌。母亲以传统的诗词给我美的启蒙教育,陶冶我幼年的情操,却从来不教我像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之类宣扬读书做官、毒害儿童心灵的诗。母亲的诗教,以及她每天晚上哄我入睡时给我讲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王祥卧冰等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则是她给我道德的启蒙教育。我小时虽然不像《世说新语》中记载的那个六朝人,把钱叫做 阿堵,可是母亲却从不让我接触钱,我身边没有零花钱,想要什么文具小玩意儿,都是母亲替我买,我自己没有钱,也不用钱。即使新年有压岁钱,收到后,也要交给大人。一直到读小学六年级快毕业时,母亲才给我几枚铜板,自己可以自主到文具店买喜欢的文具了。

父亲是以儒家思想灌输我。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长期支配中国社会生活,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元典。我读小学和中学,每遇假期,父亲总是抽时间教我读 《大学》、《中庸》、 《论语》、 《孟子》。他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教给我文化历史知识,而在于教我立身、待人、做事的根本道理。他告诉我,我们这一辈兄弟命名,都是取 旁部首,如陈总(字岱孙)、陈薭 (字矩孙)。下一辈应当怎样取名,请示大伯祖父陈宝琛。那时正是民国初年,社会混乱,军阀混战,在陈宝琛眼中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所以他说,现在做人最要紧,取名就取单人旁吧。父亲很有同感。所以我的子侄辈名字多是单人旁,如陈任、陈传。
  父亲要我诵读儒家经典,就是要用它培养我的道德观、价值观。在小学五六年级时,有一天中午放学,正遇上突然下阵雨,我回家告诉父母亲,一个我平素不喜欢、看不惯的同学没有带雨伞,我幸灾乐祸看他淋着雨回家,而不愿意叫他和我共打一把伞。父亲听到后很不以为然,他立即引 《论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教训我。他就是这样不失时机地用儒家的道德准则来要求和规范我的日常生活。这一点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我一直谨记在心。父亲对我和善地循循善诱,我从小从未受过父母亲一次责骂,更没有挨过打。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美国哈佛大学,和房东夫人在早餐桌上谈起这则故事。她是基督徒,立刻告诉我, 《圣经·马太福音》上说,你要人家怎样对待你,你便应该怎样对待人家。一正一反,说的是同一个道理。可见东西方文化尽管有许多差异,但对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相通的。我在哈佛大学校内的哈佛燕京学社看到陈宝琛题写的对联新旧文明能相益,东西心理本自同,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父亲教我读 《四书》,不是按大、中、论、孟的次序,而是先读 《孟子》。我最近读到王国维的女儿回忆王国维的文章,谈到王国维教子女也是先读 《孟子》,然后才读 《论语》。

涵养道德从小做起


  当然,不可否认,在今天这个呼唤道德建设的社会,我们依然不时看到最美母亲、 最美女教师、 最美工程师、 最美公交司机、 最美党员奶奶,乃至 最美高富帅等等,网友们用 最美来赞扬这些草根百姓中的道德楷模。他们在道德与私利 (甚至个人生命)二者择一的危急时刻,坚守道德的底线,秉义直前,义无反顾,奋不顾身,舍生取义,令人动容。他们身上闪耀着中华传统美德的光辉。人们在网上成千上万次地转发他们 最美的事迹,表达出人们对道德回归的热切呼唤。
    人们未必都能像这些道德楷模那样,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做出义举、壮举。但是,在日常生活中, 义利之辨随时都在拷问人们的心灵,考验人们的道德观。前几个月我在报纸上读到一篇短评,提到:好干部从不贪做起,好会计从不做假账做起,好记者从不说假话做起,好商人从不卖假货做起,如果各行各业都能恪守 义利之辨,从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做起,那么,社会上弊绝风清应该是不难做到的。
    今天年轻的父母,为了培养孩子,送孩子学钢琴、学画画、学奥数,交择校费、送补习班,说是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恰恰很少有人注意一个人品格成长的基础在幼年,道德培养的起跑线在家庭。《三字经》说: 养不教,父之过。家长 (家庭)对儿童的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儿童教育要从家庭教育做起。家长不必对儿童耳提面命,但是家长的以身作则,家庭氛围的潜移默化,对儿童的耳濡目染,像润物的春风春雨,能起到重要的默化作用。
    我们常说,学电脑、学体育,要从娃娃抓起,其实,家庭教育是道德建设的起点或基础,更不可忽视。前两天我从报上读到一则故事。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你在哪个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 最主要的东西?他的回答既不是哈佛大学,也不是哪一个世界上超一流的实验室,而是幼儿园。因为他认为在幼儿园学到了人生根本意义上的全部东西:行为的规矩、做人的底线、懂得珍惜、懂得与人分享。可见幼儿教育是人一生所受品德教育的基础。
  孔子说: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就是要在品德修养的基础上,再去学习文化知识,把德育置于智育之前。现在我们往往反过来做,先抓智育,然后再去补课抓德育,其实是把本末颠倒了。
  苏东坡诗云: 腹有诗书气自华诗书意味传统文化, 意味个人道德涵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哺育和传统道德的熏陶下,一股正气充沛于心,气度自然不凡。这句诗扼要地说明了传统文化对个人道德涵养的积极的培育作用,值得我们大家铭记在心。

(选自《解放日报20121020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