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则德国“鱼牛”故事,让我们更好地关注学生
发布人:王珏    日期:2009-11-25

119173893.jpg

你见过这张图吗?

 

各位老师:

 

大家好。最近学校正在开展“磨人磨课”活动,通过同课异构的形式,更好地理解教材、关注学生差异。老师们的教学展示非常精彩,对同课异构的内涵也有很深入的思考。有的学科针对同一内容和教学目标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有的学科针对同一内容进行了高二加一班、平行班、高三加一班,三种不同类型班级的同课异构。教学研究氛围浓厚,一堂堂展示课得到了教研员和兄弟学校教师的肯定。

当然如何更好地理解教材、关注学生,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有效,可能是永恒的话题。

上图有些老师可能见过、学习过或听说过。今天,我们一起再次重温这张图,一起在这里进行交流、讨论,或许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新的感悟。希望,这个话题能对你的教育教学有所帮助。

 

这张图是德国一则关于“鱼牛”的童话。

说的是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他们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听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都想出去看看。鱼由于自己不能离开水而生活,只好让青蛙一个人走了。这天,青蛙回来了,鱼迫不急待地向他询问外面的情况。青蛙告诉鱼,外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比如说牛吧,”青蛙说:“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乳房”。鱼惊叫道:“哇,好怪哟!”,同时脑海里即刻勾画出她心目中的“牛”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嘴里吃着青草。鱼脑中的牛形象(我们姑且称之为“鱼牛”)在客观上当然是错误的,但对于鱼来说却是合理的,因为它根据从青蛙那里得到的关于牛的部分信息。

  不知道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请老师们畅所欲言,谈谈你的想法。

 
评论:001
鱼和牛的故事给我的启示是,我们不能完全以自己的经验来武断的判断发生的事情,而是应该尝试从客观的角度先去认知,再判断。师生之间要注重交流,教师也要不断的自学新知识。
作者: 汪之颖 日期: 2010-12-20 09:50:49    
 
评论:002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深刻的启示。

1、  学情分析要在教学实践中落到实处。

教师不能把自己认为很重要的部分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而要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这就需要教师要把学情分析做到实处。

2、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达成度,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很重要的标准。

教师完成了教,学生完成了学,而这期间是否达到了预设的教学重点,这个店的切入点是否一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检验也是教学中很重要的标准。
作者: 姚晶 日期: 2010-12-17 17:09:47    
 
评论:003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思考的是:哪些知识是可以通过口、耳相传就可以让学生知道的;那些知识是必须要通过学生的观察才可以掌握的;哪些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交流探讨才可以掌握的;那些知识必须是通过学生的操作、实验才能掌握的,这些应该就是这则故事给我们的体会吧。
作者: 李莉 日期: 2010-12-17 13:23:17    
 
评论:004

鱼牛故事揭示了构建理论原理,告诉我们学生不能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要主动创建 情景,作为青年教师,要积极投身与教育改革。

作者: 童娇 日期: 2010-12-17 07:39:40    
 
评论:005
“鱼牛”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依赖于个人的经验。同样,学生的学习也依赖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因此学生理解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当然,有些知识还确实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这样才会有创意,有进步,有发展。
作者: 孙翠芳 日期: 2010-12-16 14:49:41    
 
评论:006
鱼也罢,牛也罢,鱼和牛都在努力探寻,都在共同描述,不过我们一直讲换位思考,在这个故事里看了鱼和牛市很难换位思考了,所以我们老师在设计教案时更应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学案的制定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师生互动。
作者: 李惠芳 日期: 2010-12-16 14:35:26    
 
评论:007
教学需要交流,需要学生发言。 教学需要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学生要在协商和碰撞中完成意义建构, 教学也需要学生把问题提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关注学生,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交流,才能确实了解学生既有的经验到底是怎么样的,对新知识的认知情况又是怎么样的。 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巧妙利用学生的已知,帮助学生探求未知,掌握新知,只有这样才可能避免“鱼牛”现象在教学中出现。
作者: 徐国安 日期: 2010-12-16 14:00:15    
 
评论:008

看了这个故事联系到课堂教学,确有不少类似的地方.青蛙的语言描述一定自认为是非常清楚的,根本没想到鱼会把"牛"想象成"鱼牛".这也提醒我们教师,别以为"课"讲的很清楚,学生就会形成正确的概念,而应该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方法才可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作者: 吴宝贵 日期: 2010-12-16 12:14:29    
 
评论:009
“鱼牛”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依赖于个人的经验。同样,学生的学习也依赖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并不是老师传授给我多少我就能够接受多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学生脑中才不至于出现更多类似“鱼牛”的错误。我们也应该明白:我们的教育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活动。教师的教育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过程,是一种由内到外的活动;而学生的学习是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并内化为自己品质的过程,是一种由外到内的过程。
作者: 王艳秋 日期: 2010-12-15 16:08:25    
 
评论:010
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经常听到我们老师这样对学生说:“这个问题我和你讲过多少遍了?为什么你还是出错呢?”“鱼牛”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依赖于个人的经验。同样,学生的学习也依赖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并不是老师传授给我多少我就能够接受多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学生脑中才不至于出现更多类似“鱼牛”的错误。我们也应该明白:我们的教育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活动。教师的教育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过程,是一种由内到外的活动;而学生的学习是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并内化为自己品质的过程,是一种由外到内的过程。教师的教育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也绝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的结果。
作者: 黄萍 日期: 2010-12-15 13:57:35    
 
评论:011

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经常听到我们老师这样对学生说:“这个问题我和你讲过多少遍了?为什么你还是出错呢?”“鱼牛”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依赖于个人的经验。同样,学生的学习也依赖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并不是老师传授给我多少我就能够接受多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学生脑中才不至于出现更多类似“鱼牛”的错误。我们也应该明白:我们的教育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活动。教师的教育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过程,是一种由内到外的活动;而学生的学习是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并内化为自己品质的过程,是一种由外到内的过程。教师的教育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也绝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的结果。

作者: 黄萍 日期: 2010-12-15 13:56:19    
 
评论:012
鱼牛的故事给人的启迪是深刻的,而各人的想法是不同的。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警示教师要叙述清楚、完整,这也是教师的基本功,当然也是需要不断锻炼的。因为每个人的表达是不一样的,同课异构的教学有助于互相借鉴,这种探讨是有益的。
作者: 李漪红 日期: 2010-12-14 12:39:20    
 
评论:01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结合在一起的事情,我们的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能力,只有在正确的引导下,通过实践的练习,才可以最终形成正确的思维。

作者: 李涛 日期: 2010-12-05 23:38:56    
 
评论:014
“鱼牛”现象在我们的教学中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现在的教育体制其实就是在把现有的、固定的东西强行灌输给学生,如何在不违背教育体制的情况下,又能把学生教会、教活,实在是一个难题,值得我们深思。教育的对象又是千变万化的,不同的学生头脑中的“鱼牛”一定也是不同的,如何因材施教,在以一对多的班级教育中是需要好好思考的。 “鱼牛”的故事就如成语"井底之蛙""盲人摸象".说明人对知识的理解依赖于个人的经验.但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可能对我们的教学影响更大,如果把鱼看成是教学对象的隐喻,青蛙看成是教师的隐喻,牛是教学内容的隐喻.那么鱼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牛,或者说他说认识到的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牛.怎么能让鱼能认识到真正的牛呢?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有一点悲观,第一,从这个故事里反映出教学内容是不能被传授的.第二,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认识能力没有多大的影响,鱼只有到真实的情境中才能认识真实的牛.
作者: 张宏霞 日期: 2010-12-02 09:46:13    
 
评论:015
开拓学生的眼界、加强社会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这则故事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作者: 陆晨虹 日期: 2010-11-24 12:45:10    
 
评论:016

文中的这条鱼真是非常有创意,但在笑过之余,留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思考。从青蛙的角度来说,它并没有错,它的确在为鱼描述它所看到的牛,只是它在描述的时候并不能如照相机那般客观真实,而是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感受;而鱼在听了青蛙的描述后,也不能完全按照青蛙的描述接受,而是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在其中;于是他们两个心中的牛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也告诉我们任何人在接受知识的时候都不能做到完全客观,在我们的语言中对于事物的描述都是属于我们个人的体会。这也让我们知道,在课堂,仅靠老师的讲解,学生的倾听,要实现高效率的教学是不现实的,必须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加强他们自身对知识的实践性。

 

作者: 熊锦 日期: 2010-11-23 10:49:00    
 
评论:017

就有的知识,也就是起点水平如何和新知识结合,是要思考的问题。如果单纯用就有的知识知道自己现今的实践会怎样?

作者: 范爱华 日期: 2010-11-20 19:06:36    
 
评论:018
从建构的角度看,青蛙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鱼的原有知识结构的了解,脱离了实际.但不管青蛙怎么讲都不及让鱼在实践去体验,这给我们教师是一个很大的启发.
作者: 邢序铭 日期: 2010-11-12 10:20:11    
 
评论:019
确实,在平时的授课当中,教师有必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背景,将教师对课程、对有关知识的理解转换成学生的语言与学生对话。
作者: 李志平 日期: 2010-11-09 14:30:59    
 
评论:020
通过这个故事,我觉得由于每个学习者的原始经验与背景的不同,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也不一样。因此,决不能希望通过课堂的描述,就能让学习者客观理解他所接受的信息。建构主义也认为: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即由于个人对世界的经验各不相同,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也必然各不相同;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个体的先前经验有关;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的。
作者: 徐喆 日期: 2010-11-09 14:00:24    
 
评论:021
看过这个童话,使我联想到课堂上的教与学,学习是学习主体的自我建构过程,无论青蛙如何仔细地观察、详细的描述,都不能代替小鱼对"奶牛"形象的建构.它说明:学习必须通过学习者自己的主观努力才能实现。一项大规模的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结论:"教师讲授"的记住率只有5%,而"学生实践"的记住率为70%"学生教别人"的记住率为95%教师的作用在于有价值地引导,一方面要看到学生意见的独特性和价值,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还很有限,且他们的思路和建构方法也需要发展,所以必须重视教师作用的发挥.课堂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有价值的引导方面。教学需要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学生要在协商和碰撞中完成意义建构。教学也需要学生把问题提出来, 很多时候老师是希望学生提问的,就是学生提不到点子上.所以教师等待的前提应该是教会孩子如何去提问。
作者: 陈钦克 日期: 2010-11-05 15:14:58    
 
评论:022
故事主要说明人对知识的理解依赖于个人的经验.但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可能对我们的教学影响更大,如果把鱼看成是教学对象的隐喻,青蛙看成是教师的隐喻,牛是教学内容的隐喻.那么鱼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牛,或者说他说认识到的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牛.怎么能让鱼能认识到真正的牛呢?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有一点悲观,第一,从这个故事里反映出教学内容是不能被传授的.第二,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认识能力没有多大的影响,鱼只有到真实的情境中才能认识真实的牛.
作者: 沈溢 日期: 2010-11-04 09:40:51    
 
评论:023

一看到这个故事,马上就联想到了那只在井底下的青蛙,不管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它看到就只不过是头顶上的那片天,在它的思维里,世界也就井口那么大了。再看这个鱼牛的故事,同样的,即使青蛙把看到的牛描绘的再详细,鱼只会在自己或者同伴的身上加以想象,也就出来了“鱼牛”这一奇特动物。

反思我们的教学,学生就如同那条没有出去见过外面世界的鱼,他们对于动作知识技能的掌握仅局限在教师传授的那点东西上,一味被动的学习。要改变这种局面,教师要在课堂上设计合理的情境,让学生可以最直观的去学习体验,收获成功。同时注意课堂学习中的双向交流,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

作者: 赵燕芬 日期: 2010-11-04 01:19:51    
 
评论:024
我想“鱼牛”的故事就如成语"井底之蛙""盲人摸象".每个人的学习都建立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教学就是基于经验、改组经验、提升经验,没有经验的基础,学生很难完成建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创设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创设的环境中去学习、去思考,去收获知识!
作者: 许焕武 日期: 2010-11-03 15:42:47    
 
评论:025

鱼和牛的故事给我的启示是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创设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创设的环境中去学习、去思考,去收获知识!

