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局司长落泪与动画的大众娱乐(上)
动漫社团

在成都日报上看到一篇报道,说的是在2004年8月26日下午举行的动画片《西游记》新闻发布会上出现惊人一幕: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司副司长王卫平泪洒发布会现场,他表示自己身为主管电视节目制作的官员,却没有制作出孩子们喜欢的节目感到十分惭愧,他向全国的青少年观众致以歉意。
    为什么孩子们不喜欢呢?王卫平认为电视人不研究孩子心理,以为孩子就是低幼,许多青少节目被孩子们斥之为“弱智”。“我女儿经常给我提意见,说这些节目她都不爱看,问我为什么那些节目那么幼稚呢?”最后王卫平提高声调:“我们究竟在做什么啊?”说到此,王卫平已是泪如雨下,台下记者与观众报之以雷鸣般的掌声。
    我们不得不为王卫平司长的真诚喝彩,但这并非是一个被掩盖的真相,而是一个被耻于谈及的事实。中国动画片“低幼化”,被斥为“弱智”,早已是尽人所知,包括我国广大低幼但不弱智的儿童们,但非常“奇怪”的是,敢于在公开场合捅破这薄薄一层纸的高层人员,迄今为止好象也就是王卫平司长一人。
    不担任何政治风险,也没有信口开河的顾虑,只不过把大家心里都知道的事实从嘴里说出来,这本身不难,难就难在把中国动画的“低幼性“与儿童们“不爱看”这两者连在一起,并直刺鬼影幢幢无处不在的“弱智化”,乃至发出一声疾呼:“我们究竟在做什么啊?”。从孩子们的角度来看,大人官员们能有这样的意识,已是难能可贵了!
    但大多数大人们是不愿意承认这一点的,最直接的证明无疑就是动画投资商的态度,是他们——而不是制作者——决定了动画是什么样的总体风格。笔者曾与多位动画投资商打过交道,他们一致倾向于拍摄这样的“低幼”动画片,原因不外乎3点:成本低,儿童好哄,审查容易通过。反过来即是说,如果要拍摄不那么“低幼”的动画片,将年龄层次提高一个档次即12——18岁的时候,他们将面临3个难题:成本高,青少年不好哄,审查上不容易通过。也许马上有人会说,日本动画片的成本也不高,还不照样把青少年哄得团团转?可日本动画片恰恰就是属于被限制引进之列,在大陆播放的很多都是盗版,抛开历史因素不谈,最根本的原因是日本动漫太多“暴力”、“色情”了,因此即使你能做成日本动画那样,你的脑袋上还悬着一把“审查”的达摩克利斯剑呢。
    为什么这样的动画片就不容易通过审查?经常跟国家审查机关打交道的人恐怕不这么看,他们会说现在对原创动画片的审查非常松,比电视剧、引进动画要松得多。笔者承认这是事实,但社会主流严禁动画片出现暴力色情等内容,把动画片等同于幼儿的专利,这更是事实。虽然明里是几个官员在把持着审查关口,但实际上对动画虎视眈眈的却是社会主流意识,我们的审查机构只不过是它的替身罢了。没有几个人清楚动画的审查到底有哪些明确条例可依,可谁都清楚社会的主流意识为何物,那么作为一个要想盈利的动画投资商来说,不愿意捅破“低幼化”这层薄纸是可以理解的了。
    为什么社会主流意识如此严格限制动画的“暴力”、“色情”,甚至不惜把之“弱智化”呢?我们的儿童教育专家言之切切:儿童还在成长之中,不宜过早接触到成人社会丑恶的一面,以免对成长不利。但姑且抛开动画不一定非得是儿童的专利不谈,即使专门为儿童做的动画片,难道一定得是轨轨矩矩的才行,只要沾上了打斗与情爱,那就是暴力与色情,需除之而后快吗?这种看法在中国的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笔者认为无论从教育的角度还是从产业化的角度出发,都值得对此分析一番。
    首先要指出来的是,动漫产业化不是国内首创的,也不是除美日之外的任何一个国家给我们的,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每天必念的动漫产业化纯粹是一个来自美日的舶来品。动辄赢利上亿美元的美国动画大片,出口额是其钢铁产量4倍的日本动漫,无疑极大地刺激了国内各个层面人士的胃口,于是上到制定政策的高层,下到制作动画的员工,都齐齐围绕着“动漫产业化”这个核心运转起来,他们在市场机制、运营模式、创作制作等上面可以说下了不少工夫,确实也起到了一些成绩。但在我们努力向美日看齐的同时,却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动漫在美日两国是一个大众娱乐,它堆成的熠熠金山全部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而我们的动画正如王卫平司长说的那样:偏向低幼,甚至被斥为弱智,这样的动画要想成为大众娱乐,说有十万八千里那么远都毫不过分。没有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动漫产业就好比武侠小说中内力全无的书生,即使招式再好也没有威力,终不能成就一代大侠。
    而中国动漫迟迟不能成为大众娱乐的最根本原因莫过于始终找不到教育与娱乐的契合点,这是中国文化自韩愈提出“文以载道”以降的千年痼疾,只不过如今在动漫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罢了。因为这个原因,在中国凡是有着人文精神的教育者和有良心的娱乐供应商无不陷入一个两难之地。前者尊重人爱玩的天性,但丢不了学习即苦读,娱乐总是与教育相悖的观念,后者慑于强大的社会主流不得不向教育靠拢,内心也担忧自己的事业会成为误人子弟的捷径。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