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洋泾中学艺术教师陈鲤庭
党总支

 

震耳鞭声犹回响……

 

——追记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洋泾中学艺术教师陈鲤庭

 

 

洋泾中学校史馆

 

编者按

 

陈鲤庭19102013),中国著名电影导演、话剧编剧、艺术理论家、原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厂。2013827陈鲤庭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3岁。

陈鲤庭在戏剧和电影的理论研究上,是有建树的探索者开拓者之一。他的导演艺术于上世纪40年代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既大刀阔斧又精雕细琢,既善于导演夸张的喜剧,又善于导演严谨的正剧。

陈鲤庭和田汉共同创作的电影《丽人行》以及《遥远的爱》、《幸福狂想曲》等影片则让秦怡、黄宗英、沙莉等一批人走上银幕,成为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陈鲤庭22岁时创作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最早在水乡南汇惠南镇的“十字街头”演出,后在抗战期间和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一样,鼓舞了亿万中国人投身于民族解放运动。

据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10月版《中国电影家传记丛·遥远的爱:陈鲤庭传》(作者夏瑜)记载:1932年陈鲤庭曾受聘执教于洋泾中学。

 

苦难童年

 

陈鲤庭19101020日出生于上海,他的名字在年轻一代电影人中熟知度不高,但在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上,他无疑是一个先锋和恩师。1947年与陈鲤庭结识并出演了陈导演的《幸福狂想曲》的黄宗英称其为“翩翩长者”、“是我的电影引路人”。

1930年,陈鲤庭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高等师范系,大学学习期间,陈鲤庭就展露出了导演才能。他参加了大夏剧社,并导演根据爱尔兰作家格雷高利夫人的剧本《月亮上升》翻译改编的舞台剧《三江好》。

毕业后他在南汇大团镇小学任教,这个小学与中国电影同年诞生,巧合得极有意思。这座大户人家原来用来堆放杂物的宅第,因主人的热心教育而成为一所小学,那大门上方中间高耸的圆拱形屋脊,与一般的尖顶不同,显得豪华而别致,犹如黑色的波纹,与环绕大团镇的护城河流相映成趣,呈现出特别协调的视觉关系。四周的水域,造成这里既开放又封闭的格局,镇民们靠船只与外界交往沟通,靠河流保护自身的安全,俨然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国。渐渐地,平静的水面起了波澜,陈鲤庭看到了人世间悲惨的倒影,一群群失去土地的逃荒难民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卖儿卖女,沿街乞讨。此情此景很容易勾起陈鲤庭发自内心的悲哀和同情。黄宗英曾回忆:陈鲤庭有着苦难的身世,亲生父母、出生地都是解不开的谜,鲤庭从小很苦,是被捡来的弃婴,更不幸的是,他4岁养父丧,7岁养母丧,临终托孤给小叔。12岁时,叔父送他去江阴县一所寄宿学校住读。该校办学思想新,提倡学生自治,同学们办起模拟式的新村,品学兼优的陈鲤庭被选为村长……1924年,陈考进上海澄衷中学,还是住校生。住校课余时间多,他就沉醉于小说戏剧的阅读和观摩中。

面对残酷的现实,目睹成灾的饥民,陈鲤庭当然无法力挽狂澜,但他可以揭露,可以表现,可以唤醒。他想到了用戏剧来宣泄内心的痛苦,或许也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拯救因痛苦而麻木的民众。这时候的陈鲤庭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安于授业解惑的小学老师。在江阴县长泾镇寄宿高小读书时他就当过为同学排忧解难的自办模拟新村村长,并驰骋于童话、小说的想象世界;在上海澄衷中学住宿学习时他就参加过反抗顽固校长的学潮,而且对文艺的兴趣越来越浓,阅读范围包括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狄更斯的《块肉余生记》,还有创造社那些浪漫、激情又充满伤感的作品,郭沫若翻译的歌德小说,以及鲁迅翻译的《苦闷的象征》等著作。1927年的陈鲤庭就已经是一名文艺青年,而因为内心承载着不幸的伤痛,所以他的目光一直停留于苦难的现实,渴望着改变这一切。陈鲤庭没有家庭温暖,也就没有牵挂、没有负担的灵魂插上了理想的翅膀,他的理想并不是当老师,而是投身于艺术。在大夏大学高等师范系读书时他就自动去复旦大学的戏剧系听课,并加入大夏剧社,《少奶奶的扇子》、《第二梦》、《威尼斯商人》、《桃花源》、《西线无战事》、《莎乐美》等剧目让他开了眼界,与洪深、左明、赵铭彝等人的交往则使他的思想开始明确地向左转,倾向革命。