作者: 姚凤娟 日期: 2010-07-21 20:01:32    
 
评论:026

通过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更深入的思考:如果把鱼看成是孩子的隐喻,青蛙看成是教师的隐喻,牛是教学内容的隐喻,那么这个故事不正是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孩子建构其认知世界的道理吗?给我的启示:学生不要被动的接受学习,实践是认识的基石,学生只有到真实的情境中才能认识真实的事物,课堂上的“有效交流”,不仅仅是让学生大胆充分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的单向传输,而是一种对话: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最终形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作者: 梁磊 日期: 2010-07-05 13:30:46    
 
评论:027

读了这则故事给我的启示是:

1: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学习,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

2:课堂教学需要交流

作者: 胡丹英 日期: 2010-06-28 10:33:28    
 
评论:028

避免“鱼牛”出现的最关键点还是讲授者的语言表达及引导(也就是教师的准确知识点的表达讲解),再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进一步去理解、准确定位,这样“鱼牛”的故事应该是可以避免的。

作者: 刘芳 日期: 2009-12-29 13:03:29    
 
评论:029
作为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全面的,系统的,这应该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但知识浩瀚无边,能做到这一点不仅要对学科知识有深入的钻研,把握其基础知识,结构, 还要去把握学科发展的动态,一句话,教师的专业要发展。
作者: 高俊华 日期: 2009-12-23 14:27:20    
 
评论:030
这则童话很是耐人寻味。从教学说我不知道能不能做这样的理解:学生以已有知识经验对新事物进行建构,从而形成新的知识和经验;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如何向学生传递信息,传递哪些信息会直接影响学生建构。如果需要得到某一个唯一结论,那么教师就必须向学生准确传递能够得到这一结论的充分且必要的信息。如果不需要得到唯一结论,那么不妨向学生提供必要信息或充分信息。前者可能是传统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手段,换句话说是教教材,后者可能是课改后现在经常使用的手段,换句话说是用教材教。
作者: 徐国安 日期: 2009-12-23 10:21:55    
 
评论:031
知识有深浅,水平有高低,“鱼牛”也是牛!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通往未知的道路上,探索无止境! 要完成由“鱼牛”到“牛”的转变,有一段艰难曲折的路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教学过程就是不断产生“鱼牛”、不断修正“鱼牛”并使其逐步还原“牛”的本来面目的过程。 接纳“鱼牛”!善待“鱼牛”!完善“鱼牛”!
作者: 董鹏 日期: 2009-12-23 10:17:47    
 
评论:032
掌握知识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积累知识是形成能力的根本途径,知识化是化学教学科学高效的可靠保证,“知识与技能”是化学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并列居第一。在“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知识传授是学生素质养成(在我国早有学者将知识传授、素质教育比作母亲教育,母亲打小给孩子喂奶,教走路、教说话、与人打招呼等)、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础和起点,是对人的根本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即今天没有人否认母亲教育的重要性)。教学是双向的是需要交流的,需要学生发言,教学需要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教学也需要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可是很多时候教师没有这份耐心,不给学生机会,个别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建构冷嘲热讽,消极的评价使学生闭口不言)。
作者: 王艳秋 日期: 2009-12-23 09:59:13    
 
评论:033

“鱼牛”的故事有深刻的哲理,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依赖于个人的经验。同样,学生的学习也依赖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并不是老师传授给我多少我就能够接受多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学生脑中才不至于出现更多类似“鱼牛”的错误。我们也应该明白:我们的教育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活动。教师的教育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过程,是一种由内到外的活动;而学生的学习是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并内化为自己品质的过程,是一种由外到内的过程。教师的教育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也绝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的结果,在数学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调动过去学习过的知识、方法,应用它们,发展它们,提升它们去解决新的问题。

作者: 姚瑞文 日期: 2009-12-22 12:59:54    
 
评论:034

鱼牛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那个故事把人之间的知识传递简化到了只能用语言描述本身就有降

低人类智商的嫌疑!知道这个故事的人,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演绎,甚至这个故事也有不

同的版本,但是关键的是——这个故事对教学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的过程中,首先根据现实,其次要想到的学生的接受情况,。



作者: 袁建萍 日期: 2009-12-22 11:17:32    
 
评论:035

经过这样的平台,让大家畅所欲言,我感觉真的非常的好。看了这则故事,首先想到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际上,每个人的学习都建立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上的;而教学就是基于经验,改组经验,提升经验。没有经验的基础,学生很难完成构建。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的是,错误的提示或是错误的构建。在体育教学中,任何一个新动作的教学中,光凭教师自己的讲解,远远不能让学生对动作的正确性,有一个直观的理解,所以,必须是教师在讲解的同时,要对正确的动作有演示的过程(教师自己的示范或者就是借助媒体的示范),这样,才能让学生有直接的感官认识。

作者: 屠菊红 日期: 2009-12-22 10:28:17    
 
评论:036

(原文片段始发1220)小鱼很聪明,鱼牛很美丽。小鱼能欢快的自觉的准确的发挥自己脑中原有的“知识背景”在建构新知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作用。寓言——鱼牛的故事,涉及很深和很复杂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给我们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和领域以及实践的挑战,对深化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办“负责”任的学校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更是给我诸多的启示。其中第1点(共6点,其他略)是化学教学不能浮躁要重视知识教学,使学生建立合理的、科学的和活化的认知结构。因为掌握知识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积累知识是形成能力的根本途径,知识化是化学教学科学高效的可靠保证,“知识与技能”是化学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并列居第一。在“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2007831)的今天,教育只有重视知识的传递、传播、发展和创新,才能为国家培养大量的具有文化科学知识的建设人才和国内国际精英,使他们真正成为豪迈的中国人。同时,“注重知识授受是我们中学教育教学的本质(职),这是由学生个体发展的教学机制所决定的”(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3期),知识传授是学生素质养成(在我国早有学者将知识传授、素质教育比作母亲教育,母亲打小给孩子喂奶,教走路、教说话、与人打招呼等)、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础和起点,是对人的根本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即今天没有人否认母亲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要研究如何有效的传授知识,研究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实现付出少收效高即成本低的教学。

作者: 周改英 日期: 2009-12-22 08:19:11    
 
评论:037
教学是双向的是需要交流的,需要学生发言,教学需要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教学也需要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可是很多时候教师没有这份耐心,不给学生机会,个别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建构冷嘲热讽,消极的评价使学生闭口不言)。很多时候老师是希望学生提问的,就是学生提不到点子上.所以教师等待的前提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提问。我觉得课堂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有价值的引导方面。
作者: 周志东 日期: 2009-12-22 08:18:40    
 
评论:038
我们的老师真的很棒。不信教不出合格的学生。突然想到,德国人能编这么个“童话”,我们大概也行的吧?不妨试试看。中国人从来不缺乏聪明才智。
作者: 牟靖 日期: 2009-12-22 07:52:53    
 
评论:039

鱼和牛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作用,青蛙的描述与鱼的理解相差的太远,无论青蛙的描述是多么的具体,鱼的想象都有点风马牛不相及,而在教学中就要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在其中要注重引导,只有主体发挥,在主导的有效引导下,才会真正实现教育的有效性。

作者: 王洋 日期: 2009-12-21 17:20:09    
 
评论:040
      看了鱼牛的故事,我深有启发。以往让学生欣赏音乐,我们只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在其他方面的知识上介绍的较少,现在想想,这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此我得到启发,要充分让学生把握音乐的创作背景,音乐要素等音乐元素,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
作者: 李敏洁 日期: 2009-12-21 16:00:15    
 
评论:041

很高兴这一经典的故事,能引发老师们的思考,特别是老师们很自然联系到我们的教和学生的学。“教”与“学”一直是我们在努力探讨的话题。

  

我想,进入课堂之时,学生是带丰富的先前知识、技能、信仰和概念进入到课堂,而这些已有知识极大地影响着他们对内容、知识的理解。反过来,这也影响着他们记忆、推理、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作为教师需要注意学生进入课堂时,对某些事物或现象的不完整认识、错误观念。如果忽视学生的初始概念、观点,他们获得的理解与教师的希望会有很大的差别。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抹杀学生观点的模式,或者用科学观点替换学生观点的传统模式。(就像有的老师提到关于学生的想像力问题。)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应该把学生的理解或认识看成是他们自己操纵的理解或认识。如给学生提供机会来讨论一些有差异的事情,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日常模式中的不足。

就像这个故事中,如果能让鱼亲眼看一下牛,或许问题一下子清楚了。或是让鱼把它理解的牛画出来,青蛙也就知道问题在哪里了。而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站在教师的认识范略,觉得讲得很清楚了,活动也很充分了,学生应该懂了。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学生是如何理解的,如何认识的,学生错在哪里。很多老师讲的很好,和学生多交流,多倾听,会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学生,了解学习理论和方法。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积累了很多这方面的案例,希望有机会与老师一起分享与之相关的成功做法和体会。

 

作者: 王珏 日期: 2009-12-20 22:40:13    
 
评论:042
学生学习,由于自身经历的有限,很多知识在我们老师眼里也许是讲明白了,可是学生那里就未必能达到老师所预设的目标,鱼牛的故事和我们的教学是如此的相似。我想,这个故事启示我们,真正的教学是门深奥的学问,绝不能以想当然与理应如此来对待,而应该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多让孩子去体验,去经历,去感受,也许比我们费力地去告诉他们知识是怎么样的要有用得多。
作者: 马黎明 日期: 2009-12-20 21:00:39    
 
