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上海的教育与文化
党总支

追寻钱学森的脚步

上海交通大学坐落在上海徐家汇闹市区,一走进校园,城市的喧闹便被隔离开来了。作为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交通大学在工学、商学、医学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影响力。校园内保留了不少老建筑,到处都在告诉人们这座历经120年的高等学府散发出来的韵味。校园内最古老的建筑当属老图书馆(现档案馆),它已经屹立在那儿接近百年了。学生宿舍区的执信西斋,在抗战时期曾经被用做过临时战地医院。

201778上午,沪港青少年交流夏令营的同学们访问了交通大学。

钱学森图书馆。这是一座钻石菱形结构的小红楼,在高楼林立的环绕下显得很特别。进入大门,一尊钱老先生金色的雕像映入眼帘,为整个图书馆添了几分庄重的气息。香港同学们心中都陡然升出一分敬畏,纷纷驻足仰头观赏、摄像。刚与香港学生对接时,他们便向我们志愿者坦言,最期待的就是78的文化游了。 

      “宁愿枪毙钱学森,也不让他回国,因为他到那里都值五个师的兵力。一位美国海军上将曾这么评价钱学森。  “我去美国学技术只是暂时的,学成之后一定会回来为祖国效力。钱老先生曾这么说道。  馆内设有四个展厅,分别展示了钱学森先生对国家做出的四个方面的巨大贡献。 香港学生认真观察展厅内钱老先生的亲笔书信,并询问在一边的志愿者相关内容。 

钱老先生的字很刚劲有力,字如其人。香港的同学表示。香港同学们跟随解说员观其毕生:他的理想始终与祖国的命脉相连,用一生为我们标榜榜样。而那位海军上将对钱学森的一番评价,也更加地令每一位香港学生体会到了这位伟大的老先生的不平凡之处。 

    董浩运航运博物馆设立于上海交通大学的新中院。一楼的中国航运史馆通过大量的图文和模型,概括反映了中国古代自新石器时期以来的舟船及航运历史。二楼的董浩云陈列室用生动的照片、资料、实物和逼真的场景,浓缩了“世界七大船王”之一的董浩云传奇的一生。 

   

走进复旦

2017年7月8日下午,沪港青少年交流夏令营的同学们到复旦大学逸夫科技楼,参加经纬集团及紫荆谷项目推介分享交流会。

一走进复旦红墙白顶的校门,第一时间映入眼帘的是中央草坪上高耸的毛泽东像。主席像在校园内迎着风雨矗立了几十年,已不仅仅是时代的表征、精神的召唤,而融为了复旦生活的一部分。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作为复旦大学跨入新世纪标志的百年第一楼——光华楼,是堪称国际一流的教学综合楼。整幢楼高达142米,被誉为“中国高校第一楼”。

 

为促进香港工商界青年人才与祖国大陆的深度融合、增进认同、协同发展,教育引导香港等地工商界精英汇入“万众创新、全民创业”的国家战略,复旦大学等12所高校与香港经纬集团签约成立“紫荆谷创新创业发展辅导中心”,全额资助香港工商界青年领英接受创新创业辅导,助力中华精神传承创新。致力于两岸交流长达12年的陈庆池教授指出两岸交流应从青少年开始。而法学院学生罗任君提出携带“五感”(安全感、独特感、联系感、归属感、能力感)走出舒适区实现自身价值的观点与众同学产生了共鸣。


在互动交流环节中,来自香港的同学和老师积极踊跃向五位嘉宾提问。亨利团长也热情加入进来为同学们解答。其中,圣芳济的同学问道:“时机成熟后,各位嘉宾是否会离开上海去其他地方找机会发展?”


黄炬炜先生坦言说:自己虽然去过很多欧洲国家,未来也会面向全世界。但是在他看来,上海是一个最有挑战性的城市。而罗任君同学也补充说:自己会去回馈成长的地方。

香岛中学的一位老师向五位嘉宾提出关于在香港和上海事业的起步点的区别,以及如何面对在别的国家语言不通的问题。亨利团长就鼓励大家,创业就是要做到、想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最重要的是,要有勇气与想法。罗同学与黄炬炜先生都讲到了上海起薪点虽低,但多年后上升空间大,未来有无限可能。同学们应发挥好在香港的优势,服务国内和国际,背靠祖国,面对世界。

交流过后,志愿者同学采访了诸圣中学的带队老师,他说此次项目对学生们的帮助会很大,可以让他们渐渐开始有对自己未来的想法和规划。

此项目与香港同学的上海行有着同样的目的——增进两岸交流。双方学生在交流会结束后纷纷表示愿意继续保持每年的沪港交流,为两岸人民的进一步融合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黄浦江上繁华景

2017年7月8日晚上,大家在晚风徐徐中登上游船,夜游浦江。

浦江夜游的美丽不仅在于黄浦江的美,更是在于黄浦江两岸的美。黄浦江像一条巨龙横卧在上海的中间,将上海分为了东西两岸,东岸是上海繁华的陆家嘴金融区和高高耸立的东方明珠,西岸则是万国建筑,由不同风格的建筑物组成了一片宏伟的景观。浦江夜游的景色在这两岸风光景色的照耀下,更加的璀璨迷人,成为上海独特的景色。

洋泾中学的志愿者们热情地为香港学生介绍着浦江两岸的建筑。他们将浦东的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戏称为“注射器”、“开瓶器”、“打蛋器”。也有不少初次夜游浦江的洋中学子,兴奋地欣赏着浦西的万国建筑展。一些香港学生和志愿者们触景生情,唱起了《上海滩》、《夜上海》等经典曲目,这曲《夜上海》的作者,正是洋泾中学1930年代艺术教师陈歌辛先生,同学们恍若在两岸霓虹相映中跨越了时空,触摸到上海文化的历史与未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