 

鞭声震耳

 

20世纪30年代初,20岁的陈鲤庭恰逢左翼戏剧运动开创,被远远超过他个人经历不幸程度的社会性苦难所深深刺激,良知促使他拿起笔,于1931年夏天探索着写出了他的第一个作品——短剧剧本《放下你的鞭子》。

《放下你的鞭子》虽然是个短剧,却有着丰厚的社会内涵,它通过人际关系的揭露把表面性的一般纠葛突然转化为对社会性灾难的愤怒控诉,从而导向为生存必须认清敌人、为生存必须团结起来坚决斗争的主题。而且,它的戏剧结构也很独特,陈鲤庭提供了一个开放式表演模式,舞台上下相互呼应、观众可以和演员交流沟通并参与表演。这可以说是吻合了布莱希特的某种演剧理念,达到的效果却不是间离,反而是融入,大大扩展了舞台空间的外延。应该说,陈鲤庭是创造了一个戏剧奇迹。这是20世纪30年代初现实生活中的鞭声,也是陈鲤庭用艺术手段营造的鞭声。这鞭子抽打在劳苦大众身上,也抽打在陈鲤庭的心上。

在这部剧中主要角色只有两个:街头卖艺的十七八岁姑娘香姐和五六十岁的卖艺老汉,配角也有两个:打抱不平的20岁左右青年和领喊口号的群众,其他就是一群卖艺的难民。时间是下午5点以后。地点为郊外广场或舞台。开幕时锣鼓喧天,卖艺汉在中间敲锣,小伙计敲鼓,香姐站在一边;等锣鼓声停后,卖艺老汉表一番江湖道白,把姑娘介绍给观众,并强调是他去年从苏州买来的,长得标致,穿得漂亮,手能耍十八般武艺,嘴能唱南腔北调。接着就叫她唱一支小调,让帮场子的老爷先生们开开心腔儿。由于忍饥挨饿、愁苦疲乏,姑娘唱着唱着再也唱不动,急得老汉挥鞭抽打她,一记又一记,越抽越狠。这时候观众中跳出一个打抱不平的青年,猛喝一声:放下你的鞭子!他掐住老汉的喉咙,把他推倒在木箱上(观众这时候同声叫好)。等问明情由才知道,老汉竟然是姑娘的亲爸爸。因为他们的家乡连年遭灾,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百姓被当官的欺压无处申冤,还要遭各路兵痞骚扰,实在活不下去,只能离乡背井靠卖艺糊口。老汉声泪俱下,姑娘恳求观众原谅,她爸爸挥鞭只是为饥饿所迫而一时冲动。老汉听了女儿的话,后悔、伤心得与她抱头痛哭,怨老天不公穷人命苦。于是,热血青年的话掷地有声:该抱怨的不是天而是人,他慷慨激昂地要老汉把鞭子指向那些迫使他们受穷流亡的罪魁祸首——穷朋友,咱们不打不相识。现在既然在这儿碰头了,咱们就得一伙儿去,向压迫我们、剥削我们的人算账去??这才有我们的生路!话音刚落,观众中就有人领头高呼口号,群情激奋,全场顿时沸腾。老汉最后表示,他被青年打醒了,知道应该团结大众的力量去找生路,真是感激不尽哩!他说:好吧,今天我真是痛快极了,我们大家来乐一乐吧!凭我这几根老骨头,耍几套玩意儿向各位献丑,算是报答诸位老大哥的好意!(向伙计)伙计,打家伙!于是戏在锣鼓声中闭幕。

第一场演出就在南汇惠南镇的十字街头。那是1931年的双十节,南汇县城要举行庆祝活动,陈鲤庭信邀上海左翼剧联派人前去表演文娱节目。于是章泯、梁耀南、卜洛和密司张四人风尘仆仆地来到,陈鲤庭却一个都不认识,只在杂志上看过章泯写的戏剧论文。而章泯读了陈鲤庭创作的《放下你的鞭子》剧本就决定亲自导演这个戏,由梁耀南等协助。他们只在街上搭了个草棚,观众中有学生、过路人,当然也有难民,乱哄哄的,效果没有想象中的好,但因为角色是难民,表现的又是非常真实的现状,与围拢来观看的真实难民混在一起,根本分不清演员和观众。而事先又把那名青年和喊口号的群众安插在观众中,所以当他们跳出来制止老汉鞭打女儿和领喊口号时,看上去就像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可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大地被不正常的政治氛围笼罩着,民众大多抱定莫谈国事的宗旨,只做淡漠的旁观者,所以并没有强烈地响应陈鲤庭设计的口号挑逗。这个戏反复演了一两天,才有点渐入佳境,而陈鲤庭不自觉表现出来的戏剧才华打动了章泯,他要陈鲤庭去上海,直接找他。