评论:043
故事主要说明人对知识的理解依赖于个人的经验.但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可能对我们的教学影响更大,如果把鱼看成是教学对象的隐喻,青蛙看成是教师的隐喻,牛是教学内容的隐喻.那么鱼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牛,或者说他说认识到的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牛.怎么能让鱼能认识到真正的牛呢?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有一点悲观,第一,从这个故事里反映出教学内容是不能被传授的.第二,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认识能力没有多大的影响,鱼只有到真实的情境中才能认识真实的牛.
作者: 张炜 日期: 2009-12-20 20:37:13    
 
评论:044
鱼牛的故事告诉我们施加给学生的学材必须从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入手,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反之,学生不容易接受。另外有效的教学是需要交流的,因为交流可以让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和体验,而我们教师应该多“刺激”学生去发现、去思考,通过交流打开学生的眼界,产生有效教学。
作者: 俞友信 日期: 2009-12-20 15:24:00    
 
评论:045

鱼牛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演义,甚至这个故事也有不同的版本,关键的是这个故事对教学有什么现实意义。我想每个人都不一样吧,就好像有一百个建构主义者就有一百种建构主义。因为真理其实在每个人的心里。建构主义认为实在(reality)无非是人们的心中之物,是学习者自己构造了实在或至少是按照他的经验解释实在。每一个人的世界都是由他自己的思维构造的,不存在谁比谁的世界更真实的问题。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的,因而学生应该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

作者: 吕红梅 日期: 2009-12-20 09:11:36    
 
评论:046

看似荒唐的一则漫画故事,给我们老师很多启示:教师要真正上好一节课,首先要搞清楚这节课我要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要弄清楚这三个问题就得认真备教材,对同一个问题要上挂下连,左顾右盼,多加联系,做到课堂的无限化,绝不能像手电光一样,学生在光亮之外什么也看不见,也不让看,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其次就是备学生,细心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生固有的知识水平,预判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的理解深度和广度,使自己的教学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另外,课堂的实施也非常关键,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要善待学生最初的不理想,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把握课堂上的动态生成。

作者: 郭树宝 日期: 2009-12-19 21:35:46    
 
评论:047
学生脑中的知识是他继续学习的基础,我们教师一定要因材施教,注重交流沟通,及时反馈,以便纠正学生对知识认识上、理解上的偏差,教学上我们也要多思考学生脑中会产生的“鱼牛”,什么原因产生“鱼牛”,特别是自然科学,抽象——不容易理解,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理解其内涵,更有意义,
作者: 曲秀梅 日期: 2009-12-19 21:28:53    
 
评论:048
学生脑中的知识是他继续学习的基础,我们教师一定要因材施教,注重交流沟通,及时反馈,以便纠正学生对知识认识上、理解上的偏差,教学上我们也要多思考学生脑中会产生的“鱼牛”,什么原因产生“鱼牛”,特别是自然科学,抽象——不容易理解,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理解其内涵,更有意义,
作者: 曲秀梅 日期: 2009-12-19 21:28:43    
 
评论:049
学生脑中的知识是他继续学习的基础,我们教师一定要因材施教,注重交流沟通,及时反馈,以便纠正学生对知识认识上、理解上的偏差,教学上我们也要多思考学生脑中会产生的“鱼牛”,什么原因产生“鱼牛”,特别是自然科学,抽象——不容易理解,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理解其内涵,更有意义,
作者: 曲秀梅 日期: 2009-12-19 21:28:34    
 
评论:050
构建主义在论述人的认知过程时,通常会引用这则漫画故事,用此要说明人对知识的理解依赖于个人的经验,有关这点老师们已经讨论的非常充分了,除此之外,从“鱼牛”的故事还可以看出:教学需要交流,需要学生发言。如果小鱼不说出来,不画出来,青蛙知道小鱼的“鱼牛”吗?肯定不会。建构主义有“问题情境、会话、协商、意义建构”四个要素,会话实际上就是要求建构者抛出自己的理解和建构,大家在协商和碰撞中完成意义建构。在我们的课堂上,只有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把自己的疑惑提出来,我们才能了解学生对“新知”的认知情况,当发现学生建构的是“鱼牛”时,我们的讲解和引导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交流中,教师的耐心是非常重要的,要不为预设的“教学目标”所困惑,给学生机会,对学生给予恰当合适的评价,否则,我们就无法知道学生的真正问题和困惑,这样的课堂教学质量必然大打折扣。
作者: 李曼青 日期: 2009-12-19 18:27:07    
 
评论:051

 

鱼牛的故事让我想到的是:我们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开始,如果鱼亲眼看过牛的样子,那么就可以想象出牛各种动作的样子,想象力不能凭空假设,要有一定的前期经验做基础,但是,我们学生生活的实践经验知识,现在实在是少之又少,这对我们自然学科从日常现象了解科学原理很困难,因为学生缺乏经验,如果你要教学的内容是学生从未经历过的,那么就应该直接了当告诉学生,给学生一个准确的第一印象,这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也应该多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仅仅依靠想象,只能总是停留在表面,没有实质性的效果!我们不能象现在这样,孩子从小关在教室里学英语,学画画,学钢琴,最终我们永远培养不出创新人才!

作者: 叶丽芳 日期: 2009-12-19 10:27:17    
 
评论:052

看了这个故事我首先想到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我们体育学科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教师要把重“教法”的立足点转移到重“学法”的轨道上来,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法的传授和指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能运用到自己实际的锻炼中,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自评、自管的能力。体育学法最关键的就是要学生主动的投入和亲身体验身体活动,并承载一定的运动负荷。这样学到的东西才是自己能够真正拥有和把握的,任何一项运动技能的获得都是需要大量的重复和改进。有些学生在体育课中怕苦怕累怕难不肯练习,到最后终将一无所获!回到我们的故事,如果鱼并不安于温暖的池塘,而是奋力一跃,跃出水面看看正在河边吃草的牛,它还会得出那样的想象么?

作者: 顾伟威 日期: 2009-12-18 21:50:06    
 
评论:053

“鱼牛”的故事让我联想到了现在的教学模式:怎样才算有效教学?教师上课讲得再多,学生能完全接受吗?未必,因为学生缺少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体验和认知过程,反而造成学生的思维机械化,缺乏想象、创造的空间。假如“鱼”也能出去看世界,它眼中看到的“牛”未必是“青蛙”眼中的“牛”,有效的教学是需要交流的,因为交流可以让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和体验,而我们教师应该多“刺激”学生去发现、去思考,通过交流打开学生的眼界,产生有效教学。

 

 

作者: 刘凌 日期: 2009-12-18 21:11:01    
 
评论:054
“鱼牛”的故事是一个很生动的例子,对我们的教学有很大的启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的学的结合,需要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教学实践中,需要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需要学生把自己问题抛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的看法是不完全正确的,要给学生机会,老师才能知道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学生似懂非懂,教师糊里糊涂,教学质量必然大打折扣。

      

作者: 金慧良 日期: 2009-12-18 16:36:34    
 
评论:055
鱼牛有效的情境教学至少有四个作用:(1)集中学生的注意力,(2)引出学习问题,(3)引出问题解决的思路,(4)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有时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较难集中,其中一个很好的手段就是创设好的教学情境;情境决不是课堂的装饰品,决不是图个热闹,而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物理问题的素材,达到促进学生从实际问题抽象出学科知识的目的;在进行物理教学时,情境是一个实际问题,解决问题往往需要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情境对解决问题思路的引发起到了促进作用;情境需要学生自己提炼物理信息,情境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对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益。情境的设计,一要恰到好处,在关键处创设;二要精心设计,能够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教师的作用在于有价值地引导,一方面要看到学生意见的独特性和价值,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还很有限,且他们的思路和建构方法也需要发展,所以必须重视教师作用的发挥。课堂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有价值的引导方面。
作者: 陈培隽 日期: 2009-12-18 16:28:46    
 
评论:056

        “任何存在都是合理的".那么合理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导致现实和期望之间令人痛苦的差异?

         每个学习的个体因为背景、经验、经历等不同,其表征也不同,我们没必要莫名惊诧,也没必要怨天尤人,还是静心思考,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对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我们应及时对下列几个因素做个反思:一、教材;二、学生;三、教师本人;四、教学管理。

       我个人认为更多的问题出在学生和教学管理,那么,很有必要探究学生学习困难诊断,以及教学管理的改进。学生的态度、习惯、方法、细节如何?有什么具体措施可以改进?教学管理中的一切是否以学生的切实发展作为出发点?

作者: 杭道文 日期: 2009-12-18 16:22:47    
 
评论:057

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也应该多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仅仅依靠想象,只能总是停留在表面,没有实质性的效果!

作者: 顾春红 日期: 2009-12-18 16:14:00    
 
评论:058

看了这个故事我很受启发,长期以来我一直有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讲得这么清楚了,学生还是无法理解?”今天我终于找到答案了,因为教师讲的东西和学生头脑中形成的东西之间是会存在误差的。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不能光停留在讲的阶段,还要关注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是怎样生成的。

作者: 吴颖慧 日期: 2009-12-18 16:04:04    
 
评论:059

“鱼牛”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青蛙如何仔细的观察、详细的描述,都不能代替小鱼对“奶牛”形象的建构,小鱼必须自己亲自去看一看。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主体的自我建构,学习必须通过学习者自己的主观努力才能实现。

    因此我们要打开学生的眼界,让他们像青蛙一样,走出自己的小天地,依靠自己的体验去获取知识。当然,为人师,我们也要想青蛙一样,跳出井底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要走出自己思维的局限。

叶老曾说:“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这句话,道出了生活实践对理解感悟的深刻影响。

作者: 关雪白 日期: 2009-12-18 13:59:48    
 
评论:060

鱼牛的故事从而引发的鱼牛现象和鱼牛效应,我会如此理解: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在做着鱼和牛,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自知,只是我以为---我认为---我觉得---生硬地把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应该说是自以为完全正确的认知告诉孩子们,让他们不带思考的全盘接受,然而却省略了过程的教育。

关键问题,在于倾听,沟通和调整。

作者: 张颖 日期: 2009-12-18 11:37:44    
 
评论:061
看了这则故事,我是这样理解这条“鱼牛”的故事。1: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鱼《学生》听青蛙《老师》讲牛的故事后,鱼就理解为“鱼牛”这一新的产物非鱼非牛。这故事“揭示”了实践对认知的重要性,否则就会出现更多类似“鱼牛”的错误。2:作为20世纪第一个现代艺术流派---野兽派领袖法国大画家马蒂斯论作说…骨盆与大腿结合使人联想到长劲双耳的酒罐。《摘马蒂斯论艺-论创作》马蒂斯这一学说告诉我们人们要有创作的联想才能唤起人的激情,“鱼牛”产物是一个联想产物,它从物体之间内在联系、每个物体的特征、所有交织在一起的东西……我看到这幅“鱼牛”作品,让我想末来人类创造机器人一定是人类特貌再现吗?不,更重要能为人类服务的功能。如果“鱼牛”如具有“牛”功能,这一想象力、创新力,不是我们当今教育最要肯定的吗?这是从艺术创作角度看这则故事,是否合理仅供参考。
作者: 蒋平 日期: 2009-12-18 09:41:17    
 
