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高一(10)班 周逸云
南宋高宗赵构曾曰:“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绍祚中兴”,是南宋高宗赵构为当时新升的绍兴府题写的府额,意指要继承国统,以重新振兴。
有幸走访这座文物之邦、探寻这座鱼米之乡的根源,为绍兴文化之感化。
(一)水乡
绍兴——这座积淀了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拥有大大小小河流,将近一千九百公里。悠悠古道之间,小桥流水人家,石桥飞檐,碧水古道,匹马踏地。乌篷船荡然驶过,河边便可清晰地望见一汪清澈、涤洗人心的江南水乡的神韵之画。粉墙、黑瓦、青石板的小城之中,弯弯曲曲的河道之傍,几户人家临水而立。
俗言:“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唯有绍兴这一方土地才能养育出那样的神韵文化啊!王羲之在这里“仰视碧天际,俯瞰绿水滨”。若没有这一方水乡之地,何来甚多的名士哉?
(二)桥乡
绍兴全城有4000余座飞椽桥梁,洞桥相映,溪流河泉成群。无水何桥,无桥何水?水和桥是绍兴水乡的象征。此行游览八字桥前,我会遐想那八字桥旁的楼榭亭阁。然走近八字桥,我才发现这桥桥水水是那样的平凡一般,坐落于成片的民居之间,没有留影纪念的游客,没有显眼的招牌字样,没有过多的亭台楼榭。八字桥的桥下、桥侧、桥上有的只是和周遭相同的淳朴民风,身处于民居间,也身处于八字桥上。八字桥的双坡像两对飞展的双翼跨越在溪河之上,千年以来都静静地卧在这千年的河流之上。景静,人也静。
(三)酒乡
酒旗招展,酒客满座,觥筹交错,佳酿飘香。清朝诗人李慈铭在《夜沿官读诸水村至东浦得两绝》中写道:“夜市趋东浦,红灯酒户新。隔村闻犬吠,知有醉归人。”诗句逼真描绘了东浦酒店的夜市盛况。而这东浦,乃是绍兴酒乡中的酒乡。
在碧绿的清水之上,白鹅互戏,银珠飞溅,碧波荡漾。而河旁酒坊林立,酒旗重重,这是酒的世界。沽酒于酒坊之中,越甫桥畔,酒肆鳞次栉比。风吹柳花酒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惟有这酒,才能育出那沉鱼落雁、皓齿玉唇、身肢曼妙的吴姬啊!
(四)书法之乡
秦汉年间,会稽(绍兴古称)文人辈出,著述如林,已是响当当的文献名邦。魏晋南北朝之间,书法艺术空前繁荣。东晋年间,王羲之携好友在山阴(绍兴古称)的兰亭修葺,集各自的诗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写序,也就是流芳百世的《兰亭集序》,被天下人推崇为“天下第一行书”。从此,绍兴便和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年都会举办中国书法节来追随绍兴这座古城和书法的缘分。
本以为兰亭会是那般的浓墨重彩、艳丽多姿,却无意间走进了一片碧水低丘间,小道径幽,绿树之间掩映着细细支流,那支流之上漂浮数片枯叶,为这一切蒙络上些许摇缀。依山傍水之上飞架一座无栏之桥,轻步度过那桥,便是葱葱绿山。回望走过的山径,幽幽曲曲,窥不得半点艳丽,有的只是如水般的平淡。也难怪王羲之手下的书法清秀新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五)名士之乡
从南宋始初,绍兴就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墨客和杰出人才,尤其以当地的“绍兴师爷”出名。古代美女之西施,春秋的勾践,晋代的王羲之和谢灵运,南宋的陆游,近代的秋瑾,现代的鲁迅,当代经济学家马寅初,国家总理周恩来,著名演员六小龄童……说起中国的人杰地灵之处,必有绍兴。
毛泽东曾作诗曰:“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绍兴的名士从古至今遍布各个领域,让每一个绍兴人都引以为傲。行走于绍兴小巷之间,处处都可嗅到文化的气息,若不是这样的神韵,何来绍兴师爷?何来文人骚客?何来名士之多?
仅两日之余,虽不能窥探其中的深蕴,却将那古巷之间的欢声笑语与文化韵味留于记忆之中。这清雅淡然的韵味和活力四溅的青春将成为我记忆长跑中的助推器,把我带上更美好的未来。
绍兴再见,可青春不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