 

洋中转折

 

所以,接下来鞭声就响到了上海。陈鲤庭追随一群南汇的教育工作者到上海市立洋泾中学执教,1932年的春天,他与章泯接上了关系,又在赵铭彝的授意下,遵命辅导美术专科学校和浦东青年会小学的两个剧社。于是,陈鲤庭的朋友名单上就增加了徐韬、王为一、赵丹等人的大名。

浦东青年会小学所在地是一片厂区,中共地下组织一直在那里活动。剧社负责人秦光和黄鲁不两位不约而同地看中了陈鲤庭的《放下你的鞭子》,准备演出。陈鲤庭嘱咐黄鲁不要将剧本复写或刻印出来,由于考虑到当时左翼剧联还不是完全公开的组织,该剧的主题又较为尖锐,为防不测,他们决定隐去真名,剧本上只署佚名。如当局来查,便可以传抄本搪塞过去。

中秋节到了,《放下你的鞭子》在上海浦东烂泥渡路(现为东昌路)劳工新村的小礼堂正式上演,陈鲤庭专门从美专剧社请来王为一扮演老汉,由当时才19岁的劳工小学教师朱铭仙扮演姑娘,洪大本饰青年。另外还从剧联的春秋剧社调来颇专业的照明人员,并安排他们坐在台下当观众,等戏演到尾声时带头高呼点明主题的口号。演出反响热烈,《放下你的鞭子》一跃而成为当时著名的抗战街头剧。

陈鲤庭后又执教于上海新亚中学。

 

影坛春秋

 

1934年初,陈鲤庭任《民报》副刊影坛的特约撰稿人,为当时新兴的左翼戏剧、电影呐喊,并作了必要的理论准备。同年在上海任《晨报》影坛专栏特约撰稿人,翻译介绍了苏联V.I.普多夫金等人的电影理论。1935年陈鲤庭发表的《评〈娜拉〉的演出》一文,及时而又深刻地总结了当时左翼戏剧领导艺术上的成就。19361937年,陈鲤庭参加剧联领导的业余剧人协会和业余实验剧团,先后担任理事会理事兼秘书及演出部副主任,协调来自各方的进步剧人,推动了中国进步话剧运动在艺术上的成长。抗战爆发以后,任上海救亡演剧队第四队队长。1938年陈鲤庭任旅川业余剧人协会理事兼导演,导演了《夜光杯》、《魔窟》、《钦差大臣》。1939年陈鲤庭去宜川,担任第二战区文抗话剧队长,导演了《魔窟》、《凤凰城》,至晋西事变前夕,匆匆离开。

1940年冬陈鲤庭回重庆,先后任中国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影摄影场编导,编著了中国电影第一部理论著作《电影规范》。1941年参加中华剧艺社为理事,并导演了《钦差大臣》、《结婚进行曲》、《岁寒图》、《复活》、《大马戏团》等剧。特别是1942年,陈鲤庭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艺术上的严谨不苟作风导演的郭沫若名作《屈原》,成为抗战期间大后方舞台艺术的高峰。

1947年,陈鲤庭编剧并导演了第一部影片《遥远的爱》。此后又先后导演了《幸福狂想曲》、《丽人行》等,形成了细腻清丽的艺术风格。

陈鲤庭编著了中国电影第一部理论著作《电影轨范》,著作有《电影艺术史论》、《演技试论》,翻译普多夫金的《电影演员论》。他的第一篇影评是介绍苏联影片《生路》,他最有影响的剧评是《评<娜拉>的演出》。

1950年以后,陈鲤庭导演了《人民的巨掌》和《劳动花开》等影片。1953年陈鲤庭为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重排话剧屈原》,1959年为上影剧团、上海戏剧学院导演了《大雷雨》。他是历次全国文代会代表,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

《鲁迅传》是陈鲤庭生前一直很想拍的电影,但遗憾酝酿长达二十年,却终未如愿。20136月,上海电影节特别放映了修复版的《丽人行》。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