评论:062
看了这则故事,让我是这样理解这条“鱼牛”的故事。1: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鱼《学生》听青蛙《老师》讲牛的故事后,鱼就理解为“鱼牛”这一新的产物非鱼非牛。这故事“揭示”了实践对认知的重要性,否则就会出现更多类似“鱼牛”的错误。2:作为20世纪第一个现代艺术流派---野兽派领袖法国大画家马蒂斯论作说…骨盆与大腿结合使人联想到长劲双耳的酒罐。《摘马蒂斯论艺-论创作》马蒂斯这一学说告诉我们人们要有创作的联想才能唤起人的激情,“鱼牛”产物是一个联想产物,它从物体之间内在联系、每个物体的特征、所有交织在一起的东西……我看到这幅“鱼牛”作品,让我想末来人类创造机器人一定是人类特貌再现吗?不,更重要能为人类服务的功能。如果“鱼牛”如具有“牛”功能,这一想象力、创新力,不是我们当今教育最要肯定的吗?这是从艺术创作角度看这则故事,是否合理仅供参考。
作者: 蒋平 日期: 2009-12-18 09:40:14    
 
评论:063

通过“鱼牛”的故事,我有感触如下:

1.  鼓励学生对新问题大胆猜想、归纳;

2.  引导学生对新结论科学论证、说理;

3.  指导学生对新体系合理梳理、建构。

作者: 陈晓斌 日期: 2009-12-17 15:58:32    
 
评论:064

通过“鱼牛”的故事,我有感触如下:

1.  鼓励学生对新问题大胆猜想、归纳;

2.  引导学生对新结论科学论证、说理;

3.  指导学生对新体系合理梳理、建构。

 

作者: 陈晓斌 日期: 2009-12-17 15:56:18    
 
评论:065

把鱼牛的故事放到教学中的话,我是这样理解的:青蛙和鱼都没有明显的

 

错误,青蛙抓住了牛的特征进行描述,鱼根据青蛙的描述和已有的知识和

 

经验,想象了“牛”的样子,但是却是错误的。那只有把牛带到鱼的面

 

前,鱼才能明白“牛”的真实面目。“牛”是具体的事物,一目了然。而

 

在教学中,知识不是具体的事物,不能像“牛”一样清晰可见。该怎么办

 

呢?这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我想,还得带着学生去尝试、去动手、

 

去活动,学生才会有自己的认知和感受。

作者: 吴颖芳 日期: 2009-12-17 14:23:21    
 
评论:066

我特别支持牟靖老师的看法。上幼儿园的女儿爱画画,我特别注意保护她的想象力,从来不会用生硬的语言对她说:你画错了,不该这么画。记得有一次她把小鱼画在云朵上,她是这么解释的:河里的水太脏了,小鱼不喜欢,白云多干净啊。"孩子终有一天会知道小鱼不可能在白云中游弋,但画画的那一刻,她该是多么享受。

我觉得孩子们认识这个客观世界是有个过程的,我们教师如果以师长自居,无视或者漠视这个过程,直接把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而且是自以为完全正确的认知告诉孩子们,让他们不带有情感不容怀疑的接受,这种因为忽视而省略了过程的教育,让孩子们一个个“快速”成人的教育,是教育的本质?

小鱼终有一天会发现,原来牛不是这个样子的;女儿也总有一天会嘲笑自己原来是那么天真幼稚。这就是成长,代价也罢,收获也罢,总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成长历程。

教师是他们这一路上的陪伴者,可以指点,却不该是全部。

 

作者: 冯菁 日期: 2009-12-17 12:44:36    
 
评论:067

       看到上面老师的评论真是精彩.故事本身讲的是一种道理.经验对于人来说非常重要.听别人说的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总是给一些物和事加上自己的感情色彩,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情.关键是怎样在实践过程中去伪存真,不断调整自己.但是人的想象力是非常强大有力的,也许今天的不可能就会在明天实现.国际有关的教育部门调查:中国的学生是最缺乏的能力之中就有想象力.孩子小时候都是有想象力,但是长期的教育把孩子的想象力都磨掉了.这也许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吧.

       我今年暑假到兰州敦煌西安内蒙逛了一圈.不知道有多少老师去过兰州.在你们的想象中兰州是什么样子的.没有去之间,在我想象的兰州是落后的西北典型的干燥缺水一个城市,虽然是一个省会.但是我在新疆生活过,想象中的兰州是我小时候西北的样子.但是当我到那里时让我非常吃惊:晚上我站在兰州市的黄河边上,仿佛在梦境一样是站在上海的外滩,并且一直是这种感觉到现在.所以今天看到"牛鱼"故事有让我想起兰州的夜晚,兰州的黄河两岸和上海的黄浦江两岸一样漂亮,绚丽多彩.

       所以想象对于人来说非常重要,没有想象就是没有希望.但是有时需要的是实践去证实,有时需要的是去实现去创造..

作者: 樊艳 日期: 2009-12-17 11:58:23    
 
评论:068
精彩纷呈!!!
作者: 牟靖 日期: 2009-12-17 10:21:21    
 
评论:069
我们缺乏的就是想像力了。这很可悲!所以宁可放任学生,哪怕荒谬,哪怕怪异。我们愿意等,等一等,我们小时候都是这样过来的。我倒很想看到从高一开始试着做做看。特别是社会科学的相关学科。想像一下吧,持之以恒,到了高三,该是怎样的一个场面呢!
作者: 牟靖 日期: 2009-12-17 09:59:43    
 
评论:070
       

        事物是发展和变化的,你能肯定地说这浩瀚无边的宇宙里就真的没有“鱼牛”这样的生命吗?作为教师,不要忙着否定学生的“异想天开”!今天的“不可能”,或许就是明天的“必然”!作为教师,我们不但应该允许我们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且更需要努力保护、积极鼓励、不断创造条件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因为没有想象力的孩子是无法承担起创造未来的重任的!

作者: 李海萍 日期: 2009-12-17 08:28:54    
 
评论:071

看了鱼牛的故事,我觉得在教学中应从每一位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着手,做到分层教学、量身定做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 陈永伟 日期: 2009-12-16 19:30:46    
 
评论:072

看了鱼牛的故事,我觉得在教学中应从每一位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着手,做到分层教学、量身定做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 陈永伟 日期: 2009-12-16 19:30:19    
 
评论:073

初看鱼牛,觉得甚是有趣,仔细想想,值得回味。我们必须要有保持唯物的观点,从实际出发,才能正真的认识和把握发展的事物。作为教师,现在越来越深刻体会,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不是简单的说说,或是让学生动起来就可以了,关键是要备学生,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的经验认识。把学生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能真正结合起来。把牛的特征按在了鱼的身体上,想来可笑,确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作者: 杨晓洁 日期: 2009-12-16 17:00:34    
 
评论:074

实际上那条鱼的接受能力已经很不错了,青蛙描述的它都安对了地方,只是外轮廓错了,所以看起来有些可笑。如果鱼想要知道牛的长相,恐怕没有照片或亲眼看一看是很困难的。如同我们现在的教学,学生只抓住细节是不够的,他们也需要把所有知识点联系起来,在更高的思维角度来融会贯通,才能知道知识的本质。

作者: 钱贞华 日期: 2009-12-16 16:11:49    
 
评论:075
作为教师的我们,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全面的,系统的,而不应是一些似是而非,零散的知识,在新课导入时用得最多的是复习相关的、学习过的、学生会的知识点。这样做一是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数学学科的连贯性,让学生学习数学不再是分散的一个个知识点,而是很清晰的一张知识网,这样对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学好数学都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 幸杰华 日期: 2009-12-16 15:15:07    
 
评论:076

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在哪里?学生有哪些已有的经验,新知识和已有经验的有机结合,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学生最容易接受并掌握新知识是一个合格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

作者: 牛阿凤 日期: 2009-12-16 14:37:27    
 
评论:077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是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而应成为一名教学组织者,结合不同的学情,合理的设计问题,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
作者: 尹秋雅 日期: 2009-12-16 13:53:06    
 
评论:078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基本任务就是上好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而要上好课、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上、二是上什么,也就是要解决好教学方法问题和教学内容问题。近年来,我们学校开展的“磨人磨课”活动,从“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整合”以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双整合”活动的开展,到“自主-开放”教学模式的探究,从“关注课程、聚焦课堂”到“磨人磨课”活动的继续深入,首先,就是试图解决好教学方法的问题,因此,要搞好课堂教学,我们必须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磨人磨课”活动,我们一定要认真磨、耐心磨、继续磨、不断磨,十年磨一剑。磨出特色、磨出风格、磨出魅力、磨出成效。我们要加强“磨”的自觉性,要变“他要磨”为“我要磨”,变“他磨”为“自磨”,认真磨好每一节课,认真磨好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从而磨出好课、磨出精品,打造出“魅力课堂” ,塑造出“魅力教师”。
作者: 黄星 日期: 2009-12-16 12:06:31    
 
评论:079

这个故事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建构认知的道理,它给我们以下启示:

知识的建构与人本来的知识密切相关, 做为老师 当你在向你的学生介绍新事物  应给他们以实物呈现。对于学生来说,他虽然是一个学习的接受者,但他对外来知识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是具有主观能动性。一方面他是有选择地接受外来刺激的,选择那些他感兴趣的事物,另一方面他对外界事物的接受是依赖于他原有的知识背景的。当我们明确这点时,我们就不会一味地将学生作为一个容器,简单地将知识倾注进去,我们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指向,尊重孩子的意愿。正如鱼一样,它不是简单地接受青蛙所灌输给它的概念,它在建构牛的概念时,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虽然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牛,但至少是鱼认知层面上的牛。

学生只有到真实的情境中才能认识真实的事物。我们现在经常提倡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但很少有人关注到情境的真实性和生活性,许多情境是为了创设而创设,失了创设情境本身的意义所在,这样的创设往往是为了达成教师的目标而脱离了真实的生活。有些老师也许会说,我们不可能给每个教学内容都创设真实的情境。确实,有些内容是无法创设真实情景的,但如果我们关注到学生只有到真实情境中才能认识真实的事物,那么我们至少可以在选择教材内容时,就考虑到是否来源于真实生活,学生对其是否有真实的经验积累或情感体验。

教师的教并不等同于学生的认识。从故事中我们可以得知,青蛙讲的和鱼所理解的牛并不是一回事。其实这种状况同样存在于我们的教学中:教师在前面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在下面却听得云里雾里,不知其所然。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我们的教师没有站对自己的位置。我们要清楚学生想什么,就要努力站到他们的角度上去思考,去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作者: 蔡益民 日期: 2009-12-16 11:12:16    
 
评论:080

本故事告诉我们教师:1、要善于与学生沟通;2、传授知识应科学、全面、系统;3、要用通俗的课堂语言诠释课本知识;4、要学会反思,重视反馈,不断更正、完善,最终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

作者: 徐家仓 日期: 2009-12-16 09:57:37    
 
评论:081
“鱼牛”的这则故事令我非常有感触。还清晰的记得第一次备课,第一次上讲台授课,第一次公开课,第一次班主任与学生交流……那时的自己总是会问一句:如果我是学生我接受吗?我听懂了吗?总是能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教育——传道、授业、解惑。主体不正是学生吗?这个年纪的孩子有着自己特殊的理解方式,是由生理的生长发育决定的,也是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的。如果我们作为教师不能蹲下来从他们的位置去看世界的话,我们永远都是想当然的教,而学生也就想当然的接受,而其中的差距会有多大?那就是“鱼牛”了!备课备学生,不能经验主义,需要教师能静下心去钻研业务,了解学生,适应时代的变化,这才是与时俱进的教育,有效的教育。
作者: 沈洁心 日期: 2009-12-15 18:23:49    
 
评论:082

鱼牛的现象使我联系到我的教学实际情况,有时自己觉得讲得很清晰 ,但学生反映的问题是不够清晰,所以我觉得鱼牛现象的产生是老师把学生看成是另一个自己,就像青蛙把鱼看成是见过牛的自己一样,所以上课应该换位思考,所谓的备教材,备学生,备内容,和学生多交流,多反馈,这样才能避免鱼牛现象的产生,我受到的启发式: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当成鱼,把教材当成牛,让学生成为青蛙,这样教学水平自然 得到提高。

作者: 邬红 日期: 2009-12-15 16:56:38    
 
评论:083

鱼牛的现象使我联系到我的教学实际情况,有时自己觉得讲得很清晰 ,但学生反映的问题是不够清晰,所以我觉得鱼牛现象的产生是老师把学生看成是另一个自己,就像青蛙把鱼看成是见过牛的自己一样,所以上课应该换位思考,所谓的备教材,备学生,备内容,和学生多交流,多反馈,这样才能避免鱼牛现象的产生,我受到的启发式: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当成鱼,把教材当成牛,让学生成为青蛙,这样教学水平自然 得到提高。

作者: 邬红 日期: 2009-12-15 16:56:10    
 
评论:084

"牛鱼"的故事看起来非常浅显易懂,但非常耐人寻味.这一故事告诉我们:要获得真知,光听别人说不行,凭空想象不行,一定要脚踏实地去做,在亲自的实践中去研究,去探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教学中,不论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应该实事求是的去研究学习问题.

作者: 荆国玺 日期: 2009-12-15 12:18:18    
 
评论:085

“鱼牛”现象在我们的教学中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现在的教育体制其实就是在把现有的、固定的东西强行灌输给学生,如何在不违背教育体制的情况下,又能把学生教会、教活,实在是一个难题,值得我们深思。教育的对象又是千变万化的,不同的学生头脑中的“鱼牛”一定也是不同的,如何因材施教,在以一对多的班级教育中是需要好好思考的。

作者: 陈丽达 日期: 2009-12-15 12:09:15    
 
评论:086

要预防鱼牛现象造成的后果

教学需要客观准确全面本质

要利用鱼牛效应给予的启示

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多向思维

作者: 王苹 日期: 2009-12-15 07:43:19    
 
评论:087
教学需要交流,需要学生发言。 教学需要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学生要在协商和碰撞中完成意义建构, 教学也需要学生把问题提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关注学生,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交流,才能确实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情况。 教师要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再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进行教学,那才会有效果。
作者: 陈淑之 日期: 2009-12-14 20:36:27    
 
评论:088
,如果把鱼看成是教学对象的隐喻,青蛙看成是教师的隐喻,牛是教学内容的隐喻.那么鱼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牛,或者说他说认识到的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牛.怎么能让鱼能认识到真正的牛呢?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有一点悲观。第一、从这个故事里反映出教学内容是不能被传授的。第二、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认识能力没有多大的影响,鱼只有到真实的情境中才能认识真实的牛.(从中可以看到教师很多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都是徒劳的)
作者: 凌杰 日期: 2009-12-14 14:56:38    
 
评论:089
决不能希望通过课堂的描述,就能让学习者客观理解他所接受的信息。建构主义也认为: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即由于个人对世界的经验各不相同,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也必然各不相同;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个体的先前经验有关;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的。    因此生活才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要打开学生的眼界,让他们像青蛙一样,走出自己的小天地,依靠自己的体验去获取知识。当然,为人师,我们也要想青蛙一样,跳出井底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要走出自己思维的局限。
作者: 柯平 日期: 2009-12-14 14:44:21    
 
评论:090
离开学校好久,脱离学生的身份更久.作为老师往往习惯将学生当作另一个自己,一样的认真,一样的积累,一样的经验,甚至一样的思维.我们应该改变想当然,努力并且永远站在学生的角度了完成每一次教学.
作者: 刘佳 日期: 2009-12-14 08:48:16    
 
评论:091
在读完这则故事之后,我对于近几年国家教育机构提出的“教育方式的转变”以及我校近期开展的“同课异构磨人磨课”活动有了更新的认识。故事中的青蛙就好比我们教师,而鱼就代表了我们的学生,我们把我们的所见所感、经验教训讲述并授予他们,但他们却未必能正确理解,更难去运用。那么,如何使我们的教育更有效率,便成为我们教师所最应该关注的问题。为顺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就要摒弃原始的一味地仅通过简单口头或笔头来教授学生知识的方式,努力改变并改善我们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对新问题有更准确的认识,并对原有知识有发展性的认识,使教育的效率更高。
作者: 何荣 日期: 2009-12-12 21:41:37    
 
评论:092

   “鱼牛讨论引出了老师们对如何提高课堂效能的思考,扫描一下前面老师们的议论,二期课改功不可没。

    我想反思的是:二期课改的观点从何而来?教育精英们做了一回周游世界的,从教育发达国家为我们舶来了不仅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有先进的民主课堂教学形式。观念是借来的无可厚非,好的东西就应该毫不犹豫地拿来。这两样先进的东西相比,观念比形式更容易被“接受”,因为只要这个观点说得有理,你认同了就意味着你“接受”了,上面老师们的感悟事实上都体现出了以学生为本的先进理念。(虽然这先进的教学理念我们老祖宗早就说过,但我们忘了。)。问题是教师们如何把先进的理念通过课堂教学体现出来,让我们的学生受益,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意义的。课堂教学的形式怎么改?这些年我们也是从“蛙”的描述中copy来的,对于课堂教学的评价我们也是从“蛙”的描述中捉摸出来的。回想一些自己的课和听过的他人的课,还真有些鱼牛的味道。难怪老师们都在叹息学生的“能力”一届不如一届了。

形式决定于内容。课堂教学的内容我认为至少要包括学生、课程、教材、社会生活等几方面。我们的教学内容正缺少了课程这一中间环节,导致我们在构建民主课堂时,学生往往启而不发,或达不到教师预设的目标,就因为知识的断层。教育的基本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积累社会生活的基本经验以便将来适应社会生活,因此教育不能仅仅囿于校内,应得到全社会的帮助,课堂上的情景创设是远远不够的。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改革是有风险的,只有有强烈社会责任的勇者精英才能担当!

作者: 张敏 日期: 2009-12-12 10:46:17    
 
评论:093

故事主要说明人对知识的理解依赖于个人的经验.但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可能对我们的教学影响更大,如果把鱼看成是教学对象的隐喻,青蛙看成是教师的隐喻,牛是教学内容的隐喻.那么鱼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牛,或者说他说认识到的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牛.怎么能让鱼能认识到真正的牛呢?从这个故事里反映出教学内容是不能被传授的,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认识能力没有多大的影响,鱼只有到真实的情境中才能认识真实的牛.记得一位瑞士教育家说过:“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过去,在我的课堂上,唯恐学生知道的不够,体会的不够,于是不厌其烦,甚至旁征博引,当我精疲力竭时,可看学生:一脸茫然!应“减少一点作秀,多让学生体验““少一点急于求成,多一份耐心倾听”

 

作者: 关伟 日期: 2009-12-10 15:52:50    
 
评论:094
每个学生都有着在日常生活或先前学习中获得的丰富经验与知识,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也不一样,当出现一些从未接触过的问题,他们会从自己的经验背景出发来提出合乎“逻辑”的假设。教师应该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减少信息差异造成的“鱼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关注学生,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交流,才能确实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情况。
作者: 王嘉 日期: 2009-12-10 15:32:56    
 
评论:095

学习不是知识原封不动的灌输和堆砌的过程,而是学生会调动自己独特的经验,对新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批判和重构的过程。鱼在构想牛的形象时,不仅新信息不足的部分会以自身的经验弥补,新信息本身也将被同化,被打上鱼的烙印。因此,在同一口井里听同一只青蛙讲课,鱼会构想出“鱼牛”,蛇会构想出“蛇牛”,蝌蚪还会构想出“蝌蚪牛”……学习的过程和结果都会处处展现出学生自身的个性。 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者: 徐鹃 日期: 2009-12-10 14:20:45    
 
评论:096
真正贴近学生的课才是受学生欢迎的课.
作者: 张慧华 日期: 2009-12-10 08:38:42    
 
评论:097
这则寓言反映了认识新事物是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加以比较、归纳得出的。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要不断和学生进行交流、反馈,使学生能尽可能多的掌握认知对象的信息,从而正确构建自身的认知结构。
作者: 封越光 日期: 2009-12-10 07:58:29    
 
评论:098

启示一,学生在日常生活或先前学习中获得了丰富经验与知识,他们会从自己的经验背景出发来提出合乎“逻辑”的假设。

启示二,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认识能力没有多大的影响,鱼只有到真实的情境中才能认识真实的牛。教师不是把学生不懂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向他们提供帮助,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也就是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他是主动构建信息的意义.

启示三,教师要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再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进行教学,那才会有效果。

作者: 王冬梅 日期: 2009-12-09 15:08:25    
 
评论:099
教学需要交流,需要学生发言。 “问题情境、会话、协商、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的四个要素, 会话实际上就是要求建构者抛出自己的理解和建构, 教学需要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学生要在协商和碰撞中完成意义建构, 教学也需要学生把问题提出来。
作者: 席佩飞 日期: 2009-12-09 12:45:36    
 
评论:100
我在每接到一个新班级时候都会做这样一个游戏。我会在桌面上敲击一首歌曲,让同学猜是什么歌;再让同桌之间互相敲和猜。绝大部分情况下,敲的人觉得很好猜的,通常敲击的人在敲击的时候心里会默默唱出这首歌,而猜的人是没法准确说出答案的,因为他不知道对方心里在唱什么。这就是“知识的诅咒”。当老师在传授自己知道的知识的时候,会以为这个知识很容易很好懂,但对于学生来讲,事实并非如此。所以,有人会说,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道理你都不知道,其实是陷入了“知识的诅咒”。又所以,我们要学会包容多种声音,鼓励多种声音。
作者: 乔骁杰 日期: 2009-12-09 10:45:57    
 
评论:101

    曾记得心理老师徐琳在我们的一次党员活动中也给我们做个一个类似的心理小游戏,让一位数学老师发出数学指令,另一为数学老师根据指令画数学图形,结果另一位老师画出来的数学图形和本来老师希望的图形相差很大。

    今天的“鱼牛”的故事,我认为其中也蕴涵着一个相互沟通的问题。

   老师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然后一点一点的引导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同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应该时时跟老师反馈对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及时的修正自己在知识认识上的偏差或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

   师生的沟通能很好的快速的准切的检验我们的教学成效。所以我们应积极的努力的和学生一起作好教与学的沟通。

作者: 喻华 日期: 2009-12-08 16:06:45    
 
评论:102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学生头脑中才不至于出现更多类似“鱼牛”的认识。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因为教师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是一种由内到外的活动。而学生的“学”是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并内化为自己品质的过程,是一种由外到内的过程。因此学生的“学”也绝不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教”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做好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尽量考虑到学生一些定势思维对学习新知识的影响,指导学生重新构建新知识。

作者: 赵林泉 日期: 2009-12-08 15:30:59    
 
评论:103
每个人的学习都建立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教学就是基于经验、改组经验、提升经验,没有经验的基础,学生很难完成建构。这则故事对教学的重要启示在于:教学能否找到原有经验的起点,实际上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正如奥苏贝尔曾说过的那样: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由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作者: 徐琳 日期: 2009-12-07 22:04:57    
 
评论:104

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时候,一堂课,自我感觉上的条理很清楚,也很生动。可当学生谈到他们自己的理解时,会发现怎么跟老师讲的意思相差甚远呢。我觉得主要的原因在于老师和学生对生活的经验和认知不同,所以才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上更应该多替学生想想,考虑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多提问题。这样,老师才能更好解惑。

作者: 张丽 日期: 2009-12-07 11:33:07    
 
评论:105
看了这则故事,不禁感慨:做一名教师职责之大、知识面之广、钻研之深。现代教育,因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愈来愈多,教师若不认真钻研教材,博览丛书,我们将无法教好学生。
作者: 嬴海蓉 日期: 2009-12-07 11:03:05    
 
评论:106

    新教改环境下,英语教师怎样备课?一直困扰着我。今天,特别是看到这样一篇文章---- 一则德国鱼牛故事让我重拾困扰,再一次深度地对教学进行反思。教师如何在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上下功夫?授课的过程就是让学生经历……过程,怎样才能让学生更真实而准确地经历……过程,从而避免令人啼笑皆非的鱼牛现象?首先,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了解学生的原有的学习基础、了解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状况等都是教师备课非常关注的要素。二、备教学过程备教学过程就是科学认真仔细地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为每一项课堂教学活动找到最佳切入点。除了备问题,更要备方法。关键是方法!方法有很多:青蛙可以画给它看,还可以拍张照片给鱼看,,也可以领着牛过来,反过来思考又可以:带着鱼出去亲自看,那么情形就完全不一样了。课堂亦如此!每堂课如能应用两到三种教学方法(情景法、听说法、交际法和全身动作反映法等)效果一定更好。

作者: 汪黎明 日期: 2009-12-07 08:52:33    
 
评论:107
启发一:对任何人来说,他对一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都是建立在自身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这是一条认知的基本规律,谁也无法改变。 启发二:我们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和能力。 启发三:避免“鱼牛现象”的产生,最好的办法就是带着鱼一起去看一看牛。我们的教学也是如此。 启发四:如果上一条无法实现,那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每多一次交流,鱼印象中的“牛”就离真正的牛近了一点。
作者: 张东升 日期: 2009-12-06 16:32:19    
 
评论:108

 

1.鱼牛的故事让我想到的是:我们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开始,如果鱼亲眼看过牛的样子,那么就可以想象出牛各种动作的样子,想象力不能凭空假设,要有一定的前期经验做基础,如果你要教学的内容是学生从未经历过的,那么就应该直接了当告诉学生,给学生一个准确的第一印象,这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2.在教学中,如果不能让展示给学生事物的原貌,最好还是不要描述了。

3.遇到自己说了半天,学生还是不明白时,别怪学生笨。

4.鱼之所以没有画出牛的样子,是因为它只见过鱼。这局限了它的思维。

5.   经验。经验。经验。怎么说它的重要都不为过,如果不了解学生的经验世界,很难建构新的体系,也就谈不上教育。

6.打开学生的眼界,让他们像青蛙一样,走出自己的小天地,依靠自己的体验去获取知识

 

作者: 卞芸 日期: 2009-12-06 08:55:45    
 
评论:109

 

1.鱼牛的故事让我想到的是:我们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开始,如果鱼亲眼看过牛的样子,那么就可以想象出牛各种动作的样子,想象力不能凭空假设,要有一定的前期经验做基础,如果你要教学的内容是学生从未经历过的,那么就应该直接了当告诉学生,给学生一个准确的第一印象,这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2.在教学中,如果不能让展示给学生事物的原貌,最好还是不要描述了。

3.遇到自己说了半天,学生还是不明白时,别怪学生笨。

4.鱼之所以没有画出牛的样子,是因为它只见过鱼。这局限了它的思维。

5.   经验。经验。经验。怎么说它的重要都不为过,如果不了解学生的经验世界,很难建构新的体系,也就谈不上教育。

6.打开学生的眼界,让他们像青蛙一样,走出自己的小天地,依靠自己的体验去获取知识

 

作者: 卞芸 日期: 2009-12-06 08:55:40    
 
评论:110

青蛙对鱼用讲述的方法是永远也讲不清楚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青蛙拍张照

片给鱼看,或者画给它看,也可以领着牛过来,还有就是想法带着鱼出去

亲自看。

联系到教学上的启示就是: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教师要换位思考,学生

要善于提问,及时交流信息。师生双方都需要积极主动的态度才能达成教

学目标。

 

作者: 彭学军 日期: 2009-12-04 21:44:41    
 
评论:111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应重视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的直接经验在学生认识中的作用。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依赖于自己的具体经验;对于高中生,当他们刚刚开始一个新的学习领域时,他们对于新知识的学习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以自己的具体经验为依据;另外这些间接经验书本知识是他人的经验成果,对这些知识学生缺少亲身体验,要想把它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转化为能够理解和应用的东西,就必须有一定的直接经验作为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学生总是借助于他已有的直接经验去认识书本上的间接经验的。可见,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在其间接经验的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只有在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相互印证,才能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的理解和融会贯通。

作者: 沈文艳 日期: 2009-12-04 16:16:20    
 
评论:112
教育中,教学中,老师的惯性心理是:学生应该理解了,应该懂了,应该掌握了,久而久之,就把“应该”当成事实。一考察,教育教学结果令人大吃一惊,与“心测”大相径庭!对于教者、教育者,还是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吧!一切以验证为准绳,且把“应该”细思量!
作者: 钟兴魏 日期: 2009-12-04 16:02:44    
 
评论:113

首先我很喜欢讨论这样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获得不止一种启发。就这个故事而言。我们必须重视教师的价值引导,重视教师发挥作用。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学生意见的独特性和价值,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学生是不成熟的人,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还比较有限,而且他们的思路和建构方法也需要发展,因此必须重视教师作用的发挥。对所有有自己想法的学生我们都应该鼓励,鼓励他们的参与,鼓励他们创新性的想法,保护他们求知和探索的积极性。肯定他们完全获取了老师当时提供的信息。但由于每个人的经验基础不同,理解出来的结论也有很大的差异。老师应尽早予以纠正。避免学生走弯路。如果学生看看这个故事,也会得到启发: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尽可能把自己理解出来的结果与老师的做比较。减少信息差异造成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作者: 殷琴 日期: 2009-12-04 14:51:27    
 
评论:114

看到“鱼牛”的问题,首先要问:小鱼为什么会在青蛙正确的描述后对牛形成了错误的脑中形象?因为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对于青蛙所给出的有限描述,小鱼只能用自己的想象弥补空白,以至于形成了“鱼牛”的形象。其次又问:如何让小鱼形成正确的“牛”的印象?最简单的方法是让小鱼亲眼看到牛,在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更多的和青蛙的交流弥补想象中的空缺,但这种方式也不能保证百分百的正确。

结合教学,同样要问:学生为什么对于老师反复强调的知识点仍然一知半解?因为学生用所学已有知识很难消化老师所教内容。如何解决?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的认知,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多用适当的语言环境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多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多鼓励学生提问。

作者: 陈月芳 日期: 2009-12-04 12:17:50    
 
评论:115

鱼牛幻象的产生,原因不外两条:一是信息不足的原因。青蛙传达的过程中丢失了丰富的细节,鱼的信息量严重不足,为误构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二是认知心理的原因。学习者往往根据自身已有经验和认识对新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批判和重构,从而形成独特的理解和判断。

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有了“鱼牛”现象不可怕,关键是怎样正视这种现象,追究其产生的根源,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但千万不要因循守旧固执己见,更不能随波逐流、随声附和。

作者: 杨荣华 日期: 2009-12-04 12:12:23    
 
评论:116

平时的教学与学生的沟通很重要.因此"备"学生是教学中的重要表现环节.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后,倾听学生的心声都是不可忽视的.这样教师的教学才更有实效性.

作者: 迟莉红 日期: 2009-12-03 17:27:53    
 
评论:117

这个故事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每个学生在课堂上从老师这里获得的信息是一样的,但是获得信息后的处理却是不同的,从而造成学生之间知识掌握程度的各不相同。因此作为教师的我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完整的表达他自己的理解,仔细聆听,从中发现学生自己的想法和思路,挖掘闪光点,如果学生的理解有所偏差,也可以及时给予纠正。课后同样可以和不同的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对知识点的认知。关键问题,在于倾听,沟通和调整。

作者: 许韵画 日期: 2009-12-03 14:07:08    
 
评论:118

“鱼牛的故事就是信息的失真现象。我记得曾经徐琳老师给我们做过一次有趣的的心理游戏,就是让全体教师跟着同一个指令来画几何图形,结果大家画出来的居然各不一样。她也是在给我们传授有关教学沟通的深刻道理。 那么现在如果说鱼是学生,青蛙是老师,青蛙老师只能把口语作为传递信息的唯一媒体。青蛙把自己所见的牛的视觉表象转化为口语,转化过程将丢失丰富的细节,留下许多空白。作为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他们有着在日常生活或先前学习中获得的丰富经验与知识。即使出现一些从未接触过的问题,他们也会从自己的经验背景出发来提出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我们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而致用。不要把学生当成被动的知识接受信息吸收者,因为从心理学角度看,教师的讲解越是详尽,学生的心智越是处于懒惰状态。所以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能力发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作者: 肖虹 日期: 2009-12-03 10:26:02    
 
评论:119

之所以产生鱼牛幻象,一是,信息不足。青蛙传达信息的过程中丢失了丰富的细节,鱼的信息量严重不足,为误构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二是,认知心理的原因。这个故事也带给教师这样的启示:(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2)教师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学生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3)要关注学生。(4)学习需要交流。(5)假如给青蛙带上照相机,鱼牛幻象可能就不会出现了。因此,要重视教学媒体在教学系统中的作用。
  由此我们也体会到: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

作者: 钱瑛 日期: 2009-12-03 10:25:48    
 
评论:120

之所以产生鱼牛幻象,一是,信息不足。青蛙传达信息的过程中丢失了丰富的细节,鱼的信息量严重不足,为误构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二是,认知心理的原因。这个故事也带给教师这样的启示:(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2)教师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学生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3)要关注学生。(4)学习需要交流。(5)假如给青蛙带上照相机,鱼牛幻象可能就不会出现了。因此,要重视教学媒体在教学系统中的作用。
  由此我们也体会到: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

作者: 钱瑛 日期: 2009-12-03 10:25:37    
 
评论:121

“鱼牛”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依赖于个人的经验。同样,学生的学习也依赖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并不是老师传授给我多少我就能够接受多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学生脑中才不至于出现更多类似“鱼牛”的错误。我们也应该明白:我们的教育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活动。教师的教育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过程,是一种由内到外的活动;而学生的学习是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并内化为自己品质的过程,是一种由外到内的过程。教师的教育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也绝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的结果。

作者: 沈兰萍 日期: 2009-12-03 09:37:00    
 
评论:122

这则故事充分说明了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知道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避免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发复教学,多想一想还能再教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才是帮助学生、有效教学。

作者: 钱丽云 日期: 2009-12-03 08:40:35    
 
评论:123

鱼没有见过牛,所以鱼根据青蛙的描述所能想象出来的牛就只能是“鱼牛”。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很重要,亲自观察、实践的过程也很重要,把所学知识通过自己的反思、整理后再复述出来,即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也不能缺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桥梁,在重点及易错环节注意点拨,尽量给予学生观察与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加强学习的交流并重视作业的反馈。

作者: 童文琴 日期: 2009-12-03 08:28:01    
 
评论:124
每个学生有不同的知识背景,想象力也不尽相同,老师的语言、设计也有不同之处,所以其实每一节课都可能成为同课异构,同一个班级的同学在每次课后的反应也不尽相同,所以老师可以尽可能多的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才可达成较好的效果。
作者: 王渊博 日期: 2009-12-02 11:52:58    
 
评论:125

        读了这则故事,我发现“鱼牛”的故事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经常发生,那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因此学生无法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结果导致这样的错误。这个故事再次提醒我们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注重过程的体验,有条件的话最好是:“Run shool in an open door way.”

作者: 史英蓉 日期: 2009-12-01 20:05:31    
 
评论:126

看了这则寓意故事,我感到,它对我们的教学很有启发,能使我们教师从中而联想到我们的教学模式。其实,我们面临的学生都是不一样的,它们所学得的知识基础和他们所要求知的欲望也不一样,而我们现在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一刀切,要求每个学生都得到同样的结果,这样就会阻碍有些学生的学习发展,也会使有的学生在水中浑游。教育是科学的,是实事求是的。我们应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让他们多参与实践,共同讨论,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教学得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作者: 薛邦明 日期: 2009-12-01 19:24:41    
 
评论:127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很自然,“一千条鱼心中就会有一千头牛”,也当然,同一知识在“一千个老师就会有一千种上法”。这大概也就是“同课异构”的目的。但问题是,“异构”不是“异化”,课堂的异构绝不是造成知识的异化,如果在“一千个学生心中也形成了一千条鱼牛”,那就是我们教学的失败了。作为教师,我们所要探寻的是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追求的是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作者: 华蕾 日期: 2009-12-01 18:49:22    
 
评论:128

平时备课要做到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作者: 姜石林 日期: 2009-12-01 16:31:14    
 
评论:129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鱼牛”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也许是因为工作过于繁忙我们疏于思考,也许是因为工作多年我们疲于反思,也许是我们不经意的一句“我昨天刚刚讲过”而使得学生从此再没有了问题 , 我们就按照自己的惯性一如既往地日复一日地讲下去,直到考试才发现:这么简单的题学生还不会做。这个故事再一次提醒我,教学一定是双边的活动,了解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学生的已有知识与新授知识合理结合,重视体验,这一定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 赵爱萍 日期: 2009-12-01 15:25:06    
 
评论:130

鱼牛”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依赖于个人的经验。同样,学生的学习也依赖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并不是老师传授给我多少我就能够接受多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学生脑中才不至于出现更多类似“鱼牛”的错误。我们的教育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活动。教师的教育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过程,是一种由内到外的活动;而学生的学习是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并内化为自己品质的过程,是一种由外到内的过程。教师的教育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也绝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的结果。

作者: 张祎晨 日期: 2009-12-01 13:51:43    
 
评论:131

我非常同意吴骎老师的观点,我们老师的备课在很大程度上要把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考虑进去,不能凭着一己的想法,只从教师个人角度来思考问题,平时在教学设计中多观察学生的反馈,课后多关注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并多与学生交流,不断根据学生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我想那样也许才能避免“鱼牛”现象的产生。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更有效的展开教学。

作者: 叶燕萍 日期: 2009-12-01 12:45:27    
 
评论:132
这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的范畴,告诉我们施加给学生的学材必须从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入手,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反之,学生不容易接受。
作者: 陈志浩 日期: 2009-12-01 08:25:10    
 
评论:133

看了这则故事,使我想到,我们老师平时常说的除了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这一点很重要。教材的逻辑起点并不等于学生的现实起点。一般而言,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的现实起点会高于教材的逻辑起点,而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的现实起点会低于教材的逻辑起点。在进行教学之前。既要考虑教材的逻辑起点,更要充分而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现实起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引以为戒的是:在今后的教学中第一、细心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不是所有的生活经验都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果不能正确地加以分析,也许就很难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第二、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深度和广度。可以通过课前对学生进行聊天,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初步认识,以利于课堂教学。第三、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科学设计学生的学习起点。

作者: 吴骎 日期: 2009-12-01 08:08:50    
 
评论:134

    看了这则故事,想到:如果把鱼看成学生、把青蛙看成教师、牛作为教学内容的话,这个故事不就揭示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吗?从而带来几点启示:

    1、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学内容。正如鱼,它不是简单接受青蛙给它的概念,而是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虽然不是完全正确的理解,但符合它自己的认知程度。所以我们的教学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指向。

    2、学生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认识真实的事物。我们在教学中常用到情境教学的方法,也是这个目的。

    3、教师的教并不等同于学生的认知。故事中青蛙讲的和鱼理解的牛不是同一回事,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不是也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们当然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以他们为主体,但是毕竟教师不可能等同于学生,因此教和学存在着诸多的矛盾。

作者: 罗洁 日期: 2009-12-01 08:05:13    
 
评论:135

经验对教师来说非常重要,所谓的经验就是对于学生容易犯的错误的认识和积累,那这些宝贵的经验如何获得呢?从学生的作业和考试,学生的质疑,学生在课堂中表现的悉心观察,学会和学生进行换位思考,熟悉他们的认知水平,并以此作为深入浅出的切入口,这样课堂上就少走弯路了。

作者: 周容 日期: 2009-11-30 12:56:10    
 
评论:136

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建构主义的教学原理,教师在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并使之与即将出现的新知识产生合理、有序的联系,正所谓温故而知新。我们不但要研究教材、教法,更要研究学生们掌握了什么,掌握到什么深度和广度,怎样引导他们自己去挖掘和联系,怎样帮助他们到达新的知识层面。这一直是我在思索、尝试的,却还没有找到系统的解答。

作者: 施珏清 日期: 2009-11-30 12:54:47    
 
评论:137
看完这个故事,我第一个想到的是一个英语单词“information gap”, 课堂上, 老师按照自己对学生的了解设计课堂教学,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老师所讲授的内容。 但是两者之间是否能够做到信息交换到位或者信息传递到位呢?大概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我所得到的启发是: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多站在学生角度设计教学,在授课的时候给学生多一些时间思考、质疑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将信息沟缩小到最小,以此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 李璐 日期: 2009-11-30 12:34:29    
 
评论:138
看完这个故事,我第一个想到的是一个英语单词“information gap”, 课堂上, 老师按照自己对学生的了解设计课堂教学,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老师所讲授的内容。 但是两者之间是否能够做到信息交换到位或者信息传递到位呢?大概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我所得到的启发是: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多站在学生角度设计教学,在授课的时候给学生多一些时间思考、质疑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将信息沟缩小到最小,以此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 李璐 日期: 2009-11-30 12:34:15    
 
评论:139

看了这幅图,读了上面的文字,我们可以想到很多问题:

 

第一个问题:学习是怎样实现的?(学习是学习主体的自我建构,无论青蛙如何仔细地观察、详细的描述,都不能代替小鱼对"奶牛"形象的建构.启示意义在于:学习必须通过学习者自己的主观努力才能实现.

 

第二个问题:小鱼对"奶牛"的形象是怎样建构的?    是根据小鱼自己的经验建构的.实际上,每个人的学习都建立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教学就是基于经验、改组经验、提升经验.没有经验的基础,学生很难完成建构原有经验的起点包括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和奥苏贝尔曾说的一句话一致的:“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第三个问题:教学需要什么?  从“鱼牛”的故事告诉我们:教学需要交流,需要学生发言 .问题情境、会话、协商、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的四个要素.会话实际上就是要求建构者抛出自己的理解和建构需要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可是很多时候教师没有这份耐心,不给学生机会,个别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建构冷嘲热讽,消极的评价使学生闭口不言)很多时候老师是希望学生提问的,就是学生提不到点子上.所以教师等待的前提应该是教会孩子如何去提问.老师根本不知道学生的问题和困惑,怎么指导学生建构,学生似懂非懂,教师糊里糊涂,质量能提高吗?!教学需要交流,需要学生发言!

 

第四个问题:教师的作用何在?教师的作用在于有价值地引导.一方面要看到学生意见的独特性和价值,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还很有限,且他们的思路和建构方法也需要发展,所以必须重视教师作用的发挥.课堂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有价值的引导方面。

 

第五个问题:避免错误的建构.

应尽可能让学生到现场,获得直接经验.正像池塘中的小鱼一样,跳出水面,有直接的感受,效果远远超过青蛙的仔细描述.加强教学直观性,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应用就是这个道理.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至少有四个作用:有效的情境教学至少有四个作用:(1)集中学生的注意力,(2)引出学习问题,(3)引出问题解决的思路,(4)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作者: 肖斌 日期: 2009-11-30 11:55:18    
 
评论:140

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经常看到、遇到“鱼牛”,在我们看来是荒诞、奇怪的答案、对话、思维方式等等,但在对方看来却是合理的(排除故意恶搞)。“鱼牛”是我们看到的结果,但我们更要思考“鱼牛”形成的过程,环境、师者、自身等等都导致“鱼牛”的形成。对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了解、理解学生,追溯问题出现的原因。另一方面,关注学生,要关注差异。课前:教学设计重视对学生状况的解读和分析。课中:关注学生状态。三、课后:关注学生学习成效。

作者: 刘光英 日期: 2009-11-30 11:15:55    
 
评论:141

我觉得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1、“道听途说”是不可靠的,对事物的直接感知才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门户;2、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依赖于个人的经验。同样,学生的学习也依赖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并不是老师传授给我多少我就能够接受多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学生脑中才不至于出现更多类似“鱼牛”的错误。

作者: 魏玥 日期: 2009-11-30 10:52:56    
 
评论:142

 我是这样来理解这条“牛鱼”的:

任何人(甚至包括动物),他们(如果是动物,当然应该是“它们”)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理解新的信息输入的。

因此:调动学生的经验,参与对新知识的学习,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不可或缺。

现在的问题是:第一,我们怎样才能调动起同学们的经验呢?第二,我们调动了学生的经验,这些经验与新知识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怎么样才能把这些经验与学生要学的新知识勾联起来呢?

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作者: 李海林 日期: 2009-11-30 10:40:54    
 
评论:143

看了这则故事,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很多感触。首先学生接受新知识应是在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上,作为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又如何利用他们已有的经验引导其从旧知识延伸、过度到新知识;其次教师传授知识应全面、系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释,并善于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形象化,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易于学生理解;还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可太理想化。

作者: 于晓华 日期: 2009-11-30 10:22:10    
 
评论:144

 “鱼牛”的故事对我们的教学有很大的启示可以看出:教学需要交流,需要学生发言。如果小鱼不说出来,不画出来,青蛙知道小鱼的“鱼牛”吗?肯定不会。教学实践中,也需要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需要学生把自己问题抛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的看法是不完全正确的,可是很多时候教师没有这份耐心,不给学生机会,或者对学生的错误建构冷嘲热讽,消极的评价使学生闭口不言,这样,老师根本不知道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学生似懂非懂,教师糊里糊涂,教学质量必然大打折扣。

       教师的作用在于有价值地引导。一方面要看到学生意见的独特性和价值,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学生是不成熟的人,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还很有限,而且他们的思路和建构方法也需要发展,因此,必须重视教师作用的发挥。课堂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有价值的引导方面。学生接不接受,能接受多少,都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有很大关系,只有那些为学生所深刻感悟领会的东西才能真正融入到学生的知识体系当中。教师更多的不应仅仅是"传递"知识,更应该努力的是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建构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只有他们自己建构的东西才能真正转化为他们自己的东西。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知识是无法这样简单的去传递。只有亲自去体验才能有所得。

作者: 冯有柏 日期: 2009-11-30 10:11:14    
 
评论:145
鱼牛的故事给人的启迪是深刻的,而各人的想法是不同的。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警示教师要叙述清楚、完整,这也是教师的基本功,当然也是需要不断锻炼的。因为每个人的表达是不一样的,同课异构的教学有助于互相借鉴,这种探讨是有益的。
作者: 林青 日期: 2009-11-30 10:10:59    
 
评论:146
  

教学容易“想当然”

初当老师时,上课进度很快,总觉得这么简单的内容,学生一听就会,无需多讲多练,事实上,作业交上来,发现学生都没懂,就像鱼儿想象的“鱼牛”,一切只是我理想的、想象的状态,就像物理中在真空状态下做的实验,完全没有得到我想要的结果。于是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摸爬滚打,终于找到现实,看到了真正的“牛”,找到理想与实际的平衡点。

所以,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我们总说应该如何如何教育学生,那么,请试试看,看看实际的结果如何,否则,再漂亮的理论都是空话。

作者: 申春燕 日期: 2009-11-30 10:00:55    
 
评论:147

看了这幅图,我第一感觉这条鱼太有创意了,接下来又想到了坐井观天的故事,继而又想到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学习是学习主体的自我建构,无论青蛙如何仔细地观察、详细的描述,都不能代替小鱼对"奶牛"形象的建构.启示意义在于:学习必须通过学习者自己的主观努力才能实现。一项大规模的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结论:"教师讲授"的记住率只有5%,而"学生实践"的记住率为70%"学生教别人"的记住率为95%教师的作用在于有价值地引导,一方面要看到学生意见的独特性和价值,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还很有限,且他们的思路和建构方法也需要发展,所以必须重视教师作用的发挥.课堂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有价值的引导方面。教学需要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学生要在协商和碰撞中完成意义建构。教学也需要学生把问题提出来, 很多时候老师是希望学生提问的,就是学生提不到点子上.所以教师等待的前提应该是教会孩子如何去提问。

作者: 陈立双 日期: 2009-11-30 10:00:30    
 
评论:148

    想到井底之蛙的故事,大概青蛙对于天空的想象也是如此吧.在未知知识面前,如果将学生比作青蛙,那么老师或许就是头上一片天空.天空有多大,青蛙的想象力就有多远.

    有时,我们在自以为讲解得很清楚的同时却抱怨着学生们反映冷漠或者不理解不接受,或许问题在于我们这里,如果有一天将自己想象成青蛙,对他人的要求或者说是诉求肯定也不一样.

    偶尔做做青蛙又何妨? 未必时时做天空.

    够广够深的才能称之为天空,希望通过努力,天空能湛蓝清澈透明.才能为小青蛙们创造一个明亮亮的世界.

   

作者: 龚懿 日期: 2009-11-30 09:06:54    
 
评论:149
看了这则故事的第一感想就是:经验很重要。没有“经验”很难构建知识体系。鱼之所以能把牛想象成那么奇怪的样子,因为他只看到过“鱼”,根本没有看到过四肢类动物,所以单靠“语言描述”是很难让“鱼”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想象“牛”的样子。联想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同样是要建立在学生一定的经验基础上才会更有实效,如果不能展示给学生事物的全貌,还是最好不要去描述了,如果我们发现自己讲了半天,学生还是不能理解时,恐怕原因也类似于这个“鱼牛”。因此,注重过程的体验就显得更为重要,而如何更有效的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就更值得研究和探索。
作者: 盛韶华 日期: 2009-11-29 22:43:45    
 
评论:150

这则故事对于教学而言意义太深刻了。就事说事,这条鱼想的没错,根据自己的经验与青蛙的描述,“牛”应该就是这样的。青蛙也没完全错,它的描述用我们“人”的眼光来看,也是正确的。那到底哪儿错了呢?青蛙怎样做能使鱼对“牛”获得准确的认识呢?假如青蛙能够找到一个装有轮子的木盆让鱼坐进来,拖着木盆直接找到牛,问题肯定能解决。又或者,青蛙给牛拍张照片,带来给鱼看,又或者,青蛙说服牛,让它来到小池塘边让鱼亲眼看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最常用的手段就是讲述,一遍不行就两遍。经常听到有老师抱怨“这个问题我已经讲过10遍了,他们还没懂”,为什么不可以给学生找一个“交通工具”让他们自己去看看呢?此外,教师应该清楚学生的现有经验,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懂得给学生留有思考、练习、总结、建构知识的时间。从平时对学生的学习观察中,感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会“读”书,也不愿意“读”书,作为教师的我应该力争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去“读”书。我所说的读书就是指读教材,读文章,从教材的字里行间“读”出知识。然而,“引导”二字说起来容易,但如何有效引导,值得探讨。

作者: 于冬梅 日期: 2009-11-29 21:56:58    
 
评论:151

记得有首古诗:“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其中它告诉人们由于每个人的立场、观点和已有的经验不同,因而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天看到的这则《鱼牛童话》,让我联想到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作为教师对话的个体,他所具备的生活经验和已经储备的知识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他与教师的对话中必然存在差异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教师提供的平台和情景进行知识的建构,学生才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和中心,学生个体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必然具有差异性。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引导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过程应是为学生获得知识搭建平台和创设情景的过程。由此,这则《鱼牛童话》给我的启示:

u       今天的教师正经受 “传道,授业,解惑” 传统教育理念与现代建构理论的碰撞和洗礼,这是教师教学理念重塑的过程,也是让学生真正回到教学的的主体本位的过程。

u       教师搭建的平台和创设的情景的信息是否是真实,全面,完整,这必然在课堂教学学生的参与度上得到真实的反馈。它会对学生个体建构自已的知识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u       教师可能更多地要思考培养自身的教学智慧,对学生主体在课堂中新的教学生成点进行点拨,提高教师驾驭课堂能力。

u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加注重差异化的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作者: 姜秀梅 日期: 2009-11-29 10:53:07    
 
评论:152

看了这个故事我感触颇深。这个故事首先告诉我们,作为教师的我们,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全面的,系统的,而不应是一些似是而非,零散的知识。其实,这应该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当然知识浩瀚无边,能做到这一点不仅要对学科知识有深入的钻研,把握其基础知识,结构, 还要去把握学科发展的动态,一句话,教师的专业要发展。这个故事同时也反应了教学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也反应了学生在获得知识过程中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主导作用,而学生应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通过学生主体作用的实现而实现的。鱼因不能游到岸上去亲眼感受牛的风采,因此只能对牛的形象进行片面的猜想。教育教学中也是如此,如果我们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去实践,去操作,去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理解客观事物,加之教师给予恰如其分的指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效果会更加的好。其实各门科目的活动课已经基本实现了引导学生将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在教学中很好的结合起来。 例如我们外语组几位老师开的活动课,“COLORFUL ENGLISH ”, “英语美文欣赏”等等。我现在所想的是如何在平时的课堂中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我想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课堂内有效的活动,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更好地实践自主学习,例如鼓励他们参加“ENGLISH CORNER‘ 或者”ENGLISH CLUB’ 等等这样或那样语言学习的组织。

作者: 刘力 日期: 2009-11-27 17:08:45